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韓啟德院士:抗擊世紀瘟疫,把好科學發展方向盤

來源:瞭望      2020-07-31
導讀:在這場來勢洶洶的疫情天災面前,我們如何在抗疫中體會科學的力量?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之下,中國的科學文化建設如何加快補上短板?未來我們怎樣把好科學發展的方向盤,攜手走出人類歷史上這段艱難時刻?《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日就此專訪了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科院院士韓啟德。

一場世紀瘟疫,將人類命運前所未有地連在一起。

微小的新冠病毒肆虐橫行,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1500萬。這場近百年來人類遭遇的影響范圍最廣的全球性大流行病,不僅給人類生命安全帶來重大威脅,更讓世界面臨重重挑戰,處在艱難時刻。

科學文化是抗擊疫情的重要“土壤”,是世界各國跨文化交流并取得共識的基礎。立足于多年積累的科研基礎,我國科技界集中力量爭分奪秒攻關。廣大科技工作者懷著巨大的激情投入戰斗,無私奉獻,體現出特有的家國情懷。

在這場來勢洶洶的疫情天災面前,我們如何在抗疫中體會科學的力量?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之下,中國的科學文化建設如何加快補上短板?未來我們怎樣把好科學發展的方向盤,攜手走出人類歷史上這段艱難時刻?《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日就此專訪了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科院院士韓啟德。

1.png

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科院院士——韓啟德

更加體會到科學的力量

《瞭望》:中國抗疫的艱辛歷程,是14億人民刻骨銘心的共同記憶。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抗疫斗爭中,科研人員爭分奪秒與病毒賽跑。科學發揮了怎樣的力量?

韓啟德: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襲和挑戰,無疑給人類出了一道世紀課題。科學技術的進步在這次疫情防控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巨大力量。比如:曾經作為高端技術的CT影像診斷,成為這次疫情中每個病人與疑似病人的必須檢查手段,人工智能參與讀片大大提高了效率與準確率。又如,疫情伊始,科學家們迅速分離病毒,完成基因測序,鎖定致病原,并第一時間提供核酸檢測方法與試劑,檢測面大幅提高。再如,先進的信息技術使流行病學調查效率大大提高,迅速鎖定新增與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觸者,網絡健康卡的建立與使用進一步保證了健康人群的安全與流動,大數據技術應用提高了疫情趨勢預判的可靠性。還有,病毒分子遺傳學研究使追蹤新冠病毒來源和隨時判斷病毒是否有突變成為可能,最新分子生物學技術加快了疫苗研發進度,并有可能發明更加高效的疫苗與有效治療藥物。

本次疫情中也顯示出中國科學的飛速進步。在我國發現不明原因嚴重肺炎病人后,中國科學家僅用一周時間就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毒株,初步確認新冠病毒為疫情病原,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交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信息,在全球流感共享數據庫(GISAID)發布……與2003年發生非典疫情時相比,這樣的水平與效率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我國科學家迅速獲得原創性的重大研究成果,例如西湖大學、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清華大學等團隊很快揭示人體ACE2的全長蛋白結構以及與新冠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的復合物結構;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團隊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篩選出新冠有效抗體;多個團隊迅速啟動疫苗研發,并在短時間內進入臨床試驗并獲得現階段成功,等等。此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國能堅定不移采取自己的抗疫方針,這背后不可或缺的是我們自己強大科研力量提供的決策基礎。

患者救治始終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而新冠肺炎作為一種新發傳染病,醫學界對其致病機理掌握較少。我國采取積極、科學、靈活的救治策略,從管理與救治兩方面入手,不僅承受住暴發流行期診療量激增的沖擊,而且隨著對疾病認識的深化和戰線的穩定,救治水平不斷提高。

這次疫情中科學的巨大力量提示我們:弘揚科學文化首先是要相信科學,敬重科學,熱愛科學,讓科學享有崇高的地位。

image.png

▲ 4月11日,工作人員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疫苗生產基地質量檢定部門對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樣品進行雜質檢測 張玉薇攝

《瞭望》:有科學研究的成果,才能形成疫情防控的核心生產力。疫情發生至今,科學探索在新冠病毒面前也表現出很多不確定性,你如何看待這樣的無奈?

韓啟德:疫情之下我們還面臨很多未知和未能。例如:對重癥患者仍然還沒有確定有效的治療手段;還缺乏預判病情轉歸的實驗室指標;還存在核酸檢測的準確性與“回陽”意義的判斷問題;還不能肯定潛伏期傳染性的強弱;對及時發現無癥狀感染者還缺乏高效率的辦法;還不明確新冠病毒感染后所獲抗體能持續多長時間;對病毒是否會發生,以及什么時候可能發生引起致病性重大變化的突變還不能預測;對是否能很快研發出有效而安全的疫苗與藥物,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對新冠病毒的起源、演化和中間宿主的了解還不完全……當我們的研究結果被證明是錯誤的時候,我們更加明白科學不是萬能的,科學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科學恰恰是在不斷證偽中發展的。

