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動物學家尹文英院士:山高水長路多花

來源:中國科學報   熊燕   2016-03-30
導讀:尹文英,出生于河北平鄉(xiāng),昆蟲學家、上海昆蟲研究所研究員,九三學社第六、七、八、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47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生物系,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創(chuàng)新是科學發(fā)展的靈魂,勤奮是事業(yè)成功的保證。”

“科學研究是我自幼夢寐以求的終生選擇,也是我最愛的工作。”

“時間是無限的,空間是無限的,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也是無限的。”

——尹文英

1.png

尹文英

尹文英,動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7年畢業(yè)于前國立中央大學生物系。歷任前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副研究員和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早年從事魚類寄生蟲和魚病防治研究,奠定了我國魚病學研究基礎。1963年起,開創(chuàng)了我國原尾蟲系統(tǒng)分類和演化研究,建立了原尾綱系統(tǒng)發(fā)生的新概念和新分類體系,并開拓了六足動物的起源與演化研究。1985年起,推動和組織了全國土壤動物的調查研究,對我國土壤動物學的建立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和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

戰(zhàn)亂時代坎坷求學

1922年,尹文英出生在河北省平鄉(xiāng)縣的一個小村。父親在她不滿一歲的時候即赴法留學,長年不在家,母親每天忙于大家庭的家務和針線活計沒有時間照顧小孩,讓小小的尹文英在毫無約束的環(huán)境中長大,養(yǎng)成了她熱愛自然、活潑善良與樂于助人的性格。

尹文英的父親尹贊勛,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我國地質事業(yè)的開拓者和組織者之一。父女二人都在各自領域為我國的科學事業(yè)作出了突出貢獻,都成為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也在我國科學界傳為一段佳話。

1931年5月,尹贊勛獲得法國里昂大學理學院地質學博士學位后回國,就職于北京地質調查所。隨同母親來到北京時,尹文英的年齡已有10歲,插班進入北京第二小學五年級讀書。之前的尹文英沒進過學校,僅上過幾年私塾。剛從私塾教育過渡到學校教育的初期,有些功課趕不上,尹文英經(jīng)常感到無所適從,忐忑不安。父親不僅經(jīng)常鼓勵她,還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這對尹文英后來的成長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結束了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等待尹文英的是一段極其坎坷的求學之路。從1934年秋考入華光女中,到1943年國立二中畢業(yè)的8年間,她先后就讀過5所中學。在這期間,也是國家承受著巨大傷痛的災難時期。

1936年春,由于父親工作調動,尹文英隨父母去了南京,插班匯文女中。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凇滬會戰(zhàn)烽火再起。為躲避日益頻繁的日本飛機的轟炸,父親帶著一家人從南京去安慶避難。同年11月,父親赴南昌擔任江西省地質調查所所長,母親帶著尹文英她們去南昌與父親會合。此后,隨著父親單位的遷移,尹文英從南昌到安源煤礦,再到泰和縣的小塘洲村,過起了一段動蕩不安的生活。1939年,父親被調任實業(yè)部地質調查所昆明辦事處主任,只身前往昆明。作為長女的尹文英一個人帶著全家住在廣西桂林,小小年紀就成了家中的主心骨,半年后父親又調到重慶北碚,尹文英帶著全家趕去與父親團聚,生活才暫時安定下來。

到重慶后,尹文英插班到合川國立二中女中分校讀書。雖然條件艱苦,但當時國立二中的幾位校長都是戰(zhàn)前江蘇省幾所著名中學的校長,許多教師也都教學經(jīng)驗豐富。老師們認真?zhèn)湔n,學生們用功讀書。尹文英發(fā)奮圖強,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在全班前三名。最重要的是,苦難的經(jīng)歷不僅練就了她堅強的意志,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特別在父親和父輩們執(zhí)著于科學的思想影響下,此時的她已懂得了“國弱被人欺,國強才自立”的道理,從此立下了“科學救國”的志向。

1943年,尹文英以優(yōu)異的成績高中畢業(yè),聽從父親的建議,考入了從南京遷到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她雖然一直向往地質系,但報到時卻被理學院院長歐陽翥先生“拉”到生物系,從此與生物學結緣。

