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治病名藥VS致癌魔丸——爭議的“雙面”檳榔

來源:化學加編輯部   Geronimo    2020-06-15
導讀:檳榔本是記載于《本草綱目》中的一味傳統(tǒng)名藥,后來成為人們瘋狂迷戀的消遣美食,由此發(fā)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檳榔文化。近年來,關于檳榔致癌的說法不絕于耳,大眾的安全疑慮也讓檳榔行業(yè)陷入艱難境地,檳榔為何致癌又緣何擁有讓人欲罷不能的魔力?食用與藥用之間又該如何選擇?請跟隨本文對檳榔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吧。
引言

經(jīng)典歌曲《采檳榔》中唱到“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這種讓人爭先恐后爬上樹也要品嘗的檳榔原產(chǎn)于馬來西亞,目前廣泛分布于斯里蘭卡、泰國、印度、菲律賓等熱帶地區(qū),我國的云南、海南和臺灣等熱帶地區(qū)也有分布。世界范圍內(nèi),檳榔是與煙草、酒精和咖啡并列的四種嗜好品之一,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喜愛,它承載著民俗記憶,隨著時代變遷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檳榔文化。
image.png
高大的檳榔樹(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歷史悠久的檳榔文化
檳榔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文人墨客的推波助瀾,許多詩詞歌賦中都飽含濃濃的“檳榔情”。西晉大文學家左思,曾著有曠世之作《三都賦》造成“洛陽紙貴”的局面,他在其中之一的《吳都賦》中寫道“檳榔無柯,椰葉無陰”,這是他對檳榔外形特點的描述,從此“檳榔”一詞在文學作品中流傳開來,并取代了之前“仁頻”、“賓門”、“洗瘴丹”、“大腹子”等別名。
唐宋是我國詩詞藝術的最高峰,在許多文壇大家的吟詠下,檳榔的文學形象也在不斷豐富。當年意氣風發(fā)的李白初入長安干謁便遭冷遇,于是寫出“何時黃金盤,一斛薦檳榔”的詩句抒發(fā)胸中懷才不遇的苦悶;白居易江南喜逢舊友時以“戴花紅石竹,帔暈紫檳榔”回憶起與好友游歷長安的歡樂時光。到了宋朝,食用檳榔之風盛行,蘇軾謫居海南儋州之時目睹海南姑娘嚼食檳榔后詩興大發(fā)寫道“暗麝著人簪茉莉,紅潮登頰醉檳榔”,描繪了海南姑娘頭簪茉莉、口嚼檳榔、芳香襲人的情形,而當他自己親自品嘗到檳榔后更是意猶未盡寫出“兩頰紅潮增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的名句,此后檳榔還多次出現(xiàn)在蘇軾的其他作品中。明清時期,文人墨客對檳榔的喜愛并未消減,康熙年間刑部尚書王士禛有詩句寫道:“趨朝向火未渠央,聽鼓應官有底忙?行到前門門未啟,轎中端坐吃檳榔”。詩句講述了他在上朝前等待開門時安坐轎中吃檳榔打發(fā)時間的趣事,由此不難看出,當時清朝無論皇室貴胄、朝廷達官還是市井貴人都有隨身攜帶并經(jīng)常食用檳榔的習慣。
image.png
新鮮的檳榔果(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除了被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反復吟詠,檳榔在民間也有著強大的群眾基礎,進而形成了風格迥異、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習俗。緬甸歐族青年男女以檳榔作為愛情信使;云南傣族人民將檳榔視作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并用以待客;海南苗族每逢佳節(jié)都會將檳榔作為重要禮物相互饋贈,就如同藏族同胞的哈達一般。我國臺灣省的居民有長期食用檳榔的習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特有職業(yè)——檳榔西施,即路邊攤位上販賣檳榔的年輕女性。
檳榔的藥用價值
