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六摩爾!客服熱線:186-7688-2001

裴仁軍、王金娥課題組JACS:微米大小的超薄金屬有機骨架膜

來源:化學加編輯部   馮虹   2020-07-27
導讀:二維金屬有機骨架(MOF)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復合材料,在催化和光電子器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然而,MOF薄膜的小尺寸和大厚度仍然是其潛在應用的障礙。在此,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裴仁軍、王金娥課題組利用苯甲酸輔助合成了微米大小的超薄MOF薄膜。苯甲酸促進了卟啉中心與銅離子的配位,減少了層間的H-堆積和J-聚集,誘導MOF薄膜的各向異性生長。該結果揭示了其生長機理,為制備超薄微米級MOF薄膜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并且這種微米級超薄MOF薄膜分散性好,穩定性高,保證了該材料的長期應用性能。超薄的厚度加上微米的尺寸使得MOF可以像石墨烯一樣有多種實際應用。合成與石墨烯厚度相似的微米級超薄MOF薄膜,為二維MOF材料的有效應用鋪平了道路。(DOI:10.1021/jacs.0c04442)

image.png

金屬有機骨架因其結構可調、暴露活性位點多、比表面積大、孔隙率高等特點,在氣體儲存與分離、電催化、光催化、傳感器、生物成像、癌癥治療等領域受到廣泛關注。且二維結構因其特殊的幾何結構和獨特的各向異性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石墨烯、氮化碳、氮化硼、過渡金屬二鹵化合物等二維材料在超級電容器、鋰離子電池、催化等領域具有巨大潛力。因此,基于MOF與二維結構的共同優勢,開發超薄MOF材料成為研究熱點。

近年來,人們合成了一些具有二維結構的MOF材料,并認為這些材料相對于固體材料具有更好的性能。然而,一般情況下,這些二維MOF材料厚度較大,且呈現納米級尺寸,限制了其廣泛的應用。在此,作者通過選擇性地將苯甲酸添加到反應溶液中,得到了一種新型的微米級超薄MOF薄膜(Cu-TCPP(BA)),其形狀類似于石墨烯。苯甲酸作為輔助劑促進卟啉的中心金屬配位,增加MOF層間電荷排斥,減少層間的面對面堆積”(“H-堆積”)此外,隨著苯甲酸濃度的增加,MOF薄膜的邊對邊錯位聚集”(“J-聚集”)也逐漸減少,促進了薄膜的各向異性生長,從而形成了超薄的微米級石墨烯樣MOF薄膜。這些大尺寸的超薄MOF薄膜可以極大地改善材料的應用,像石墨烯一樣,或許可以在微電子和光電子器件中應用。

作者利用紫外-可見吸收光譜研究了卟啉鍵合物的中心配位。所制備的Cu-TCPP MOF納米膜的四個Q未發生改變,表明卟啉連接物沒有出現中心配位。在苯甲酸存在下,所制備的超薄Cu-TCPPBA)薄膜在540 nm處表現出顯著的Q帶吸收,證實銅離子進入卟啉連接物的內環。同時,由于MOF結構的形成,Soret帶分裂并出現紅移。金屬配位Cu-TCPP(BA)薄膜層間有較強的電荷斥力,阻礙了薄膜的H-堆積。因此,在432 nm處觀察到弱J-聚集,并且生成的MOF結構呈現為較薄的層狀結構。然而,不含苯甲酸的Cu-TCPP MOF納米膜在435 nm處表現出較強的吸收和較厚的層狀形貌。Cu-TCPP MOF的粒徑為100-400 nm,而在苯甲酸存在下獲得的Cu-TCPP(BA)具有良好的超薄2D結構,粒徑為3-8 μm。利用能譜儀(EDAX)和原子力顯微鏡(AFM)分析了制備的Cu-TCPP(BA) MOF的化學組成和厚度。對應的元素映射表明,Cu-TCPP(BA) MOF膜中C、NOCu元素均勻存在。平均厚度為1-2 nmCu-TCPP(BA) MOF薄膜具有超薄特征,其厚度接近石墨烯厚度。

image.png

1. TCPP, Cu-TCPP, and Cu-TCPP(BA)的紫外-可見吸收以及制備的Cu-TCPP(BA) MOF薄膜的TEM、元素圖和AFM高度圖。(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為進一步了解微米級Cu-TCPP(BA) MOF的化學結構,作者進行了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X-射線衍射(XRD)分析。隨著Cu-TCPP(BA) MOF的形成,吡咯態氮(-NH-)400.9 eV的顯著降低證實了金屬卟啉的形成。對于不含苯甲酸的Cu-TCPP在吡咯氮和金屬離子之間沒有配位,這與紫外-可見吸收光譜的結果一致。935.3955.1 eV處的結合能峰,以及941.1944.8、959.7963.7 eV處的四個衛星峰,表明銅以Cu2+價態存在于Cu-TCPP(BA) MOF。此外,964 cm-1處的N-H平面振動發生了顯著變化,999 cm-1處出現了新的吸收峰,表明氫質子被銅離子取代。3315 cm-1N-H伸縮振動的消失進一步證實了金屬配位發生在卟啉中心。同時,FT-IR光譜中1700 cm-1C=O拉伸振動的消失和XRD圖中2D Cu-TCPP(BA)的典型峰表明Cu2(COO)4槳輪單元的形成。

