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IF: 14.695)在線發表了生命學院、國家納米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張春教授課題組和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課題組合作的重要研究結果,論文題目為“基于四苯乙烯籠型分子的多色可調聚合物納米粒用于活細胞內溫度檢測”(Multicolor Tunable Polymeric Nanoparticle from the Tetraphenylethylene Cage for Temperature Sensing in Living Cells)。
溫度對生物體內的生化反應及生物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對活細胞內的溫度監測有助于了解各種疾病的發生過程,以此可實現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及治療。熒光溫度成像技術具有經濟、高效和靈敏度高等特點,被認為是最為有效的技術之一。但是,現有的熒光溫度監測技術主要依靠的是熒光強度或熒光壽命對溫度的響應實現對細胞內溫度的監測,其靈敏度和經濟實用性還有待提高。因此,開發一種更為經濟高效的熒光溫度成像技術是該領域的重要挑戰。
可發光的有機籠型分子由于具有特殊的熒光、內在空腔和可溶液加工的特性,被廣泛地應用于客體分子的儲存、分離及識別。開發一種具有兩親性的溫度敏感熒光籠型分子,利用其內在空腔包裹客體染料,并通過其熒光顏色對細胞內溫度進行響應,可為實現對細胞內溫度的高效監測提供一種思路。
張春教授課題組基于前期有機籠型分子(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9244-9248、Org. Lett. 2016, 18, 4574-4577和Adv. Sci. 2018, 1800141.)和熒光生物成像(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5, 7, 3420-3425.)的研究基礎上,合成了一種具有聚集誘導發光特性的溫敏性籠型分子聚合物納米粒。該納米粒能夠包載不同的熒光染料分子并通過多級能量共振轉移效應,調控納米粒的多色熒光發射(包括白光)性能,并實現對細胞的白光成像及通過體系熒光顏色改變監測細胞內溫度。
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后王震博士和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后何學文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張春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為共同通訊作者。生命學院博士后雍土瑩博士及本科生苗昱參與了部分工作。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為第一通訊單位。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1672078和21875079)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9b11544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