檳榔作為日常消遣的嗜好品歷史悠久,然而它的藥用歷史也不容小覷。檳榔與益智仁、砂仁和巴戟天并稱我國著名的四大南藥,它的藥用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三國時期著名醫(yī)家李當之所著的《藥錄》,西晉《南方草木狀》中對檳榔也有較為詳細的記載。李時珍《本草綱目》對檳榔的作用有過詳盡描述:“嶺南人以檳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蓋食之久,則薰然頰赤,若飲酒然,蘇東坡所謂紅潮登頰醉檳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蓋酒后嚼之,則寬氣下痰,余酲頓解,朱晦庵所謂檳榔收得為去痰也。三曰:饑能使之飽。蓋空腹食之,則充然氣盛如飽,飽后食之,則飲食快然易消。”
image.png
 檳榔常見的入藥形式(圖片來源于參考文獻[9]
《中國藥典》2015版收載了檳榔常見的幾種藥用形式,包括檳榔(檳榔和炒檳榔)、焦檳榔和大腹皮等。具體說來,檳榔具有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的功效;炮制加工后的焦檳榔具有消食導滯的功能;大腹皮是檳榔的干燥果皮,具有行氣寬中、行水消腫的功能,還可用于濕阻氣滯、水腫脹滿、腳氣浮腫、小便不利等。
檳榔的化學成分與成癮性
檳榔成分復雜,研究表明其主要化學成分有生物堿、鞣質(zhì)、脂肪酸和氨基酸等。檳榔中最主要的生物堿為檳榔堿,其余為檳榔次堿、去甲檳榔堿、去甲檳榔次堿等。深入的研究表明,檳榔堿是檳榔中最主要的藥理活性成分,對人體有著廣泛影響。作為類M受體激動劑(神經(jīng)遞質(zhì)乙酰膽堿有兩種主要受體:M受體,即毒蕈堿型和N受體,即煙堿型),檳榔堿能興奮膽堿M受體,進而增加胃腸蠕動、增強唾液分泌和促進消化。此外,檳榔堿能夠將牛絳蟲、豬絳蟲、肝吸蟲、蠕蟲等驅除至體外,該作用與檳榔堿麻痹蟲體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關。
image.png
檳榔中的主要生物堿成分
檳榔堿的另一個顯著生理作用是它對人體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影響,這也是檳榔能夠跨越上千年,時至今日依然擁有龐大群眾基礎的重要原因——成癮性。嚼食檳榔能使人產(chǎn)生欣快和舒適感,也會導致唾液分泌增加、心率上升、血壓升高、警覺度提高,身體呈現(xiàn)出面部紅潤、身體發(fā)熱、微微出汗等現(xiàn)象,并能提高人的抗饑餓能力和耐力,從而提升工作和社交能力。蘇軾的詩句“兩頰紅潮增嫵媚”描繪的正是食用檳榔后出現(xiàn)面色潮紅的亢奮現(xiàn)象,這是檳榔堿對人體實實在在的影響,本質(zhì)也是因為檳榔堿具有擬膽堿作用,能夠刺激M受體進而使機體興奮。另一方面,檳榔堿還能夠促進腎上腺釋放更多的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該類激素具有抗炎、抗過敏、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也會促進人體的代謝功能,正是檳榔堿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以及消化系統(tǒng)都能產(chǎn)生明顯的積極影響才擁有讓人無法抗拒的“魔力”。
致癌的“魔果”
湖南省有個有趣的現(xiàn)象,本省雖不產(chǎn)檳榔卻依靠本地加工外來檳榔成為當之無愧的檳榔消耗大省,為此還專門成立了湖南省檳榔協(xié)會,打出“檳榔在口,精神抖擻”的宣傳口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獨具特色的檳榔文化卻給湖南人民帶來了深深的傷害——口腔癌被媒體稱為湖南的“特色腫瘤”。湖南省一直以來都是惡性腫瘤發(fā)病及死亡率較低的省份,可是口腔癌發(fā)病率卻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這與當?shù)叵彩硻壚频牧晳T密不可分。[7, 8]
吃檳榔易致癌絕非危言聳聽,早在2003年時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就依據(jù)現(xiàn)有研究證據(jù)確定檳榔果屬于第一類致癌物并證實即使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果也會致癌。全球范圍內(nèi)的流行病學研究均表明食用檳榔與口腔癌有直接關系,為此湖南省檳榔協(xié)會于2019年出臺“禁宣令”文件,要求停止檳榔的廣告宣傳。
image.png
