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問我為什么跋山涉水,不求回報,只因山外有山,永無盡頭”,魯博士的詩作道出了十幾年創業的艱辛與初衷。作為原創新藥的探路人,微芯的成功在于告訴所有人,在中國可以做原創新藥,一群有夢想的科學家創業團隊,為了中國原創藥的夢想去探求1%的商業轉化率,能夠從一片荒蕪走到春暖花開。
原創新藥專利門檻高 難以被“抄作業”
談及微芯生物,不得不提其一戰成名的藥品“西達本胺”,西達本胺囊括了多個“第一”,包括首個獲批上市的原創化學新藥——首個license out的中國原創藥、首個登上《華爾街日報》和CCTV《新聞聯播》頭條的中國原創藥。
一系列光環圍繞,西達本胺也成為較快納入醫保的新藥之一。2014年12月,西達本胺獲CFDA批準用于外周T細胞淋巴瘤治療,填補了我國該治療領域空白。2017年7月被納入國家醫保,惠及更多患者。
魯博士認為,對于西達本胺等微芯拳頭產品,因其專利期長,門檻高,其他藥企難以“抄作業”,這也體現在西達本胺的專利戰略上。
截止目前,西達本胺已在全球范圍內申請發明專利60余項,已獲授權20余項。其中,西達本胺化合物發明專利起到核心保護作用,西達本胺晶型發明專利和制劑發明專利形成了強有力的外圍專利保護壁壘,西達本胺的外周T細胞淋巴瘤適應癥發明專利和乳腺癌適應癥發明專利分別對在中國已經獲批用于外周T細胞淋巴瘤和乳腺癌治療的兩項適應癥起到精準保護作用。目前,西達本胺的外周T細胞淋巴瘤適應癥發明專利保護期持續至2034年,西達本胺的乳腺癌適應癥發明專利保護期持續至2038年。
在適應癥拓展方面,2019年11月,西達本胺獲NMPA批準聯合芳香化酶抑制劑用于激素受體陽性、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陰性、絕經后、經內分泌治療復發或進展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乳腺癌患者。中康CMH數據顯示,西達本胺片及授權收入總和2.07億元(截至2020年三季度結束)。
而在商務拓展方面,西達本胺單藥及聯合其他抗腫瘤藥物針對其他血液腫瘤、實體瘤及HIV的臨床研究正在美國、日本、中國及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同步開展。首次確證HDAC抑制劑聯合其他靶向藥物可有效改善腫瘤耐藥,成為全球首個以實體腫瘤為適應癥獲批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類藥物。2020年10月,西達本胺在日本遞交首個適應癥(成人T細胞白血病)新藥上市申請并獲受理。
魯博士表示,這些藥物都是原創性藥物,有足夠的專利保護期,有很高的市場壁壘,微芯將逐漸開始進入到高成長的軌道。
西達本胺這一拳頭產品曾經解決了微芯生物的燃眉之急。早期,在2006年,專注于將中國醫藥產品帶入國際市場的美國滬亞公司,看上了微芯生物的西達本胺,希望得到其海外專利授權。因為西達本胺尚處于臨床前階段,微芯生物又急需資金紓困,所以專利授權最終僅以2800萬美元完成交易。
但西達本胺的專利授權,讓微芯生物成為了首個license out的中國原創藥企,向全世界證明了中國醫藥公司的研發能力。
正是在早期有了西達本胺license out的資金,微芯才熬過了困難的時刻。經過近二十年發展,微芯生物的產品線不斷拓展深化,除了有深圳研發中心,還有成都研發中心,治療領域也從過去的腫瘤、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擴展增加至中樞神經疾病、抗病毒領域等等。
從一片荒蕪到開花結果 微芯生物見證中國醫藥的改革歷程
西達本胺等拳頭產品從研發到獲批上市也經歷了漫長的十幾年時光,在這個過程中,微芯生物見證了創新藥評審、注冊等環節的不斷完善。
“微芯生物初創的年代,國內仍是仿制型占經濟主導。”魯博士回憶道,“在國內做原創藥并不容易,因為當時并沒有相應的政策進行銜接。