當時,中央大學雖然校舍簡陋,但對教學質量的要求極其嚴格,實行非常“殘酷”的淘汰制。尹文英所在的動物學科入校時全班有12人,到畢業(yè)時僅剩下了尹文英和另一名男同學。當男同學生病請假時,她就獨自享受“研究生待遇”。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尹文英始終咬緊牙關,勤奮好學。抗戰(zhàn)勝利后,尹文英和同學們經(jīng)歷“千難萬險”回到南京,終于能在教室里安心上課,再也不用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生活了。在南京成賢街中央大學的生物大樓,尹文英完成了她最后一年的大學學業(yè),順利從中央大學畢業(yè),為未來從事生物科學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龍王廟里魚病防除

1947年夏天,尹文英即將從中央大學畢業(yè),學校安排她接待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的訪問學者——英國寄生蟲學家史若蘭,當即被史若蘭看中選做助手。1947年8月1日,尹文英來到上海岳陽路320號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3樓123號史若蘭實驗室,從此踏上了科學研究之路。從史先生那里,尹文英學到了做學問的方法,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更收獲了母女般的情誼。從報到那天開始,直到1962年初史若蘭回國的14年間,二人親密無間。尤其是在1956年水生生物研究所搬遷到武昌珞珈山以后,為了照顧年屆花甲的史若蘭,研究所分配給她們倆共用一套住房,兩人生活在一起五六年之久,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更是形同母女。

1949年上海解放后,動物研究所改制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為了解決當時我國浙江一帶淡水養(yǎng)殖魚類死亡率過高的問題,1952年底,水生所與浙江水產(chǎn)廳和湖州菱湖鎮(zhèn)政府協(xié)商,在我國最主要的淡水養(yǎng)魚區(qū)浙江菱湖創(chuàng)建魚病工作站,開展魚病防治研究。翌年春,水生所即派尹文英等5人到浙江開始“菱湖魚病工作站”的籌建工作。

工作站的創(chuàng)建是異常艱苦的。當?shù)劓?zhèn)政府雖然非常支持他們的工作,但確實能力有限。當時擺在尹文英和同事們面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沒有辦公場所。菱湖鎮(zhèn)是個水鄉(xiāng),由縱橫交錯的水網(wǎng)組成,只能行船,不能行車。在鎮(zhèn)旁的一條主河道的中央建有一座鎮(zhèn)河的龍王廟,四面環(huán)水。全體研究人員經(jīng)過考察,向鎮(zhèn)政府提議將龍王廟作為水生所的工作站,鎮(zhèn)政府馬上答應了他們的請求。這樣,龍王廟的三間房子就暫時成了水生所專家們的“棲身之地”,新中國的第一個魚病工作站也在這小小的龍王廟里“安營扎寨”。

工作站的任務是魚病防治試驗、魚病門診,間或需要出診。尹文英和同事們一起,巡視魚池,檢查寄生蟲,披星戴月,周而復始。后來,應“魚農(nóng)”的要求,他們不僅在工作站開設了接待魚病檢查的門診室,還從上海購買了一條裝尾機的木船到各鄉(xiāng)去“巡回治療”。菱湖魚病工作站三年里,魚病防治始終堅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工作方針。全站同志們先后發(fā)現(xiàn)了近20種危害嚴重的魚病防治方法和措施,后來在全國各養(yǎng)魚區(qū)推廣使用。另外,在分析大量科研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結合群眾養(yǎng)魚經(jīng)驗的總結,他們還制定出“三消四定”的養(yǎng)魚防病措施,成為當時我國池塘養(yǎng)魚科學操作規(guī)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由水產(chǎn)部向全國推廣,對我國淡水養(yǎng)魚業(yè)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image.png

尹文英在野外采集標本。

1956年,菱湖魚病工作站撤銷,全部研究人員回到水生所后,開始分工編寫《魚病手冊》《魚病調查手冊》和《中國淡水魚類養(yǎng)殖學》,由尹文英執(zhí)筆撰寫的關于“魚病的防治”的內容成為以后我國水產(chǎn)院校編寫《魚病學》教材的基礎材料,為創(chuàng)建我國“魚病學”奠定了基礎。

