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聚丙烯、聚氯乙烯、線型低密度聚乙烯期權(簡稱“化工期權”)將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掛牌上市。這是我國首次在同一產業鏈同步上市3個期權品種,我國商品期權市場駛入發展“快車道”。
近日,大商所副總經理王玉飛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解讀了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以上三大化工期權上市對保障疫情防控、支持產業避險和豐富金融產品供給的重要意義。
化工衍生品功能發揮良好
中國證券報:今年上半年,國際原油、能化板塊震蕩,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對我國化工產業造成哪些影響?在這樣特殊的背景下,如何看待衍生品市場的價值或功能發揮?
王玉飛:今年以來,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和原油價格崩盤等“黑天鵝”事件爆發,實體企業普遍面臨庫存高、銷售難、供銷運輸不暢、原料和現金流緊張等問題,宏觀經濟和企業經營風險陡然加劇。前3月受產品庫存高企、下游需求不振影響,化工產品價格承壓下行。4月起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化工行業有序復工,下游回暖,聚丙烯等防疫物資原料短期供需錯配,促現貨價格修復性上漲,原料成本壓力增加。上半年,三大期貨價格波幅分別為36%、30%和37%,較去年同期波幅漲超10個百分點。企業參與衍生市場、管理價格風險的需求愈發迫切。
在此背景下,我國期貨市場迎難而上、積極作為,期貨風險管理和價格發現的功能凸顯。春節后,期貨市場正常開市并保持平穩運行,經受住市場大幅波動的考驗。上半年,大商所累計成交9.33億手,同比增長了67%。為保障防疫物資生產和原料供應,相關產業企業、風險管理公司積極創設“口罩期權”“手套期權”“消毒液期權”等場外工具,為防疫復產、規避價格風險貢獻了“期貨力量”和“期貨智慧”。
中國證券報:三大化工期權的交易標的是化工期貨。這三大期貨上市以來,市場運行、功能發揮情況如何,大商所圍繞相關品種做了哪些創新和服務?
王玉飛:多年來,大商所圍繞化工產業鏈品種體系建設、市場效率提升、產業服務深化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豐富化工衍生產品的服務和供給。2007年線型低密度聚乙烯期貨在大商所上市,這是大商所首個工業期貨品種,是大商所從單一農產品期貨交易所邁向綜合性衍生品交易所的關鍵一步。隨后在2009、2014年聚氯乙烯、聚丙烯期貨先后上市,初步構建了化工衍生工具體系。目前,我國化工期貨已發展成為全球交易最活躍、最有特色的化工板塊,大商所也長期保持全球最大的塑料期貨市場地位。
隨著市場風險加劇,化工企業今年參與期貨交易更加積極。今年上半年,三大期貨成交量同比分別增長154%、18%和128%,法人客戶持倉占比同比分別增長2個、6個和3個百分點。
大商所持續探索服務石化產業的新模式、新機制,2019年推出“大商所企業風險管理計劃”,累計開展化工品種場外期權項目28個,占比為46%,為產業企業探索含權貿易等現貨交易和風險管理模式提供了有效支持。此外,為支持企業利用期貨定價、轉移價格風險,去年大商所搭建了包括化工品種在內的場外業務平臺。今年上半年大商所場外業務交易成交活躍,三大化工品種基差業務累計成交7.72億元,互換業務累計成交名義金額達1.67億元;標準倉單交易業務上線一個月,累計成交金額達6.76億元。化工企業深度參與期貨交易,形成了有效反映化工市場供需、行業認可的期貨價格,以期貨價格為基準的基差貿易模式在行業內逐步普及。一些期現貿易商利用基差貿易為上下游客戶提供點價服務,為產業鏈轉移貿易風險。
繼續完善衍生產品體系
中國證券報:此次上市化工期權,對實體行業和衍生品市場有哪些意義?未來在品種板塊擴容、國際化發展上還有哪些考慮?
王玉飛:在國際衍生品市場,期權與期貨同樣是重要的基礎性衍生工具,在幫助產業企業發現價格、緩釋風險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2007年上市豆粕期權,實現國內商品期權零的突破,到如今首次在同一產業鏈同步上市3個期權,衍生工具上市步伐大幅加快,為后續更多的商品期權上市提供了經驗、打開了大門,有助于構建完整的風險管理工具體系,支持我國化工行業防范風險、轉型升級。同時,通過增加期權等衍生產品和服務供給,也是切實發揮資本市場中樞作用、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促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效率提升的有力抓手。
下一步,大商所將在保障化工期權平穩運行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衍生產品體系,盡早推出生豬、集裝箱運力、廢鋼等期貨品種,開展乙醇、純苯、低密度聚乙烯等品種的上市研究和立項,繼續拓展衍生品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范圍。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