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最是那一低頭的邂逅——鄭守儀院士和她美麗的“小巨人”

來源:科學時報   廖洋 鄭千里   2015-09-20
導讀:進入這十余平方米的房間,最誘人目光的,是掛在24個小支架上的小工藝制作品。房間里,除了一張實驗臺、一部電腦、一具木制長椅,墻上掛的、架上擺的都是不同制作形式的同種工藝品。身處其中,卻不覺得凌亂和擁擠,只是被這些千姿百態的美所吸引,讓人目不暇接——這便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鄭守儀的實驗室,而美麗的工藝品,自然是她研究的有孔蟲的放大工藝模型。

“藝術家空想美,其實,不用空想,大自然就有。”

有孔蟲:

大海里的“小巨人”

鄭守儀從事現代有孔蟲的分類學與生態學研究。

有孔蟲是帶殼的海洋單細胞動物,個體大小平均在1毫米左右,它的房室之間有“口孔”相通,故稱為“有孔蟲”。有孔蟲有5億多年的地質歷程,它保存于不同地質時期的已知種類約有4萬多種。活體有孔蟲殼內有一微滴似蛋清狀物質,可進行它全部的生命活動。它們分布廣、對環境條件反應敏感,是重要的環境指示生物,被廣泛應用于生物地層、古海洋、古氣候和石油勘探開發等諸多科研領域,因此被譽為大海里的“小巨人”。

最早的有孔蟲出現在寒武紀,距今有5億多年。恐龍給了人們古老的記憶,然而這么高大威猛的生物在如針尖般細小的有孔蟲面前時,卻只能算是位“小弟弟”。而當不可一世、外表如山的恐龍滅絕時,微不足道的有孔蟲繼續在海洋中發展壯大。

海平面1萬米以下的馬里亞納海溝,黑暗、低溫、高壓、營養極度貧乏,和太空一樣都是人類無法抵達的極限環境,但是,有的有孔蟲卻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奇跡般地生存下來。

大洋底的熱液噴口也是地球最惡劣的環境之一,它噴出約400攝氏度的高溫巖漿狀物質,還經常伴隨著硫化氫、砷、鉛等劇毒物質。然而,即使在這樣嚴酷的環境附近,也有有孔蟲繼續生存、繁殖了下來。

有孔蟲壽命短暫,但卻無比執著地留下了自己生命的印記——獨一無二的外殼。正是這些“殼”指引著科學家們不斷發現地球的真實面貌——幾十萬年前的,人類出現之前的,幾百上千萬年前的……科學家們發現,世界上的深海平原比陸地要遼闊許多倍,而覆蓋34.5%的深海平原的,就是有孔蟲的遺殼。

“從海灘到1萬多米的深海,幾乎都有有孔蟲生存。不同水深的海洋環境,有著不同形態的有孔蟲種類。在不同的地質年代,都有有孔蟲保存下來。”鄭守儀說:“有孔蟲化石是可以將今論古,進而認識古環境的優異指示生物。科學家之所以斷定喜馬拉雅山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根據之一便是在那里發現了有孔蟲化石;甚至在高聳入云的珠穆朗瑪峰上,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的科學家們也發現了有孔蟲化石。”

艱苦研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鄭守儀1931年出生在菲律賓馬尼拉,父母都是旅菲華僑。她第一次接觸有孔蟲,是在50年前菲律賓一個大學教授的實驗室里。“當時覺得好美,但沒想到它會陪我一輩子。”

1956年6月30日,鄭守儀瞞著雙親,只身轉道香港回到祖國北京,被中科院安排到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即現在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工作。當時,現代有孔蟲研究在發達國家已有一個半世紀的歷史,在我國卻尚屬空白。正值第一個科學發展規劃中提出這項研究任務,鄭守儀隨即投身其中。

“那時候國內連本可以參考的書都沒有,工作條件相當艱苦。海外的家人把我當做全家的代表,舉全家之力幫助我。國內沒有研究有孔蟲方面的書籍,他們就從國外訂購了研究專刊寄給我。我在研究中,要描繪顯微鏡下的有孔蟲形態,弟弟就為我郵寄繪圖用的專業紙張。最早的照相機、錄音機、電腦等研究設備,哪怕電池,都是家人為我提供的,能幫上忙他們很高興。”鄭守儀回憶著早期的研究工作,一字一頓地描述著當時的情形,臉上洋溢著家族的使命感與自豪感,也正是家人的支持不斷地激勵著她努力、再努力。

“既然我們的研究是空白,我就從最基本的實踐做起。”有孔蟲研究屬于基礎性研究,相關工作比較煩瑣:泥樣烘干、稱重、沖洗,標本浮選,接著進行分類鑒定、形態描述、繪制形態圖等,再對采自不同海域及其部分島礁上的不同種類的標本一一計數。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象。由于當時科學技術手段落后,這些工作都是鄭守儀自己親手完成的。“到目前,我畫過不下10000幅有孔蟲形態圖,不僅畫了它們的外部形態,還繪制了內部切面形態。用鉛筆的深淺明暗顯示標本的立體感。”鄭守儀說著,隨手拿起一支繪圖鉛筆嫻熟地比畫起來。

