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澄蔭群木,永日淇清華
——記清華大學2017年度突出貢獻獎獲得者、化工系教授金涌院士
“生命不息,折騰不止”,在2017年清華大學突出貢獻獎頒獎現場,金涌院士這樣介紹了自己的座右銘。而這對于如今83歲高齡的金涌院士來說是恰當的評價。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校黨委書記陳旭為金涌(右二)、張楚漢、李強頒發清華大學2017年度突出貢獻獎。
結緣清華 初露頭角
2001年,在國際紀念碳納米管被發現10周年的學術大會上,清華大學反應工程研究室的魏飛教授代表整個教研室在大會上發言。宣布已經可以成噸制備碳納米管,解決了碳材料大批量生產的世界性難題時,整個會場為之轟動。批量生產是碳納米管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的重要一步。幾年后,在該成果的基礎上,成功建成了碳納米世界最大生產企業之一。這一年,距離金涌院士領銜創建清華大學反應工程研究室已經過去了25年。
金涌先生榮獲2016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十大新聞暨行業影響力人物。
結緣流化床反應工程研究,對于金涌來說是一次偶然的際遇。1959年留學蘇聯回國后,金涌先是被分配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之后在“文革”中教學科研工作一度中斷。直到1973年,由于中科大不再設立放射化學專業,金涌和同系的另外幾位教師借助清華與中科大之間的相互調動機會,一起來到了清華,繼續教學科研工作。那時,“文化大革命”尚未結束,他和同組教師,帶著18位學生,到一家化工廠開門辦學。
當時一臺蘇聯進口的大型流化床反應器,由于長期運行損壞,無法正常穩定生產。廠里召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集中討論如何改造設備,他們教改小分隊也應邀參加。由于廠里技術員全在集中學習,學生隊長主動申請承擔設計的任務,并激動地表示要設計一個新的、世界一流的流化床反應器。
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沒有設計流化床方面的工程經驗,金涌帶著師生憑著扎實的基礎知識,查詢國際上流化工程學術上的最新進展,對于一些拿不準的關鍵部件尺寸,他們還特意到北京化工研究院(現中石化研究院)借用實驗設備測試了數據,作了數周的試驗驗證。在車間工廠的技術員和操作工人熱心支持和幫助下,任務圓滿完成。金涌回憶道,“當設備投產運行時一顆懸著的心才落下來,真是特別‘給臉’,不但設備采用的先進技術運行正常,大部分技術指標還超過了原來蘇聯設備?!?/p>
“文革”結束后,金涌領銜創建了清華大學反應工程研究室(Fluidization Lab of 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FLOTU),實驗室在多相反應器尤其是流化床反應器的基礎研究和工業應用方面建立了很高的國際聲譽?,F為“綠色反應工程與工藝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與“清潔能源化工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同時,金涌還開設了《化學反應工程》課,并逐步把它打造成了精品課。此外,他們還結合此前在流化床設計的經驗,成立了第一個實驗研究平臺,確定了教研組學術方向。1979年,金涌帶領課題組成員完成了一篇關于流化床內兩相運動規律用熒光示蹤的研究論文,這是他們“文革”后的第一篇科學論文。
此后不久,一位澳大利亞籍華人教授梁亮星來清華講學,金涌向他介紹了課題組的研究,并帶他參觀了實驗室。當時這位教授認為教研室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已經有一定水平,故推薦他們參加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舉行的第三屆國際流態化會議并選作大會報告。1980年,金涌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在國際會議上亮相。據金涌回憶,雖然當時赴美的審查程序繁瑣,但是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來自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讓世界化工界都感到為之振奮。
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
從工廠到實驗室,再到國際學術會議,金涌的科研一直都與實際生產緊密結合。促使他們的研究更上一層樓的,是第一次將科研成果應用于實際生產的經歷。
