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小傳
張耀明,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玻璃工業協會會長、南京市科協主席。先后主持和承擔20多項國家、部省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曾獲國家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等6項。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十大當代發明家、全國首屆“發明創業獎”特等獎獲得者……把這些光環與“帕金森病患者”疊加在一起,可能嗎?
在東南大學第一眼見到張耀明院士,記者不禁為之一震。他看起來雖還年輕,說話中氣也蠻足,但已身患帕金森綜合征10年。在我們采訪時,他甚至無法完全控制手臂的顫抖。他說,每隔幾小時就得服藥一次,否則就無法站起來。
“心若在,夢就在?!?0年間,張耀明不斷與日漸嚴重的疾病“交戰”,爭分奪秒地開展太陽能綜合利用研究,一次次地刷新這一領域的標高。如今,他和他的團隊離夢想越來越近。
邊研究太陽能,邊對付帕金森
畢業于應用物理系的張耀明,在玻璃纖維和非通信光纖領域遨游了30多年,取得了眾多令人稱羨的成就。57歲時,他突然掉頭“殺進”一個新領域——太陽能綜合應用。
“我對太陽能的興趣并非心血來潮!”張耀明說,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全球資源和能源的日趨枯竭、人類生活環境的空前惡化。從長計議,迫切需要加快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尤其是太陽能的利用。據推算,我國陸地面積每年接受的太陽輻射能,相當于6萬個三峽工程發電量的總和。2005年,在南京市領導支持下,張耀明帶領他的團隊首次在國內建成了太陽能塔式熱發電站,揭開了國內太陽能熱發電新的一頁,因此很多媒體稱他為“陽光院士”。
10年來,張耀明還不得不分出精力對付越來越重的帕金森病。“久病成醫”,他摸索了一種獨特的食物輔助療法,每天堅持服用蠶豆莢研磨的汁液,這個辦法,他說“很管用”。為了正常起居、翻身,他還自己動手,設計了一張可升降、側翻的電動床。
期待“億座屋頂用上太陽能發電”
“聚光光伏光熱綜合利用技術”,是大幅降低光伏電站成本的有效途徑,也是一項能源領域難關項目。在南京經過深入細致試驗后,去年起,張耀明和他的團隊分兵在廈門成功地搞起5千瓦機組屋頂發電試驗。今年底,科研團隊將在南京浦口和廈門同安建成300千瓦的示范電站。
“現有的試驗機組,在獲得同樣多電能的條件下,太陽能電池的用量不到普通平板式光伏發電系統的五分之一?!睆堃髡f,此外,該機組在運行中每發電1度就可產生3度電熱水,光熱綜合利用效率可達60%左右。這對家庭和許多工廠用電、用熱水來說非常劃算?!叭绻@項技術大規模運用,在陽光充裕地區,它的成本可由目前每度電1.5元降到0.5元,與煤電相當?!?br/>
張耀明說,這個列入國家863計劃的項目,技術雖基本成熟,但還得經得起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和時間檢驗。他相信,1—2年之后,隨著設備的穩定性得到實踐驗證,該項技術即可得到大規模推行,“我最期待的是,將來500座中小城市的億座屋頂上建起太陽能電站,一座座‘陽光城市’遍布中國,陽光又被人們充分利用,藍天白云又重回天空!”
“小時候為分數、長大后為金錢(經費),這種教育和考核制度,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十分不利”
“搞技術創新,關鍵在人才?!睆堃髡f,在他身邊有不少優秀人才,但還不能滿足自主創新的需要?!胺叛勰暇┠酥寥珖覀兌夹枰笈鸁釔劭蒲?、甘愿獻身科學的年輕人,真正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當作自己的事業和追求,而不是眼睛只盯著‘項目’、‘經費’和‘考核’這些外在的功利因素。”
在張耀明看來,抓自主創新不能就事論事,一是要支持那些有難度的技術項目,支持那些敢于攀登高峰不畏艱險而勇于獻身的人;二是要從人才、氛圍和機制上全盤考慮,從娃娃抓起。
“我們教育小孩子,從小就‘填鴨’,上小學就非??唷⒎浅@郏⒆拥膭撛炀?、探索興趣過早被扼殺。前幾天看到報道,有幾個才讀高三的女生就因高考壓力絕經,真是令人痛心!”張耀明說,“不僅是學生,現在不少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也在量化考核壓力下大搞短平快,滿足于多發論文,缺乏長期的眼光和規劃。小時候為分數、長大后為金錢(經費),這種教育和考核制度,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十分不利,必須痛下決心,堅決予以改變!”
參考資料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