1.png

鄭守儀

為了盡早填補祖國科研方面的這個空白,趕上世界有孔蟲的研究步伐,鄭守儀一刻不停地與時間賽跑。她每天早出晚歸,星期日與節假日也幾乎都在實驗室里度過。1988年秋天,鄭守儀不慎被重物砸斷腳背骨,打上了石膏繃帶,只能在家中休養。當她剛能拄拐挪步,就讓老伴把南海北部的有孔蟲定量樣品和顯微鏡等整套用具帶回家,利用兩個多月養傷的機會,完成了平日難得抽出完整時間進行的大量計數工作——90多個監測站,平均每個監測站50多種有孔蟲和500多個標本。她爭分奪秒地工作著,希望盡快給國家建立一套比較完整且準確的現代有孔蟲資料。

迄今,鄭守儀已詳盡鑒定和描述了我國海區的1500余種有孔蟲,約占世界已知現生種類的1/4。她的研究不斷有新發現,累計發現了1個新科、1個新亞科、25個新屬、290個新種。許多新屬、新種已被國際有孔蟲研究權威錄入《有孔蟲屬及其分類》等經典著作。她建立的有孔蟲新屬Septotextularia,糾正了前人近百年來的誤識。

揭開美麗面紗:

從沒看到這么小的東西這么美

鄭守儀堅持要記者親身去透過顯微鏡感受有孔蟲,因為“這樣才能有一個初步的概念”。

看到顯微鏡下那放大的生物時,記者驚呆了,那真是一種無法言喻的美。它生活、靈動,透著生命的氣息,就那么直接地撲面而來,它不同于藝術家筆下、鏡頭中的藝術珍品,卻能給人以更大的震撼,為其中的這一份鮮活,為著它這么“小”的軀體竟然承載著這么“大”的美麗;當下里只能折服于大自然的造物神奇。

“第一次低頭透過顯微鏡接觸有孔蟲的時候我就驚嘆:從來沒有看到這么小的東西這么美。宏觀世界的美大眾可以看到,然而微觀世界的美大眾卻看不到。”從開始接觸有孔蟲研究,鄭守儀便思索:“盡管后來我們對有孔蟲的研究已經有了成績,也出了書,但是研究有孔蟲的書有幾個人能讀懂呢?有孔蟲的美又有幾個人能了解呢?”

image.png

image.png

有孔蟲

在大量畫圖、磨片解剖觀察有孔蟲內部形態結構的過程中,鄭守儀的腦海中漸漸浮現了一個新的想法:要把它們放大,讓廣大群眾都能欣賞到大自然的美。

這個想法一直都在鄭守儀的頭腦中醞釀,七八年前,她開始嘗試用滑石來雕刻有孔蟲的放大模型。但滑石材料如果刻壞了就不易修補,在朋友介紹下,鄭守儀開始嘗試陶瓷泥、石膏等材料,并最終確定用石膏雕刻。

經費不足給雕刻工作的進行帶來了困難,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轉折點出現了。鄭守儀說:“青島市政府一次性撥給我們科研經費100萬元。在此基礎上,終于可以正規研究這些模型、雕塑。青島成為了第一個擁有大量有孔蟲模型的城市。”

image.png

鄭守儀院士與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一級巡視員周曉波共同為展覽揭幕

為了使有孔蟲這類微小原生動物成為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宏觀教具、科普展品和旅游工藝品,鄭守儀親手雕刻了200多個種類的有孔蟲放大模型。這些模型,有的像貝殼、有的像蜂窩、有的像玉石、有的像陶瓷,還有的像各種動物……來到鄭守儀的實驗室,你會發現這些模型實在太漂亮、太神奇了,大自然賦予微觀世界千姿百態的美,絲毫不比宏觀世界遜色!她制作的有孔蟲模具和放大模型已獲得4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和40項外觀設計專利。

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世界沒有的,我們中國有

之一:有孔蟲雕塑園使夢想成真

摸著模型圓潤的弧形表面,欣賞著天然雕琢的紋理、光澤,鄭守儀像母親看著自己出色的兒女:“你看它們多漂亮,要是有建筑家照著它的模樣蓋房子、食品商做出有孔蟲樣子的餅干和巧克力多好,我已經提出建設有孔蟲雕塑園的建議了。”

2006年8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廣東中山市三鄉鎮政府一起為共建的“中山市三鄉鎮海洋原生動物有孔蟲雕塑園”開工,如今,顯微鏡下的精美絕倫已然放大制成大型雕塑,有孔蟲雕塑園即將落成。有孔蟲的大型雕塑已成為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體現海洋文化的人文景觀。

