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六摩爾!客服熱線:186-7688-2001

Nat. Catal“氫助碳碳偶聯”助力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制乙烯和乙醇取得突破

來源: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2020-04-21
導讀:?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野課題組與程俊課題組合作,在CO2電催化還原制乙烯和乙醇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關成果“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to ethylene and ethanol through hydrogen-assisted C-C coupling over fluorine-modified copper”發表于Nature Catalysis (Nat. Catal., 2020, DOI:10.1038/s41929-020-0450-0)。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野課題組與程俊課題組合作,在CO2電催化還原制乙烯和乙醇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相關成果“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to ethylene and ethanol through hydrogen-assisted C-C coupling over fluorine-modified copper”發表于Nature Catalysis (Nat. Catal.2020, DOI:10.1038/s41929-020-0450-0)

精準控制C1分子C-C偶聯合成特定C2+化合物是C1化學中極具挑戰性的難題。由于C2+化合物(如乙烯和乙醇)在化工和能源領域具有重要用途,將CO2直接轉化為C2+產物極具吸引力。在傳統的CO2加氫轉化中,反應中間體易經不可控的聚合機理實現C-C偶聯,因此C2+產物分布廣,特定目標產物選擇性低,同時易副產COCH4。電催化還原CO2可以直接以水作為氫源,通過可再生的電能,實現溫和條件下的CO2H2O的共還原生成C2+產物。相對熱催化,電催化經過不同的C-C偶聯機理實現CO2的還原偶聯,有望對C-C偶聯過程進行更好的調控。目前,電催化還原CO2C2+化合物已經取得一些進展,可以較高選擇性地獲得特定C2+產物,但其高選擇性通常僅能在較低活性下實現,C2+收率還遠低于傳統的熱催化CO2加氫。因此,發展高效催化劑,實現高電流密度、高C2+選擇性、高穩定性的“三高”性能,是推進電催化還原CO2走向實際應用的關鍵。

研究團隊針對電催化還原CO2中高CO2還原法拉第效率的催化劑常?;钚缘偷膯栴},提出了適當提高催化劑活化水的能力對增加CO2還原活性的重要性,發展出氫助碳碳偶聯(hydrogen-assisted C-C coupling)的新策略,在氟修飾的銅(F-Cu)催化劑上實現了CO2電催化還原制乙烯和乙醇的新突破。該催化劑在具有氣體擴散電極的流動電解池中,反應電流密度可達1.6 A cm?2,C2+產物(主要為乙烯和乙醇)的法拉第效率為80%,C2+產物生成速率可達4013 μmol h?1 cm?2,催化劑在40小時的測試過程中保持穩定,整體性能表現出實際應用潛力。此外,可在C2-4選擇性為85.8%時獲得16.5%的單程收率,與傳統高溫、高壓下的CO2加氫性能相比,該體系可以達到相當的C2-4單程收率,且C2-4選擇性顯著更高。



結合DFT計算,提出了新的C-C偶聯機理,明確了Cu表面F的促進機制。在F-Cu催化劑上,CO2通過一種全新的“氫助碳碳偶聯”機理生成C2+產物,氟修飾不僅有利于H2O活化生成活性氫物種(*H),還可以促進CO的吸附和加氫生成*CHO中間體,接著*CHO物種可以很容易地在銅表面偶聯還原生成C2+產物。進一步利用原位紅外揭示了反應過程存在的*CO*CHO中間體,證實了氫助碳碳偶聯反應機理。打破了傳統的*CO二聚生成C2+產物的認識,并從理論計算和原位譜學闡明了以*CHO實施C-C偶聯的顯著優勢。該研究不僅為CO2高效電催化還原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新策略,同時“氫助碳碳偶聯”新機理的發現也為調控C2+產物選擇性提供了新方法。

王野課題組瞄準資源含量豐富的C1分子和生物質的高效活化和選擇轉化,圍繞如何實現催化過程的調控這一關鍵科學難題,致力于發展新方法和新過程。近年,在合成氣、CO2、CH4和甲醇等小分子的催化選擇轉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Nat. Commun. 2020, 11, 827; Chem. Soc. Rev. 2019, 48, 3193; Nat. Commun. 2019, 10, 892; Nat. Catal. 2018, 1, 787; Nat. Commun. 2018, 9, 1181; Angew. Chem. Int. Ed2018, 57, 12012; Chem20173, 334; Angew. Chem. Int. Ed., 201655, 4725; Angew. Chem. Int. Ed2015, 54, 4553;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5776; Angew. Chem. Int. Ed2012, 51, 2438; Angew. Chem. Int. Ed2011, 50, 5200)。

該研究工作實驗部分主要由王野、張慶紅教授指導,能源材料協同創新中心iChEM2016級博士生馬文超、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高級工程師謝順吉(共同第一作者)完成;理論計算部分由程俊教授指導,2017級碩士生劉彤彤(共同第一作者)、2016級博士生樊祺源完成。葉進裕博士為原位紅外測試提供了支持。上海光源姜政研究員、孫凡飛博士、楊若歐為同步輻射表征提供了支持。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批準號:2017YFB0602201)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21690082、91545203、2150317621802110)項目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0-0450-0

王野課題組主頁:https://wangye.xmu.edu.cn/

程俊課題組主頁:http://chengjun.xmu.edu.cn/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