當時,金涌課題組接的第一個大課題是如何控制在不同反應條件的流化反應器中實現從鼓泡流到湍流的轉變。他與研究生們一起從不同溫度、壓力、流體相粘度、表面張力、重度、顆粒大小、粒徑分布和兩相顆粒速度等多個影響因素出發,分別構建了相應的反應系統,并對每個系統提出了判斷氣-固兩相流化床反應器的操作狀態和流型轉變判據。后來,他們以此作為指導在生產一線改造化學反應器。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課題組根據這一研究成果,對十多項不同工藝的大型工業反應器進行了改造,設計了新的反應器裝置共數十臺,提高了反應轉化率、選擇性和設備生產能力,在一些產業中該型反應器成為行業標準設備。課題組在化工產業界影響力顯著。
顧秀蓮為金涌院士頒發“十二五”十佳人物獎。
憑借流態化反應器流型轉變和其他研究方面的貢獻,金涌帶領研究團隊獲得了國家發明二等獎(1987年,第一發明人)和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1996年,第一獲獎人),獲教育部、石化總公司、石化協會等部級科技進步一等、二等和三等獎十多項。這也使反應工程實驗室在國際流化床界享有了較高的聲譽,在國際上發表SCI引用的論文也隨之增加到數百篇,撰寫和編寫中英專著數冊。
不久后,實驗室又開始了對催化裂化提升管反應器從并流上行到氣固并流下行的改造研究。金涌很快把研究著眼點定在氣固并流下行這一方向,在世界上率先全面明了了氣-固兩相順重力場運動的特殊規律,并成為該領域研究的領跑者。在濟南煉油廠,在廠方的支持下,課題組把一個上行的提升管改成了下行反應器,充分顯示其優越性,大大提升了催化管反應的收率和選擇性效率。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課題組在此方面的基礎研究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在世界范圍內納米科學興起的大背景下,金涌將傳統流態化技術應用范圍向顆粒的尺寸、向更小的納米尺寸延伸。從公認“無法流態化”的微米尺度禁區,推遲到納米尺度,他們研究了納米顆粒團聚流態化基礎性行為,并對其做了產業化應用研究,這在國際上屬首創。課題組的魏飛教授正是以此為基礎,合成了世界上最長、最大批量的碳納米管,并率先建成了世界大型納米碳管生產基地。
總結課題組的科研成果,金涌認為有三項研究達到了世界領先地位,并在生產中取得了突出的應用成效——氣固流態化流型轉變和工程開發、氣固并流下行反應器研發、團聚流態化基礎和應用研究。因此,金涌的研究團隊獲得了2006年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AICHE)頒發的PSRI 流態化講座獎(PSRI Lectureship Award in Fluidization)。
金涌牽頭成立的教研室到現在已歷經40多年了。經過幾代師生的努力,該研究團隊研發的氣固湍動流化床、氣固循環流化床、氣固超短接觸催化反應器、氣-液-固三相流化床、移動床重整反應器、納米材料制備團聚流化床反應器、大型節能干燥裝置等均已成功應用于生產,在十多個不同生產工藝中,設計應用于數十臺大型化學反應器,獲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談到獲得清華大學突出貢獻獎時,金涌堅定地說:“這個獎不光屬于我,更是屬于和我一起長期合作的師生團隊?!?/p>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在金涌眼中,自己從一個學生逐步成長為一名教師,得益于在天津大學進修的一段經歷。
金涌指導青年學者進行研究工作。
1960年,金涌在天津大學進修,同時兼任中國早期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丁緒淮老先生的助教。丁緒淮先生是中國化學工程界元老,學術造詣深邃。每周的答疑環節,無論有沒有學生前來提問,老先生始終堅持到下課才離開。金涌利用參與答疑的機會,把心中的疑問向丁緒淮老先生請教。丁先生不僅做了詳細耐心的解答,還把他帶到家中,讓他閱讀自己的多年搜集、整理的資料。就這樣,金涌在天津大學的兩年,成了丁先生的“入室弟子”。
從丁緒淮老先生身上,金涌提升了對于化工科學的認識,也感受到了老先生坦蕩無私、提攜后人的風骨。這段經歷不僅僅是金涌和丁緒淮先生關系的寫照,也成為了日后金涌和自己同事、學生的親密關系的注腳。
化工系張立平副教授是金涌接觸到的第一批學生,兩人從1974年相識至今,40多年一直是亦師亦友的關系。張立平回憶當年40歲出頭的金涌教授,說話直白風趣,毫無架子。在金涌的影響下,張立平漸漸對化工專業產生興趣,這是對他留校后從事的科研工作的決定性一步。
金涌的鉆研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們。張立平回憶,當年在天津,周末學生們經常在市里玩,而金涌卻在屋子里啃當時難得的英文專著,并把心得體會在來周的試驗中講給學生聽。唐山大地震發生時,天津也受到影響,金涌就和學生們一起住在帳篷中,興致勃勃地探討專業知識,直到深夜。這些,在張立平眼中永遠是難以磨滅的寶貴回憶。
據金涌的同事和學生回憶,無論是在工廠還是在實驗室,金涌都是身先士卒,親力親為。拆設備的舊保溫包裝時,玻璃棉絮飛揚,會讓全身刺癢難忍。金涌卻總是和學生一起動手,從未聽他喊過累、嫌過臟。試驗取樣點在十幾米高的反應器頂端,一般人站上去都會頭暈目眩。每次取樣,金涌都會沿著很陡的鋼梯,爬上反應器頂部,親自指導取樣。