以MAH為例,2006年,微芯生物希望在中國推行MAH制度,并先后協助政府展開調研,2016年,MAH制度以試點形式落地。根據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的《關于推進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得知,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與生產企業得以分離的制度設計,使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能夠更加專注自身所擅長的領域。
2017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出臺鼓勵藥品生產企業集團整合技術資源的積極試點政策,同年9月,微芯生物獲批成為全國首家集團整合技術資源試點政策獲批的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受托生產企業為其全資子公司深圳微芯藥業。這種“集團MAH”的模式,通過對集團內部研發生產部門進行資源整合與分工,進而實現專業、集約化發展。
魯博士稱,現在包括藥品注冊管理法、醫保落地、專利法的延伸、降低個人所得稅、增值稅等領域在改善,這都是國家層面在鼓勵創新,重構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保障體系。
其中,抗癌用藥的稅收優惠政策的推動也離不開創新藥企的積極推動。在2018年的全國“兩會”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曾作出“抗癌藥品進口稅率力爭降到零稅率”的承諾,同年開始執行進口抗癌藥關稅為零、增值稅減按3%征收等措施。
科學“帶頭人”十年磨一劍 只為1%的希望
原創新藥是基于科學和規范臨床研究出來的,缺一不可。經歷多年的改革,目前國內臨床Ⅰ期試驗還是受創新藥企認可,而在關鍵臨床實驗、臨床方案的設計方面雖有提升,但跟海外市場仍有欠缺。
“即便如此,國內在腫瘤、糖尿病等領域新藥的研發水平不斷提升,在《柳葉刀》、《自然》等權威學術刊物發表的文章逐漸增多,這也側面反映我們在這部分領域臨床資源豐富,方案設計的優化。”在談及國內臨床研究能力時,魯博士表示重點體現在臨床方案設計的差異和優勢,風險控制以及質量規范方面。
新藥的研發是一場持久戰,過程坎坷前路充滿未知數。在魯博士看來,打贏這場持久戰的核心在于是否具備優秀的科學家團隊。
“一個新藥的開發需要十多年的時間,醫藥行業里面新的科學發現能轉化成產品的幾率只有1%,優秀的科學家才具有洞察能力和遠見,并結合從基礎到臨床、應用等層面不同類型的科學家團隊,這樣的帶頭人能區分風險及發展趨勢的預判。”
魯博士認為,原創新藥研發過程存在太多未知數,以及失敗的風險,需要科學的團隊通過深入研究去發現科學風險,并且十年如一日地學習與潛心研究。
這種科學家精神,跟微芯生物以科學為導向、以滿足臨床需求為目的價值觀不謀而合。魯博士強調說,“我們說的原創新藥,一定是在某個領域的治療手段是革命性的,作用機制是最新的。而且這個‘新’不僅是‘中國新’,更要是‘全球新’,這才是原創新藥的核心競爭力。真正的創新在于滿足患者的剛性需求。”
然而,能夠做到生物醫藥領域的“中國新”甚至“全球新”知易行難,不同驅動力的創新藥企發展路徑也不盡相同。
魯博士認為,對部分成本控制能力好,走me-too策略不失為從仿制到創新的商業模式,“而對燒錢模式為驅動力的企業而言,必須拓寬融資渠道甚至是全球范圍的融資,但是國際化的視野是追求原創新藥,所以每個企業的決策者必須思考這些戰略性問題。”
也是因為不同的商業模式,國內創新藥企的發展出現分化,大致分為以微芯生物為代表的原創新藥,還有是走仿轉創道路的藥企。
“中國有優秀的科學家、良好的制藥基礎,但模仿取代了創新,只能通過價格競爭謀取非常少的利潤,處于醫藥產業鏈低端,只有探索建立新藥研發生態的良性循環,才能點燃中國醫藥行業的創新熱情。”在魯博士看來,目前資金、政策、人才供給等各有利因素推動下生物醫藥行業蓬勃發展。
談營銷:科研長跑的“最后一公里” 推廣需要學術“基因”
原創新藥需要科學家潛心研究,更需要具備學術基礎的營銷團隊落地“最后一公里”。近日,微芯生物與海正藥業達成戰略合作,將中國大陸地區內的指定授權區域的市場推廣權益獨家許可給海正藥業,海正藥業據此向公司支付合計1億元人民幣的獨家授權費用。
原創藥是需要學術推廣,海正團隊具備與創新藥企合作的“基因”。2012年,由海正藥業、輝瑞聯合出資設立瀚輝制藥,2017年,高瓴資本通過旗下平臺HPPC,受讓輝瑞持有的瀚暉制藥全部股權。