但與此同時,我們又堅信科學終能不斷解開未知的奧秘。比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廣泛應用,人類一定能建立起從動物到人群的新發傳染病的預警系統;一定能研發出更加準確與快速的病原體感染檢測方法;一定能采用更加完善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從而更加準確預測傳染病發展走向并指導抗疫;也一定能研發出有效疫苗和有效治療藥物。

可以說,科學既給了我們力量與信心,也告訴我們人類對自然和自身的探索沒有止境。

疫情是一場全民科普課

《瞭望》:在驚心動魄的抗疫斗爭中,廣大科技工作者與病毒較量,與時間賽跑。權威數據顯示,截至7月2日,我國已有8個疫苗獲批開展臨床試驗,占全世界開展臨床試驗疫苗總數的四成。其中4個新冠病毒疫苗已經完成Ⅱ期臨床試驗階段性揭盲。在不斷的科研創新突破中,我們該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學精髓,追求科學真諦?

韓啟德:科學家的主流品質之一是必須耐得住寂寞。要執著,要心無旁騖,要有一種科學的激情。否則的話只能說是一個科技職業者。

疫情中,中外優秀科學家表現出求真、唯實、創新、批判、包容的科學精神。不少西方科學家擺脫意識形態和政治的束縛,尊重事實,追求真理。如: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堅持每天如實發布美國疫情數據;美國國家過敏癥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當面向特朗普總統直言陳述新冠病毒的危害;法國巴斯德研究所追溯歐洲新冠肺炎疫情來源并發布獨立客觀、與政客們相悖的研究結果。

此次抗擊疫情,科學發揮出巨大力量,但也暴露出我國科學家群體在科學文化上不足的一面。例如在有些關鍵時刻未能挺身而出堅持自己的科學主張,維護科學的尊嚴。又如,科研協作精神不夠。臨床藥物試驗沒有統籌規劃,很多項目同時展開,各行其是,造成臨床病例數不足,一些臨床研究痛失良機。

再如,我們的創新精神不夠。疫情發生后成千上萬的研究項目上馬,但出現低水平重復研究,具有原創性、顛覆性或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還不多。當然,這與我們的創新能力不足也有關系。科學要靠長期的積累,關鍵時刻能不能沖得上去,要看已有的研究基礎,臨陣磨槍是不行的。

最后,國家的科技政策和管理過于強調實用與短期效應,對基礎研究重視和投入嚴重不足,存在急功近利的學術風氣。這些不足值得我們反思和總結。

科學文化是由科學共同體圍繞科學活動所形成的一套價值體系、思維方式、制度約束、行為準則和社會規范。科學文化的核心是科學精神,而科學精神的精髓在于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理性質疑、實證以及對結論的普遍性、確定性要求。科學家對科學的態度以及在科學研究中的所作所為是形成科學文化的決定因素。在當前信息技術與社交傳媒飛速發展的情況下,我們科學家要擔起科學傳播的責任,恪守科學規范,謙卑謹慎,不講超越自己專業知識的話,不放大“一知半解”的理解,傳遞正能量、傳播正確的科學知識,正確引導輿論導向,在防控疫病流行的同時,防止“信息流行病(infodemic)”的發生。所以我們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增強責任感,帶頭弘揚科學精神,做科學文化建設的實踐者、促進者、引領者。

《瞭望》:此次疫情肆虐,公共衛生前所未有地被拉到聚光燈下,也檢測了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許多老百姓第一次知曉病毒,了解了冠狀病毒通過什么途徑傳染,自覺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嚴格遵守居家防疫規定。你認為疫情考驗了公眾怎樣的科學文化素養?

韓啟德:這次疫情已經成為一場深入全民的科普教育和健康教育。群眾感受到濫食野生動物的危害,對建立良好生活習慣,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了更加深切的體會。群眾對疫苗的認識迅速提高,當疫苗研制進入Ⅰ期、Ⅱ期臨床試驗時有不少人踴躍參加志愿者隊伍。

通過這次疫情,我們更加體會到加強公眾科學普及工作,在全社會弘揚科學文化的迫切性。

當網絡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源時,我們看到,個人情緒的宣泄常常壓過了對基本事實的尊重和理性思考;一些違反科學常理的謠言有時得以大肆泛濫。這只能毒化社會空氣,消蝕現代社會應有的人心共識,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進步。更加令人痛心的是出現了有科學家在網上遭受無端“圍毆”的輿情。當我們的科學家們在為防控疫情忘我工作、攻堅克難之時,往往還要面對來自網絡的流言蜚語或指責。

建設科學文化,需要全社會對科學的理解與尊重,需要對科學家的理解、尊重與寬容。要保證科學技術專業機構在自己職責范圍內開展工作和行使職權,保持它們的獨立性與權威性。

人文是科學發展的方向盤和剎車器

《瞭望》: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科學文化建設是一次重要檢驗,你認為科學是否只有通過技術才能影響文明?未來該如何弘揚科學精神,帶動全社會把科學文化建設提高到新水平?