“蟲”源新說“天下獨步”

1963年,尹文英被調到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工作,結束了與丈夫夏凱齡先生 “牛郎織女”的生活。也是這一年,她與此后傾注畢生精力研究的原尾蟲相遇了。這年夏天,尹文英與昆蟲研究所楊平瀾所長一行5人到浙江天目山采集昆蟲標本,偶然發(fā)現(xiàn)一個“小白點似的蟲子”,竟然是我國尚未見專門報道的原尾蟲。當時沒有文獻資料,尹文英就主動向丹麥和日本的原尾蟲分類學家Tuxen和Imadaté借閱資料進行研究,并在當年發(fā)表了她原尾蟲研究的第一篇論文《中國原尾目昆蟲的兩新種》。這篇論文發(fā)表后,尹文英從此像著了魔一樣,全身心投入到原尾蟲研究的世界中。在近五十年的時間里,她和同事們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高原山區(qū),先后采集到原尾蟲標本3萬余件,共報道原尾蟲190余種,其中新種168個,新屬19個,并建立了4個新科,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原尾蟲的物種數(shù)量。

1965年夏天,尹文英在上海松江縣東佘山采集標本時,在竹林里發(fā)現(xiàn)一只身披“鎧甲”、形態(tài)獨特的原尾蟲,這只難以分類的棕紅色小蟲子,就是讓尹文英的研究蜚聲海內外的“紅華蚖”。經(jīng)過深入的研究,尹文英發(fā)現(xiàn)這是原尾目的一個新科,并“驕傲地”為它取名叫“華蚖科”。《中國原尾蟲的研究Ⅱ.有管亞目的一新科》的論文一經(jīng)發(fā)表,便引起了國際學術同行的極大興趣,同時關于華蚖科的地位問題也成為國際爭論的焦點。華蚖科的發(fā)現(xiàn)是對著名昆蟲學家Tuxen教授所建立的經(jīng)典分類系統(tǒng)的挑戰(zhàn)。Tuxen一直密切關注著尹文英這個原尾蟲研究領域的后起之秀,為她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幫助,尹文英也視其為自己的異國導師。但在華蚖的歸屬問題上,尹文英與Tuxen產(chǎn)生了根本上的分歧,他堅持不同意尹文英將華蚖歸于古蚖亞目的主張。尹文英與Tuxen在哥本哈根和上海經(jīng)過幾次討論,各執(zhí)己見,一直無法形成較為一致的意見,于是雙方認定必須再尋找更有說服力的證據(jù)來解決歧見,Tuxen還向她提出了17個關鍵性問題,這促使尹文英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原尾蟲比較精子學的研究。

image.png

尹文英與 Tuxen討論。

尹文英清楚地意識到,只有準確地回答Tuxen教授的17個問題,才能讓學界心悅誠服,新的分類體系才能真正確立起來。尹文英從緊張的研究經(jīng)費中擠出一部分購置設備,摸索新的技術,迎難而上,對體長僅有1~2mm的原尾蟲精子的超微結構進行觀察。至20世紀90年代初,尹文英和她的團隊先后對8科、16屬20種原尾蟲的精子進行了超微結構的比較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原尾蟲每個科甚至屬的精子都有其獨具的特點,無論是在外形還是結構上都極富多樣性。這些研究結果不但進一步闡明了華蚖的分類地位,而且為深入分析原尾蟲各科、屬之間的親緣關系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此后,尹文英對原尾蟲不同類群系統(tǒng)地進行了解剖學、形態(tài)學、細胞學、比較精子學以及內部器官的亞顯微結構等方面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其高級階元的分類系統(tǒng)上有重新考慮的必要。1996年,尹文英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召開的第20屆國際昆蟲學大會上提出了原尾綱3目10科的分類系統(tǒng)的觀點,這一分類系統(tǒng)現(xiàn)已被各國同行專家學者所采用,成為原尾蟲系統(tǒng)分類學研究的重要里程碑。著名動物學家伍獻文院士1983年在寫給尹文英的信中就說:“對原尾蟲而言,你可以說獨步天下了,方驚后生可畏,欽佩無已。”