image.png

2. Cu-TCPP(BA)Cu-TCPP-MOF膜的N 1s光譜以及Cu-TCPP(BA) MOFFT-IR、XRD圖譜。(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接下來作者利用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HRTEM)對Cu-TCPP(BA) MOF薄膜的微觀結構進行了驗證。HRTEM圖像顯示1.64 nm的明顯正方形網格和晶格條紋,這與通過小角度X-射線散射曲線(SAXS)分析的Cu-TCPP(BA)晶體結構一致。根據Bragg方程計算得到的晶格條紋為1.62 nm,與HRTEM結果一致。如同所預期的,冷凍干燥后,微米級超薄MOF形成具有微孔和大孔共存的固相材料。因此,XRDSAXS之間相對峰值強度的差異主要歸因于測試過程中凍干膜材的擇優取向。利用氮吸附-解吸等溫線確定了其比表面積為460 m2 g-1。孔徑分布曲線證實存在1.2 nm大小的微孔。因此,采用自向上的方法合成了具有MOF結構的微米級超薄Cu-TCPP(BA)。

image.png

3. 制備的Cu-TCPP(BA) MOF薄膜的SEMHRTEM圖像。(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苯甲酸在Cu-TCPP(BA) MOF的形成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作者研究了不同含量苯甲酸的影響。分別添加0.02、0.05、0.10、0.150.180.20 g0.1640.409、0.819、1.228、1.4741.638 mmol)苯甲酸而獲得Cu-TCPP(BA) MOF。其TEM圖像顯示,即使添加0.02 g苯甲酸,所得產物也會受到顯著影響,并且MOF從分散的納米膜狀態轉化為部分凝聚狀態。此后,隨著苯甲酸濃度的增加,Cu-TCPP(BA) MOF逐漸轉變為微米級的石墨烯膜狀結構,厚度也隨之減小。AFM結果與TEM圖像一致,都證實了Cu-TCPP(BA)厚度逐漸減小。在所研究的樣品中,0.18 g的苯甲酸含量制備微米級超薄石墨烯狀Cu-TCPP(BA) MOF的最佳條件。

image.png

4. 添加苯甲酸0.02、0.05、0.10、0.15、0.180.20 gCu-TCPP(BA) MOFTEM圖像。(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隨后,作者獲得了不同苯甲酸含量的Cu-TCPP(BA) MOF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這些Cu-TCPP(BA) MOF541 nm處表現出金屬配位誘導的Q帶吸收。結合Cu-TCPPCu-TCPP(BA)的透射電鏡結果,可以證實苯甲酸的加入促進了卟啉的金屬配位,這種配位增加了金屬膜之間的排斥作用,導致其厚度減小。此外,420 nm處的Soret以及伴隨的432 nm處的肩帶發生了紅移。432 nm處的吸收峰來自MOF膜的J-聚集。隨著苯甲酸含量的增加,432 nm處吸收峰的相對強度逐漸減小。當苯甲酸的量為0.18 g時,Ab432/Ab420的吸收強度比最低。究其原因,不僅是苯甲酸促進了卟啉的中心金屬配位,而且苯甲酸與銅離子的配位也起到了減少J-聚集的作用。因此,基于較低的表面能,MOF膜的團聚程度下降,各向異性生長上升,從而獲得了一種大尺寸的超薄石墨烯狀Cu-TCPP(BA) MOF薄膜。

image.png

5. 添加苯甲酸的Cu-TCPP(BA) MOF的紫外-可見吸收(a-0.02, b-0.05, c-0.10, d-0.15, e-0.18, and f-0.20 g)和Zeta電位以及Cu-TCPP(BA) MOF膜的照片。(圖片來源:J. Am. Chem. Soc. 

總結:中國科學院裴仁軍、王金娥課題組通過加入苯甲酸合成了一種新型的微米級超薄Cu-TCPP(BA) MOF薄膜。苯甲酸促進了卟啉與銅離子的中心配位,減少了卟啉與銅離子之間的H-堆積和J-聚集,提高了卟啉與銅離子的各向異性生長。結果得到了與石墨烯類似的微米級超薄MOF薄膜。作者揭示了微米級超薄MOF薄膜的形成機理。此外,MOF的厚度和大小可以通過苯甲酸有效地調整。該材料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在電池、微電子器件、薄膜等領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撰稿人:馮虹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