韓啟德:現代科學的發展促成了三次重大技術革命,推動人類社會相繼進入“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從這個角度看,科學進步確實需要通過促成技術創新,才可能轉化成生產力,而生產力的發展又推動生產關系的改變,進而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

但這顯然不是科學影響文明的唯一途徑,因為科學還對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思維方式產生根本性的影響。現代科學的產生,推動了人本主義與現代哲學的產生,人類對自身在自然當中的地位有了全新的認識,價值觀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科學傳入中國,對中國近代文明產生的巨大影響,不僅體現在生產力的進步上,也使中國人的世界觀產生了變化,進而使中國社會發生了千年未有之大變革。

科學文化是科學技術的土壤,是科學技術發展與創新的基礎,也是加強社會理性、提高公民素養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還是世界各國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取得共識的基礎。由于歷史和其他種種原因,我國科學文化相對落后,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科學技術自主創新和健康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這次疫情對我國科學文化建設是一次重要檢驗,讓我們進一步找到問題和短板所在,提高了對科學文化建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將大大促進我國科學文化建設。

《瞭望》:數字科技、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引發了很多人的擔憂和激烈爭論。人類社會能夠控制科學發展方向嗎?

韓啟德:某一個領域的科學研究一旦發展起來,是很難受到控制的。如果科學不能或者不能夠及時解決自身的問題,人文對科學的控制和駕馭就顯得更為重要。科學失控會不會導致人類文明的倒退,乃至加快人類消亡,值得思考。

人文是科學發展的方向盤和剎車器,在發展科學技術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人文,大力弘揚、發展科學文化。

《瞭望》:近幾十年來,現代技術的加入為醫學插上了翅膀,人類的壽命大大延長,眾多曾經肆虐奪命的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不少嚴重的疾病得以明確診斷和有效治療。但與此同時,技術至上的觀念不斷蔓延,也給醫學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帶來影響。你如何看待這樣的改變?

韓啟德:《劍橋醫學史》一書寫道,人們從來沒有活得這么久,活得這么健康,醫學從來沒有這么成就斐然。然而矛盾的是,醫學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招致人們的懷疑和不滿。醫學的邊界也開始模糊,被賦予過度的使命,常常把危險因素當疾病來治療。過度相信技術,而常常忘記病人心理上的苦楚以及對醫者關愛的期盼。

醫生面對的是一個個的人,絕不只是教科書上學到的一個個病。醫生接觸的每一位病人背后,都有他的故事。其實,一個人在生病的時候,是內心最暴露、最真實的時刻,往往也是處于矛盾沖突最激烈的時候。醫生要仔細去傾聽病人身體病史以外的內心感受、心理變化,乃至病人各種社會關系的反應,將這些轉化成醫生對病人的深刻理解和共情。

現代科學技術大大推進了醫學診斷、治療,以及疾病預防,所以人們常常僅把醫學看作是科學技術。的確,沒有科學技術就沒有我們的現代醫學,但如果醫學僅僅成為科學技術,我們就遠離了醫學的宗旨。醫學人文不僅在醫療體系內部,也在社會生活中成為一個熱點。由于種種原因,當前醫患關系緊張,老百姓對醫學懷有不滿,醫務人員也感受到更多的無奈和痛苦。

醫生是一個科學技術與人文高度融合的職業,無論自覺與否,他們的行為一定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導向和人文高度。醫學人文的核心是生命觀。無論是科學精神還是人文精神,最終都涉及價值觀問題。對人類而言,最根本的價值觀就是生命觀。醫學人文之所以能起到兩種精神的溝通作用,就因為它與生命觀最為接近。

《瞭望》:人文與科學的融合,是科研生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注意到,2017年,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成立;2018年,中國科協與北京大學聯合共建的科學文化研究院揭牌;2019年,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揭牌,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成立。國內頂尖大學相繼把科學和人文拉進同一個戰車,有關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討論正受到更多社會關注。你覺得科研工作者如何承擔這一使命,讓科學文化建設“落在實處”?

韓啟德:一些從事科學工作的同志,因為任務太重、發展太快,鉆到自己的小領域里面,往往來不及抬起頭來,看看整個科學世界的發展和未來的進程。我想提醒實驗臺前的科研工作者,要“抬起頭來”,看看科學世界,看看未來。留出一點時間思考時代之問、科學之問。要了解科學怎么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要對“科學將要到哪里去”獲得一些有益猜想。未來,在前進的道路上,學習科學的人,一定要掌握人文知識,豐富對哲學的思考、對歷史的了解。

當前推動中國科學發展,尤其重要的是推動科學文化建設。我們國家培育現代科學的土壤還不肥沃,如果不推進科學文化建設,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國民科學素質,就很難出現更多科技原始創新和突破性的成果。目前已經有很多人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但解決的抓手在哪里?很困難,但不是不可為。我們現在正在驚濤駭浪中行駛,最重要的是航海圖不能變。只要堅定前行,努力去做,就可以做得比現在更好。

參考資料

【1】微信公眾號“瞭望”(ID: OutlookWeekly1981),瞭望|專訪韓啟德院士:抗擊世紀瘟疫,把好科學發展方向盤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