在尹文英及其同事的努力下,中國原尾蟲分類學研究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一直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在進行大量調研和分類研究的同時,尹文英也非常關注國際生物系統(tǒng)學理論和方法的發(fā)展動態(tài)和熱點問題的討論。早在1997年,尹文英就開始采用分子遺傳學的方法,進行DNA序列測序,構建原尾蟲的分子進化系統(tǒng)樹,為澄清原尾蟲與其他無翅昆蟲,甚至有翅昆蟲之間的親緣關系提供理論依據(jù)。2001年,尹文英提出的“現(xiàn)生六足動物高級階元系統(tǒng)進化與分類地位的研究”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支持。通過近半個世紀對原尾蟲形態(tài)學、胚胎學、比較精子學等的研究,結合目前分子系統(tǒng)學的一些研究結果,尹文英有個大膽的假設:原尾蟲可能既不屬于六足綱,也不屬于多足綱,是節(jié)肢動物里的一個單獨的類群,是否可獨立為“亞門”或“門”。當然,這么一個非常特殊的類群,它的進化地位如何確定?還需要深入探索更多的方法,找到更多的證據(jù),這也為尹文英和她的團隊未來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和方向。

心系國土動物調查

尹文英在研究原尾蟲的同時,也關注到土壤動物學的研究,并意識到這一研究領域的意義和我國在該領域與國際的差距。80年代初,她主動聯(lián)合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有關單位的學者組織起了全國大協(xié)作,并于1982年在上海舉行了一次全國土壤動物學術交流會。會后,由尹文英牽頭,協(xié)同6個兄弟單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開展了“亞熱帶森林土壤動物區(qū)系及其在森林生態(tài)平衡中的作用”的研究。項目歷時5年,共采集標本30萬號,標本涉及8個動物門、20個綱、71個目的600多種動物。

image.png

1993年,尹文英又聯(lián)合國內有關專家共同開展“中國典型地帶土壤動物的研究”項目。這個項目的工作煩瑣而龐大,有9家單位、60多位學者參加,還聘請了十幾位中、外專家參與標本鑒定。他們選擇了高寒草原區(qū)、溫帶林區(qū)、暖溫帶林區(qū)、中熱帶雨林區(qū)和北熱帶滇南河谷區(qū)等五個典型地帶,同步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比較。此外,在溫帶(長白山)、亞熱帶(杭州)和熱帶(海南)同時進行土壤動物生態(tài)學方面的試驗研究,并在中部地區(qū)進行重工業(yè)污染和農(nóng)藥污染對土壤動物影響的調查研究。

為了擴大影響,同時為同行研究提供參考,尹文英在完成上述一系列項目的基礎上,于1992年主編出版了《中國亞熱帶土壤動物》一書,1998年和2000年又分別主編出版了《中國土壤動物檢索圖鑒》和《中國土壤動物》兩部專著,對我國土壤動物學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尹文英仍然在為這個領域的發(fā)展奔走呼吁,“現(xiàn)在土壤污染嚴重,但是土壤生物卻有監(jiān)測、指示、緩解和清潔污染的作用!因此,研究土壤動物學至關重要啊!”

尹文英一向為人謙和、做事低調。2011年是她90歲華誕,在弟子和學生的再三要求和堅持下,先生才答應把她60年發(fā)表的文章匯集成《尹文英文選》。昆蟲學家楊星科研究員在文選的“序”中這樣寫道:先生為科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她是“國際公認的原尾蟲研究專家;我國六足動物起源與演化研究的第一人;中國土壤動物學的奠基人;魚類寄生蟲和魚病研究的開拓者。”寥寥數(shù)語,卻是對尹文英一生學術成就和重要貢獻的真實寫照和客觀評價!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研究員)

參考資料

[1] 中國科學報,動物學家尹文英院士:山高水長路多花



聲明:化學加刊發(fā)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