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廈門大學簽約共建嘉庚創新實驗室
嘉庚創新實驗室全稱為“中國福建能源材料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室”,是近年來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大學共建科技創新大平臺的典型案例。早在2016年,為培育國家實驗室,省市校就啟動共建了“能源與石墨烯創新平臺”。2019年,我省啟動布局福建省創新實驗室,廈門市、廈門大學申報的“中國福建能源材料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室”于9月獲得了省委、省政府授牌籌建。同年12月,廈門市與廈門大學作為共同舉辦方將 “嘉庚創新實驗室”登記設立為二類事業單位,這也是市校第一所共辦的獨立法人實體實驗室。
嘉庚創新實驗室以能源材料國家級實驗室為目標,五年內規劃新增投入20億元,布局高效能源存儲、低碳能源系統、未來顯示技術、石墨烯等先進材料、儀器裝備網絡、能源政策智庫等研發方向。實驗室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匯聚全球創新資源, 打造省市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先行區”和“試驗田”,力爭建成具備世界影響力的實驗室,為支撐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貢獻。
體制機制創新引領,打造新型研發機構
半年的時間可以做什么?
在嘉庚創新實驗室,得益于實驗室“矩陣式”的管理組織架構,快速組建囊括化學、材料、微納加工、儀器裝備、電子電控等方向的團隊,并迅速得到龍頭企業的青睞,半年的時間可以做到。團隊組建后,今年5月,中國客車制造龍頭企業來實驗室調研,就“用于燃料電池的制氫技術與裝備”項目開展深入合作進行商談,合作有了進一步的推進。
“矩陣式”的管理組織架構由研發平臺、公共平臺、管理平臺和運營平臺4大平臺組成,平臺之間建立“矩陣式”協同管理機制。當一個項目入駐實驗室后,它可以獲得研發智力資源、設備設施和技術服務、行政綜合保障、市場戰略、產業資源等支持。當項目發展成熟后實驗室還會支持其以公司等獨立實體形式輸出到社會,為地方產業創新體系注入新鮮血液。
事實上,以體制機制創新驅動科技創新,打造擅于攻克“卡脖子”技術、落地產業化成果的新型研發機構,是嘉庚創新實驗室的最大特色,也是最重要使命之一。
為了給實驗室開展科技制度創新“保駕護航”,省、市、校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尤其在法人體制和新型運行機制方面的創新工作方面多次進行專題研討。
學校組織有關單位研究支持實驗室體制機制創新工作
與高校常見的實驗室不同,嘉庚創新實驗室雖然坐落在廈大校園里,但卻以獨立法人實體的身份開展建設,采用無行政化管理、不納入編制管理的市場化運作方式,在崗位設置、人員聘任、薪資待遇、成果轉化收益、職稱評定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權。未來,實驗室還將根據項目實施需要,探索創立企業法人、民辦非企業法人等多種體制的分支機構,在技術開發和商務合作、成果轉化等方面探索更加靈活高效的模式,同時也為廈大探索新型工科大平臺的新型運營模式。
在運行機制設計上,實驗室采取“邊建設邊創新”的方式,結合現有建設任務需求,已制定覆蓋大樓管理、項目管理、成果轉化、財務和資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后勤管理等7個板塊近50多項管理制度。探索“科技任務懸賞制”等新的組織模式,試行首席科學家、項目經理人、科研經費“包干制”等制度,全面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在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方面,實驗室將試點開展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實驗室目前在Micro-LED、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燃料電池柔性碳紙等方向已吸引來自日本、臺灣等境內外院士團隊意向加入實驗室開展成果轉化工作。
多元選才用才機制,匯聚復合型人才團隊
為把嘉庚創新實驗室建設成為國內國際優秀創新人才的集聚地和全球杰出科學家、產業領軍人物訪問活躍交流的創新基地,實驗室采用雙聘雙跨、合同聘用、項目合作、講座顧問等多元機制,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加盟。
嘉庚創新實驗室專門設置了“卓越人才項目”,為按常規評價無法以省市或高校高層次人才待遇快速引進的人才提供良好待遇。近期,就有兩位“產業急需”的高端人才通過該項目加盟實驗室。