魯博士認為,研發是醫藥創新的驅動力,但是也需要“最后一公里”的營銷落地,“銷售不能通過簡單的委托代理制來執行,而是應該結合學術推廣來設計營銷策略,從而帶來合理的盈利。比如腫瘤產品,如果腫瘤新藥在某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相對來說其競爭力還是很強的。”
而原創新藥不僅需要學術推廣,也需要藥企建立自身的營銷團隊。“微芯生物的營銷隊伍并沒有簡單分為市場、醫學和學術,因為創新藥首先是醫學循證去支持營銷策略,并且要綜合考慮不同疾病的發病、診斷以及治療藥品競爭格局現狀,以及藥品短期的收支財務把控能力。”
學術的深入推廣以及營銷團隊的完善,從“零到一”的建設給微芯生物帶來穩步發展的成效。截至2020年,微芯是1個藥兩個適應癥,預期四年后是3個藥6個適應癥,未來幾年營收高增長可期,“從零到一的過程是最困難的,微芯從開始設立就定位只做原創新藥不做仿制藥,以虧損十年為代價,研發團隊一心一意腳踏實地做原創藥。”
談投資:“適度泡沫是好事,希望資本追求長期回報”
最近幾年,得益于中國資本市場對創新企業的包容性,中國的創新藥市場龐大、資金充足,醫療政策趨向完善。特別是從去年開始,科創板的施行和港交所18A的成熟,讓創新藥有了更通暢的融資渠道。
這也在資本市場上帶來了肉眼可見的退出路徑,以及泡沫的多層次承載方式。科技面、基本面、流動性、資本市場都具備了,泡沫自然洶涌澎湃而來。
“有適度的泡沫是好事,沒有泡沫就沒有熱度。”對于當下國內醫藥創新領域的投資熱度,魯博士作出如此評價。
回顧微芯生物的上市,也是創新藥企借力資本市場發展的縮影。2017年魯博士曾以微芯生物為例與港交所交流,建議其允許虧損醫藥企業上市。同年證監會帶隊到微芯生物調研,當場即表示中國資本市場應該進一步改革,包容像微芯生物這樣的創新企業。隨后科創板推出,微芯生物上市迎來破冰,并成為首家過會的科創板企業。
作為原創藥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微芯生物在其發展過程中,風險資本也成為其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以西達本胺為例,西達本胺作為一款罕見病創新藥獲批上市,這在中國的藥政審批歷史上是沒有的。這也讓很多投資方看到在中國做原創新藥是可以成功的,風險資本也開始再度關注原創新藥的公司。
雖然,目前各路投資機構對創新藥企融資青睞有加,但主要集中pre-IPO及退出機制清晰的項目,相對而言天使輪的投資機構還很少。
“希望投資者也能關注企業對社會的貢獻,而不僅僅追求pre-IPO等短期回報較快的項目。”魯博士認為,對于醫療行業從業者來說,研發出治病救人的好藥是原創藥企發展的底層邏輯,在這基礎之上我們持續發展核心技術、創造價值、回報股東,保證企業持續發展。
談新藥國際化:“‘一帶一路’加強ICH數據互認”
在臨床技術優化、資本驅動等多因素共同助推下,國內原創新藥話語權日漸提升,中國于2017年加入藥品技術要求國際協調理事會(ICH),ICH又稱作醫藥界的WTO。ICH的各成員對一致遵守的標準指南互認,免去了很多進出口的再注冊程序,加速藥品創新和上市。而作為醫藥界的全球技術標桿,ICH集中了國際上有經驗的藥品審評和研發方面的專家,ICH成員的產值占據世界醫藥總產值的80%,其研發費用占據世界藥物研發總投入的90%。
魯博士認為,加入ICH讓中國市場跟海外研發管理標準的接軌,對中國藥企是好事,在ICH數據互認的語境下,國家藥監局進一步鼓勵境外原研藥上市及中國參與全球同步開發,這不但有利于制藥外企將更多新藥帶到中國,也利于本土企業利用審評機構對境外數據的認可,加快國外項目的引進。
在加入ICH之前,國內的臨床數據也不被其他國家認可接受。在中國進行原創藥研發,如果首先在中國上市,再進入其他國家之后并不容易,需要連續做一期二期三期實驗,成功率并不高。
魯博士建言,ICH需要國家層面去推動,并通過“一帶一路”機制讓中國的新藥走向世界。在加入ICH之后,采用國家認可的標準,產業水平將進一步提升,在中國批準上市的原創藥在進入其他國家時,希望通過ICH能夠數據互認、減少重復。”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