(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芳炔具有出色的反應活性,可作為合成功能性芳烴的有效底物。自1953年Robert等首次使用苯炔的三鍵用于相關反應之后,一系列類似物(如萘基炔、吡啶炔和吲哚炔)已成功用于功能性材料分子和天然產物的合成。同時,可通過苯炔、9,10-菲基炔和萘基炔有效的構建全取代的芳環骨架三亞苯基(Triphenylenes)、六苯并三亞苯基(hexabenzotriphenylenes)和紅熒烯(rubrenes)。并且,苯炔也可有效地合成多環天然產物,如通過吡啶炔的環加成反應可獲得玫瑰樹堿,通過苯炔的串聯反應可構建dictyodendrin A(Scheme 1A)。早期,主要是在堿性條件下通過芳基鹵化物的脫鹵化氫形成芳炔。隨后,Kobayashi等報道了一種更為簡便的芳炔合成方法,即通過氟化物誘導的2-(三甲基甲硅烷基)苯基三氟甲磺酸酯的1,2-消除(Scheme 1B)。最近,Hoye等報道了三炔的六氫-Diels-Alder(HDDA)工藝,實現了多環芳炔的合成。作者設想,是否可以使用二炔底物,通過卡賓遷移、CO插入和6π電環化的串聯過程,從而實現全取代芳炔前體的合成(Scheme 1C)。然而,該反應也存在一定的挑戰,如兩種卡賓中間體的氧化競爭性反應、CO插入的順序等。在此,華東師范大學姜雪峰課題組基于硅取代基的空間效應和超共軛效應,設計了一種含有甲硅烷基的炔基-炔胺底物,可抑制不希望的氧化,同時實現CO的選擇性插入,同時,通過Rh(I)-催化卡賓遷移和甲硅烷基輔助的CO插入來實現甲硅烷基二炔的羰基化環化反應,以構建全取代的芳炔前體。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首先,作者以二炔1作為模型底物,對末端炔烴上的取代基和N-O氧化物進行了篩選(Table 1)。反應結果表明,Rh(I)-卡賓的遷移速率受硅取代基空間位阻影響,當末端炔烴取代基為TBS時,可獲得76%收率的P1。同時,吡啶-N-氧化物2-位的空間位阻和電子效應均可防止氧化副產物SP-1的生成,當使用親核試劑N-O-4時,可獲得76%收率的P1。通過進一步優化(減少N-O-4的比例),可將收率提高至82%。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獲得上述最佳條件之后,作者對二炔底物范圍進行了擴展(Table 2)。首先,具有不同N-取代的磺酰基(如Ts、Ms和Bs),均以76-83%的收率得到所需產物2a-2c,同時,2a的克級規模實驗也成功進行(83%收率)。其次,芳環上不受電子效應影響,均以高收率獲得產物2d-2i。同時,各種官能團(如酯、酰胺和乙酰基)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以68-89%的收率獲得相應的產物2j-2l。芳環上含有3,4-二取代的二炔底物,也以67-77%的收率獲得產物2m-2o,但也存在10-31%收率的1,3-甲硅烷基遷移的副產物。此外,雜環取代的二炔也以82%和73%的收率獲得相應的產物2p和2q。值得注意的是,該方法可有效合成咔唑類生物堿骨架(2r和2s),并且,該方法可對氨基酸、薄荷醇和雌酮進行相關的后期修飾(2t-2v)。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多環芳烴分子(PAMs)由于其在材料科學中具有獨特的光電特性從而備受關注。通過加入F-源,可實現芳炔前體與各種二烯(包如呋喃、1,3-二苯基異苯并呋喃和四環酮)的環加成反應,從而以78-92%的收率獲得多環芳烴產物4a-4c(Table 3)。其次,各種全取代的芳烴前體與1,3-二苯基異苯并呋喃進行環加成反應時,芳環上具有富電子和缺電子基團時,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以85-92%的收率獲得相應的產物4d-4f,其中含有溴取代的分子可進一步進行相關的偶聯反應。此外,噻吩取代的底物,也以69%的收率獲得環加成產物4g。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多環芳烴分子在溶液中具有強烈的熒光,從而在有機光電材料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為了進一步了解反應的過程,作者對反應機理進行了研究(Scheme 2)。首先,當炔烴底物末端上含有甲基和苯基時,可獲得28%和57%收率的氧化副產物SP-2,當使用空間位阻更大的叔丁基時,可以防止副產物SP-2的生成,但不利于CO的插入。這些結果表明,空間位阻以及炔烴末端的電子效應對于反應至關重要(Scheme 2a)。緊接著,1i于標準條件下反應,并使用10當量的甲醇,分別獲得38%收率的甲酯5i,26%收率的去甲硅烷基化產物6i以及微量的目標產物2i。同時,7a在標準條件下反應,僅獲得61%收率的二酮產物8a,從而表明第一步中的Rh卡賓不利于CO的插入(Scheme 2b)。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根據上述實驗,作者提出了一種可能的反應機理(Scheme 3)。首先,催化劑Rh(I)與富電子三鍵配位,然后受到N-氧化物的親核進攻,形成Rh(I)-卡賓中間體B,同時,底物與吡啶N-氧化物之間的空間和電子效應都可完全抑制氧化副產物B'的生成。其次,銠卡賓中間體B從芐基位置遷移至甲硅烷基的α-位,得到中間體C。緊接著,經CO配位和插入,得到甲硅烷基乙烯酮E,同時解離和再生Rh(I)-催化劑。隨后,E的6π電環化得到中間體F,經1,5-H遷移,得到環己二烯酮G。最后,芳香化可能經歷兩種途徑,即通過1,3-H遷移得到動力學目標產物(path A),而在較高溫度下發生1,3-Si遷移得到熱力學穩定的副產物I(path B)。此外,甲硅烷基的空間位阻效應,可避免2-溴吡啶N-氧化物再次對卡賓碳的影響,成功地防止了從C到二酮C'的二次氧化。
(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總結:華東師范大學姜雪峰教授課題組報道了一種Rh(I)-催化卡賓遷移/羰基化/環化串聯反應的策略,可輕松構建全取代的芳炔前體,并在有機光電材料合成中具有巨大的潛力。值得注意的是,炔烴上的甲硅烷基的空間和超共軛效應,對于串聯過程中控制CO選擇性的插入(通過阻止卡賓中間體的氧化)至關重要。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