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六摩爾!客服熱線:186-7688-2001

發表多篇論文! 青島科技大學袁勛教授團隊在電化學脫鹽領域取得新進展

來源:青島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2020-07-28
導讀:青島科技大學材料學院袁勛教授團隊本著“深研電容脫鹽法,廣產淡水濟蒼生”的科研理念,致力于提升電容脫鹽速率和改善循環穩定性,在電化學脫鹽領域取得系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著名國際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IF=11.301) [J. Mater. Chem. A, 2020, 8, 8476;J. Mater. Chem. A, 2020, 8, 1443] 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0.652) [Chem. Eng. J., 2021, 403, 126326]。材料學院高層次人才劉勇副教授為該系列成果的第一作者,青島科技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

由于極速的工業化和人口膨脹,淡水資源危機在全球范圍內日益嚴重。鑒于全球97%以上的水資源為苦咸水/海水,因此,開發簡單、高效的苦咸水/海水淡化技術以應對淡水資源危機變得刻不容緩。電容/電化學脫鹽技術作為20世紀90年代末興起的新型淡化技術,具有能耗低、水利用率高、無二次污染等優勢,有望成為21世紀最有效的海水淡化方法之一,受到各國政府和研究界的高度重視。然而,脫鹽速率不足和循環穩定性差成為制約電化學脫鹽發展的兩大瓶頸,解決這兩大瓶頸問題也成為電容/電化學脫鹽領域的發展驅動力。

焦點問題一:電化學體系脫鹽速率的提升

 圖1(a)貫穿型“搖椅”電化學脫鹽原理示意圖;(b)MoC納米團簇鑲嵌超細碳纖維氣凝膠形貌結構圖;(c)系列研究工作與文獻報道其他脫鹽系統的Kim-Yoon-Ragone對比圖。

電化學脫鹽系統雖然在脫鹽容量上相對傳統CDI有了顯著提升(由<20 mg·g-1提升至~120 mg·g-1),但其脫鹽速率卻并未得到改善,甚至有所下降(均在0.01-0.1 mg·g-1·s-1范圍內),這導致了電化學脫鹽系統的高脫鹽容量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充分發揮,成為了目前制約其發展的瓶頸。鑒于此,課題組分別通過器件結構創新和材料體系創新,在提升電化學脫鹽速率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兩項科研成果均被材料學1區期刊J. Mater. Chem. A錄用。

1.器件結構創新:針對電化學脫鹽速率不足問題,該團隊將貫穿型水流模式和“搖椅式”電化學去離子器件相結合,首次提出了貫穿型“搖椅”電化學去離子概念(圖1a)。從器件結構角度和流場角度出發,通過改善體系傳質,實現了其脫鹽速率的飛躍(達0.46 mg·g-1·s-1),該數值遠高于當前電化學體系中已報道的脫鹽速率指標,如圖1c。(J. Mater. Chem. A, 2020, 8, 8476)。

2.材料體系創新:同樣針對電化學脫鹽速率不足的問題,該團隊從材料學角度出發,利用原位固相反應策略,將超小MoC納米團簇嵌入碳纖維氣凝膠中,設計制備了具有快速離子嵌入脫出的贗電容材料體系(如圖1b),并作為電極材料應用于贗電容去離子系統,實現了其脫鹽速率的大幅提升(0.20 mg·g-1·s-1,如圖1c)。(J. Mater. Chem. A, 2020, 8, 1443)。

焦點問題二:BiOCl材料作為氯離子法拉第電極脫鹽材料的循環穩定性的改進

 圖2.基于BiOCl-CNF電極的氯離子響應貫穿型搖椅式電化學脫鹽概念圖。

目前,電化學脫鹽系統發展迅猛,多種電極材料應運而生。然而,電化學脫鹽體系的電極材料研究主要集中于陽離子(Na+)捕獲法拉第電極,針對陰離子(Cl-)捕獲的法拉第電極卻少有關注,目前僅有Ag類、BiOCl類等幾種材料體系。其中BiOCl材料憑借其穩定可逆的Cl-儲存容量及相對低廉的成本迅速成為了研究焦點。然而,BiOCl材料存在循環穩定性不足問題,嚴重限制了其進一步發展。

針對這一問題,該團隊采用靜電紡絲結合溶劑熱兩步法,以靜電紡絲碳納米纖維為骨架,在其骨架表面可控沉積BiOCl納米結構(納米片、納米花、納米球),得到了BiOCl負載碳納米纖維復合結構(BiOCl-CNF)并應用于Cl-捕獲“搖椅式”電化學脫鹽體系(RCDI),如圖2。憑借其均一的微觀網絡結構和整體式電極特征,該體系的循環穩定性的到了顯著提升,30次循環后脫鹽容量仍保持在112.3 mg·g-1(僅下降9.4 %)。

同時,借助前期研究經驗,論文進一步將貫穿式水流模式引入該體系,使其獲得了優異的脫鹽速率(0.52 mg·g·s-1,目前文獻最高)以及超低的脫鹽能耗(66.8 Wh?m-3, ΔC = 5 mM)。(Chem. Eng. J., 2021, 403, 126326)。

本課題得到了山東省科技廳省屬優青專項、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專項等項目的資助。

文章鏈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ta/c9ta11537d#!divAbstract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ta/c9ta14112j#!divAbstrac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5894720324542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