這是中國的首座有孔蟲雕塑園,更是世界上第一座!鄭守儀自豪地說:“世界沒有的,我們中國有!”

image.png

有孔蟲雕塑園

雕塑園中的每一座雕塑,都由鄭守儀親自去石雕場指導制作并進行質量驗收。

坐落于雕塑園的100余座有孔蟲雕塑,基本囊括了有孔蟲家族從三疊紀到第四紀的代表,其中一座雕塑的標本來自南極中山站,是科學家在南極考察時采集到的,另有80多種分布于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域。

在有孔蟲雕塑園的建設過程中,在珠三角的陸地底下,同樣發現了有孔蟲標本。就在有孔蟲雕塑園坐落的中山三鄉鎮的建筑工地鉆井土樣中,也發現了屬于第四紀全新世的有孔蟲。地質學家認為這些有孔蟲距今至少有5000多年的歷史。終于,三鄉鎮海洋原生動物有孔蟲雕塑園擁有了“自產”的有孔蟲模型雕塑。

之二:“植入”服裝的有孔蟲

2006中國青島國際時裝周的展會上,人們看到這樣一組特色鮮明的服裝——那是一批植入海洋元素的時裝。

展會上,各色各樣印有有孔蟲圖案的服裝讓人愛不釋手。沙灘裝、休閑裝、襯衣、文化衫,各種有孔蟲造型在這些服裝上“安家落戶”,款款吸引人們眼球。

鄭守儀指著書柜櫥窗中擺放整齊的“有孔蟲”時裝告訴記者:“不前進、不創新就等于落后。服裝圖案的設計體現了我們自己的知識產權。把有孔蟲圖案植入服裝,是為了海洋科普;同時,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感知到它的美麗。”

在鄭守儀的建議下,青島市服裝研究所的設計人員正在設計開發更多有孔蟲圖案的面料、時裝及絲巾、領帶等服飾產品。

在國際會議上,有孔蟲服裝頻頻“上鏡”,并得到嘉賓的一致好評。

之三:誰用我的圖案我都高興

為了將自己傾注畢生精力研究的“美麗的小巨人”從深海帶到現實生活,讓更多的人欣賞、享受到它的美感,2006年5月28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與青島市服裝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全球第一個公益性的海洋原生動物有孔蟲科普基地。在其酒店里展示著鄭守儀親手制作的按比例放大、惟妙惟肖的有孔蟲模型,使得有孔蟲的應用走向看得見摸得著的科研教具、科普展品、旅游紀念品和大型有孔蟲雕塑等。

鄭守儀說:“我有兩個希望:一是希望不了解有孔蟲的人看到它的美,心情舒暢;二是希望通過這種美熏陶大眾,刺激大眾的藝術創作力,因為,美可以激發一個人的創意。”

“誰能用我的有孔蟲圖案,我就很高興。”鄭守儀介紹:“現在有家酒店依據有孔蟲形態制作了菜式,還有的以有孔蟲圖案來設計和裝飾自己的商務場所。我很高興他們能因為有孔蟲觸發想象力,并把它們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有的中學生在科普活動中接觸到了鄭守儀和她的有孔蟲,便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設計了“有孔蟲”作品,比如有著美麗的有孔蟲外觀的果皮箱、臺燈、花瓶、床、沙發等生活用品,形態美觀新穎。

有孔蟲模型家族最近又新增了文化產品開發設計系列。鄭守儀的家鄉中山市設計開發了華麗溫馨的“有孔蟲海洋燈飾系列”,如落地燈、壁燈、吊燈、臺燈、小夜燈等;還有“有孔蟲海洋首飾系列”,如項鏈、戒指、耳環等,各種設計美麗絕倫。

我們還可以看到以有孔蟲或有孔蟲模型制作成的紀念品,有難得一見的有孔蟲實體標本片,有孔蟲模型像框、獨特的有孔蟲模型書簽、有孔蟲模型鑰匙圈等。鄭守儀說,自己愿意做更多的工作,激發人們對有孔蟲研究的興趣。她甚至想,有朝一日,“有孔蟲”制品能做成獨具青島特色、中國特色的旅游紀念品,掛在游客的脖子上。因為,這是世界沒有的,只有中國有。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海洋地學部主任哈克博士來訪時,在鄭守儀的實驗室里看到有孔蟲放大模型,不由連聲稱贊。他認為:微小的有孔蟲放大幾十倍至幾百倍,制作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模型,不僅可作為教具和科普展示物,促進有孔蟲教育事業,也將是對世界有孔蟲研究和應用的真正貢獻。2003年,鄭守儀榮獲有孔蟲研究領域的國際最高獎——美國庫什曼有孔蟲研究杰出人才獎,鄭守儀與她美麗的“小巨人”們再次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

參考資料

[1] 科學時報,最是那一低頭的邂逅——鄭守儀院士和她美麗的“小巨人”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