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丙醇是合成左氧氟沙星等高效抗菌藥物的重要中間體,也是農產品加工業中的重要原料和手性助劑,并且可以用作手性催化劑的前體。左氧氟沙星的光學構型為L型和D型,D構型無藥理活性。具有藥理活性的L型左氧氟沙星分子中的手性基團源于L-氨基丙醇,D-氨基丙醇的存在會影響左氧氟沙星的純度和藥效。因此,有效檢測L-氨基丙醇中D-氨基丙醇的含量對保證左氧氟沙星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西北特色植物資源化學重點實驗室邱洪燈團隊,近期發展了一種利用手性熒光硅納米顆粒(chiral-SiNPs)高效識別L/D-氨基丙醇及分析對映體純度的策略。如圖1所示,研究人員分別在chiral-SiNPs溶液中加入L-氨基丙醇和D-氨基丙醇之后,D-氨基丙醇對chiral-SiNPs的熒光起到了增強作用,而L-氨基丙醇不會影響chiral-SiNPs的熒光信號。隨后,利用密度泛函理論(DFT)對chiral-SiNPs的手性前體與L/D-氨基丙醇之間的相互作用情況進行了計算,并在高效液相色譜中研究了chiral-SiNPs修飾色譜固定相對L/D-氨基丙醇的分離性能與分離機理。最終確定了chiral-SiNPs識別L-/D氨基丙醇的機理是由chiral-SiNPs和D-氨基丙醇的作用力大于與L-氨基丙醇的作用力所致。
圖1. Chiral-SiNPs的合成及其對L/D-氨基丙醇的多模式手性識別
該研究通過建立識別L/D-氨基丙醇的新方法,為研究手性分子的代謝組學和開發單一構型手性藥物提供了思路和理論依據,同時為推動熒光法識別對映體提供新的分析思路。此外,該研究涉及的DFT計算和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方法可以為手性分子的識別及機理研究提供借鑒思路,對于豐富和推進手性識別的理論和實踐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該工作的第一作者為韓羊霞,相關成果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2020,92,3949-3957,doi: 10.1021/acs.analchem.9b05442。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蘭州化物所“一三五”重點培育項目的支持。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