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病毒、核酸、蛋白質等一些具有復雜結構及功能大分子的發現,啟發了越來越多的化學家去構筑或組裝結構越來越復雜的且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高核過渡-稀土混金屬團簇,因其復雜的分子結構、均一的尺寸、獨特的性能,成為團簇化學家們熱衷構筑的體系。輪狀結構由于其特殊的化學及物理屬性備受關注,例如有限的輪狀多核簇合物可作為一維無限鏈體系的等價模型引起人們濃厚的研究興趣。然而目前,核數超過100且具有輪狀結構的3d-4f混金屬尚未有報道。
近日,在鄭彥臻教授指導下,西安交通大學前沿院博士后陳偉鵬采用“混合配體”策略,在溶劑熱條件下成功制備出一例高核過渡-稀土混金屬納米團簇—{Ni36Gd102}。該團簇分子擁有六芒星狀的形狀,為目前報道的第二大3d-4f混金屬團簇,并具有良好的溶液穩定性。因團簇金屬鎳離子存在潛在的空余配位點,因此該化合物可以選擇性地在可見光下催化還原CO2為CO(90.2%),其TON為29700、轉換頻率為1.2 s?1,超過了多數同類型的催化劑。而該團簇含有的大量稀土釓元素也使得該分子材料在2K 和ΔH= 7 T時產生了41.3 J·kg–1·K–1的磁熵變,在低溫磁制冷方面具有較好的應用潛力。與此同時,他們利用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論及循環伏安法對催化機理予以解釋。該工作不僅為3d-4f混金屬團簇的設計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也將為稀土基納米團簇的溶液穩定性、催化性能的探究及功能拓展提供了借鑒與理論依據。
該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J. Am. Chem. Soc.(影響因子14.695)上,西安交大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及唯一通訊作者單位,這是鄭彥臻教授課題組在繼前期稀土功能團簇工作基礎上的又一重要突破。
該工作除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等計劃的資助,同時也得到了唐仲英基金、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及西安交大分析測試共享中心的支持。
論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9b11543
鄭彥臻課題組主頁:http://gr.xjtu.edu.cn/web/zheng.yanzhen/home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