為了加強與國內外單位之間的協同合作,實驗室對于廈大和外單位科研人員,鼓勵采取“雙聘雙跨”方式進行靈活聘用。科研人員在保留其原單位人事關系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項目形式參與實驗室的工作,并按績效取得勞務報酬。基于雙聘雙跨方式,實驗室以重大項目為抓手,用最優勢的平臺條件、最先進的創新文化、最挑戰的任務目標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團隊。當前,實驗室正在接洽引進日本的新型儲能研究團隊、石墨烯諾獎得主產業化項目團隊、臺灣大學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團隊、日本名古屋大學未來顯示技術團隊、香港科技大學燃料電池團隊等來廈門開展工作。
截至目前,嘉庚創新實驗室已聚集人才團隊194人,包括科研人員150人,其中院士、杰青、長江等高層次人才50余人;創新團隊2019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二等獎、首屆騰訊2019年“科學探索獎”等。實驗室自主聘用了復合型工程師團隊與綜合管理人員40余人。未來,實驗室在人才選用方面,將繼續注重考察原始創新能力和產業應用潛力,不以論文、職稱、頭銜作為評價人才的主要標準,積極為引進地方產業急需的高端管理人才和技術骨干,爭取在第一個“五年期”內讓實驗室人員規模達到500人,打造省市人才“高地”和創新創業“搖籃”。
“自主+聚力”雙輪驅動,支撐省市產業發展
今年二月,春寒料峭之際,湖北低溫陰天,一線醫護人員身著憋悶的防護服,衣服汗潮極易受涼。這是抗疫醫療人員面臨的一個難題。嘉庚創新實驗室團隊運用課題組前期的研究成果——柔性石墨烯加熱膜產品,在低溫陰天給醫護人員帶來健康保障。趕制出的四批次、百余套的電熱護腰帶、馬甲、地板加熱片、加熱床墊等物資,及時地送到援鄂醫療隊手中。
援鄂醫護人員收到石墨烯加熱產品
溫暖守護的背后是科研工作的馬不停蹄。事實上,早在2019年11月,實驗室已聯合龍頭企業安踏集團在國內推出了首款石墨烯功能服飾——“熾熱科技”“颶暖科技”系列羽絨服產品上市,預計帶動企業新增產值5億元。以上只是嘉庚創新實驗室推動科技產業化的一個縮影。
實驗室團隊趕制石墨烯產品助力湖北抗疫
實驗室早自2016年培育以來,已圍繞福建省的新能源、電子信息、化纖、海洋經濟等優勢產業,與寧德時代、廈門鎢業、弘信電子、乾照光電、天馬微電子等60余家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產業基金及地方政府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石墨烯新材料、國產儀器裝備等領域孵化創辦了益舟新能源、普識納米、超新芯、晞和科技等一批高技術企業,已形成陶瓷隔膜材料、鋁塑膜、功能涂層鋁箔、拉曼光譜檢測設備、超新芯原位芯片、柔性碳紙(膜)、安踏石墨烯印花服飾、石墨烯復合纖維及織物等20余類上市產品。2019年相關應用產品帶動產值預估達30億元,預計未來2年帶動產值可達70億-100億元。
實驗室已投入市場的產業化成果展示(部分產品)
實驗室自授牌以來,在推動科技產業化方面,創造性地提出“自主協同+聚力協同”的“雙輪驅動”創新模式,強調依靠自主研發,對外協同與轉化,通過自主立項實施項目、研發代工等方式,向社會輸出具有自主產權的技術成果以及創辦企業,同時,圍繞產業鏈聚集創新資源和要素,打造快速聚集、引進和孵化優質創新企業群的創新生態條件。
2019年,實驗室已經開展重大平臺建設和項目布局。獲批“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加緊籌備“廈門未來顯示技術研究院”,參與共建“廈門柔性電子研究院”。實驗室團隊與日本京都大學、日本知名企業共同在廈門創立公司,聯合開發超高能量密度儲能體系;鋁塑膜國產化項目打破了鋰電池用鋁塑膜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局面,正在進行生產基地布局;軍民兩用的燃料電池高端應用、二維材料在能源領域應用、低成本燃料電池電堆技術、新型清潔燃油、石墨烯基導電油墨、原位芯片透射電鏡技術等一批產業化項目正在培育和啟動中,部分項目已經獲得社會資本的參與。實驗室在今年還將遴選資助一批重大項目,目前已收到國內近50個團隊的項目申請,正在啟動評選中。
在廈門市“大招商,招大商”大背景下,實驗室已聯合智庫、知識產權運營企業、投資機構等高端服務機構,協同為廈門聚集、引進和孵化優質創新企業群,重點支撐廈門千億元產業集群。首批“聚力協同”項目擬面向半導體與顯示領域、智能裝備領域和服務機器人領域,計劃引入省外10多項“三高”產業項目,項目落地后產值預期高達400多億元。
2016年底,省市校共建能源材料大樓,作為國家級實驗室基地。如今該7萬平米大樓已經投入使用,亞洲第一座無噪音實驗室接近完工,多項指標領先國際水平;以“國際領先、產業急需”為目標啟動建設首期投入1.83億元的公共支撐平臺,采購進度已近50%,無噪音精密加工和表征實驗室、微納加工平臺、譜學及納米成像平臺、原位電子顯微平臺、超級干燥室等子平臺將逐步向社會開放,服務于省市企業的研發需求。
位于無噪音實驗室內的聚焦離子束納米加工系統(FIB)
嘉庚創新實驗室推動市校聯合建設“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助力科技基礎設施等“新基建”建設,為省市千億產業群加強科技創新要素保障。在實驗室推動下,今年5月,市校聯席會上即簽署了市校爭創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廈門)合作備忘錄等,市校全面深化合作的美好藍圖正在一步步實現。(劉偉榕 歐陽桂蓮)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