 加工曬干后的檳榔(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檳榔致癌的原因目前尚有爭議,文獻資料中比較普遍認可的原因有三個:(1)物理性損傷,咀嚼檳榔時,檳榔纖維的摩擦會造成口腔粘膜的損傷,長期咀嚼檳榔則會導致?lián)p傷遷延不愈,形成局部的慢性損傷,從而引起局部組織的慢性炎癥、氧化作用增強和細胞增殖。特別是由于地域和運輸?shù)仍颍⒎撬腥硕寄艹陨闲迈r檳榔,曬干加工后的檳榔質(zhì)地更加粗糙,對口腔粘膜的物理性刺激作用也更強烈;(2)檳榔的生物毒性,有資料表明檳榔堿能明顯促進上皮細胞的凋亡,造成上皮細胞增生不足,最終導致上皮層逐漸出現(xiàn)萎縮,此外檳榔堿還會干擾細胞外基質(zhì)大分子,例如膠原、彈性蛋白等的沉淀和降解過程;(3)與煙草共同促進癌癥的發(fā)生,吸煙對口腔的傷害已成共識,若檳榔愛好者同時擁有抽煙的習慣則罹患口腔癌的概率會大大提升,唾液中的毒性物質(zhì)也會顯著提高,這些毒性物質(zhì)具有潛在的基因毒性,對細胞DNA的合成也有明顯的破壞作用,民間更有著“檳榔配煙,法力無邊”的戲謔說法。
嚼檳榔的其他危害
嚼檳榔除了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的風險,生活中更為常見的是嚼檳榔造成的“口腔粘膜下纖維化”這一慢性疾病,也是癌變前兆,典型癥狀就是口腔有燒灼感,吃刺激性食物時感覺更甚,后期癥狀加重的患者則對完成吞咽、說話這種簡單的動作都十分困難,更嚴重時則會轉化為口腔癌。近年來,檳榔中的化學物質(zhì)進入人體后造成其他癌變,或影響鈣、維生素及膽固醇的代謝以及潛在的生殖毒性等也有報道,未來還需要有更深入的研究。
檳榔素有“天然口香糖”之稱,隨地吐棄的檳榔渣和檳榔汁對環(huán)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這些環(huán)境問題也同樣值得我們注意。嚼檳榔的人經(jīng)常滿嘴通紅,這種紅色物質(zhì)并非口腔出血,除非牙齦和口腔粘膜真的被刺傷。紅色的汁液實際上是人們“硬核”食用檳榔時以石灰作為配料,檳榔本身的紅色素被石灰釋放出來,更要命的是這種紅色素不容易清除,若吐在地面上就會像口香糖一樣形成“城市牛皮癬”,因此臺灣某些地方認為嚼食檳榔難登大雅之堂,公共場合是不允許吃檳榔的。
image.png
 檳榔紅色素及地面的檳榔汁斑跡(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結束語
目前國內(nèi)對檳榔的研究主要還集中在加工工藝,市場上的檳榔商品不外乎煙果、青果、綠果和鮮果,幾乎全部用于咀嚼食用,它對口腔造成的傷害我們必須時刻警惕,尤其是那些長期同時抽煙和嚼食檳榔的人群,因而很多人在呼吁類似于香煙一樣可以將“嚼食檳榔對身體有害”的標語寫在食品包裝袋上時刻提醒大家。此外,未來更多的研究需要集中在檳榔及其化學成分的正面作用上,畢竟檳榔最初就是用來入藥幫助人類減輕痛苦而不是帶來新的痛苦。我們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將來檳榔能夠迎來身份的大轉變,重新回歸到治病救人的本職工作。
撰稿人:Geronimo 
參考資料
[1] 蔣志, 陳其城, 曹立幸, 陳志強. 檳榔及其活性物質(zhì)的研究進展[J]. 中國中藥雜志, 2013, 38 (11): 1684-1687.
[2] 黃龍, 翦新春. 檳榔致癌物質(zhì)與口腔癌[J]. 國際口腔醫(yī)學雜志, 2014, 41 (01): 102-107.
[3] 王光, 胡弼. 檳榔堿的研究進展[J]. 國際病理科學與臨床雜志, 2010, 30 (02): 171-175.
[4] 蕭福元, 袁晟, 桂卓嘉, 周雪梅, 劉自偉, 胡余明. 湖南地區(qū)食用檳榔流行病學研究[J]. 實用預防醫(yī)學, 2011, 18 (07): 1218-1222.
[5] 翦新春, 張彥. 咀嚼檳榔與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及口腔癌的研究進展[J]. 中華口腔醫(yī)學研究雜志(電子版), 2011, 5 (03): 229-234.
[6] 李明, 彭解英, 吳穎芳, 李繼佳, 曹琴. 檳榔堿誘導上皮細胞凋亡[J]. 國際病理科學與臨床雜志, 2011, 31 (04): 282-285.
[7] 黃偉倫, 朱松林, 鄒艷花, 石朝暉, 許可葵. 2009~2012年湖南省腫瘤登記地區(qū)口腔癌發(fā)病與死亡分析[J]. 中國腫瘤, 2017, 26(07): 507-514.
[8] 中國新聞周刊網(wǎng)頁資料:http://iread.inewsweek.cn/reading/2019-03-14/5225.shtml
[9] 呂俊辰, 弓寶, 孫佩文. 檳榔藥用和食用安全性研究概況[J]. 中草藥, 2017, 48 (02): 384-390.
[10]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A%B3%E6%A6%94


聲明:化學加刊發(fā)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