金涌的學生在談及老師平時的指導時,都會對他的一項“絕活”贊不絕口,那就是手繪圖紙。工作中,金涌在學科定位、科研定位、科研路線選擇方面具有超于常人的準確和前瞻性,總能提出創新性設計。他總是很快根據這些想法完成手繪草圖,并和設備加工人員溝通,親手調試、觀察,直到實驗成功。
生活中,金涌對學生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化工系程易教授講到,在博士二年級設計高10米的反應器時,正趕上自己腰傷,每一次拆卸和安裝都會疼痛難忍,滿頭大汗。金涌見狀立刻讓程易停止實驗室的所有工作,送他到醫院診治,并主動承擔所有的醫療費用。后來,金涌還引導他自學數學、物理、力學等進行多相計算流體研究,并支持他去荷蘭留學深造。
金涌一直強調,清華人要準備做未來五十年的科研工作,一定要有長遠視野。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011年1月,清華大學成立“金涌獎學金”,金涌將所獲光華工程科技獎的獎金、幾年來為工廠服務所得的咨詢費、外出講學作報告的酬金,共計40多萬元,全部捐獻用于獎勵優秀學生投身化工研究。該項基金在畢業學生的襄助下已有數百萬元規模。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
耄耋之年的金涌,如今的日程安排依舊十分緊湊?!袄象K伏櫪,志在千里”是對他最好的描述。
進入新世紀,金涌先生主動推舉年富力強的魏飛教授出任實驗室主任,自己則退出了流化床反應器研究的第一線。 盡管如此,金涌先生的工作重心依舊還留在化工學科上,有一份光,發一份熱。
今天,中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模式的關鍵時期。金涌開始將視野放到整個產業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大方向上,大力提倡和宣傳 “循環經濟”的概念。2002年,金涌邀請了數位院士專家,申報了在第198次香山會議上討論“生態工業工程與生態產業園區構建”專題。
之后,他們牽頭成立了生態工業工程和循環經濟協會,走訪并支持環保部、發改委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和企業生態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的試點項目。該學會每年召開學術年會,研討教育部新成立的“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培養相關人才,為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做了重要貢獻。此外,金涌參與了循環經濟在中國從概念到項目落地全過程,并撰寫了兩本專著,成為我國倡導循環經濟、生態文明的先驅者之一。
從青年時代結緣化工開始,金涌就一直為畢生從事化工研究自豪。然而,受一些思想誤導,社會上有人開始妖魔化化學工業。作為化工領域老科學家,金涌深感自己有義務向大眾推廣化工知識。2009年,在金涌院士的倡導和發起下,43位兩院院士聯名發表了《振興化學與化學工程教育,從中學生抓起》的倡議書,號召通過化學化工的科普教育,讓更多青年學生了解化學化工專業的前沿進展。從熱愛化工到志愿把化學化工作為終身奮斗的事業,金涌堅守的,是百年育人大業。
金涌先生在《探索化學化工未來世界》首發儀式現場。
金涌還策劃用視頻短片的形式向公眾,特別是中學生展示化工世界的美麗。他邀請來自不同高校、機構的數十位院士、專家參與了視頻短片制作和配套科普書的編寫工作。經過長達6年的努力,2016年5月,一套反映化學化工前沿的視頻短片集及配套科普書《探索化學化工未來世界》終于面世。
“我們做這個是無償的,當然也希望把它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破栈瘜W化工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將來投身到化學化工的事業中來?!苯鹩吭菏繚M懷希望地說。之后,金涌計劃繼續推出幾部續集,如今也已經找到了合適的接班人來完成后續的編撰工作。
“折騰不止”一直是金涌的座右銘。金涌認為之所以能做出些成績,是趕上了好時代,有機會全力工作生活??蒲兄?,金涌喜好詩詞書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詩協會活動的積極分子。他曾在重大研究成果成功產業化時,在乘船從長江順流而下的路上填完一首《念奴嬌 游長江 登黃鶴樓》,表達喜悅心情。他還愛好收藏印章,曾把自己的收藏在自編書《美在金石方寸間》中編錄。書中藏品的歷史背景介紹也都是他逐個查閱資料、配上說明的。
四世同堂 薪火相傳
“行動是信仰的肢體?!边@是老舍的小說《四世同堂》里瑞宣對比自己和錢先生所做之事的感慨。而對于金涌來說,他所做出的成績也正是源自他的信仰。
作為一個老北京,金涌出生于1935年,也正是生長在《四世同堂》中描寫的日軍蹂躪下的北平城。他自幼失去父母,在日寇的鐵蹄下度過了童年的時光。受到進步思想的推動,他早在1949年10月就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國共青團前身)。
大學時代的金涌。
1953年,金涌高中畢業后參加了大學統一招生考試,并以優異成績被國家委派赴蘇聯留學。對于這一代中國青年來說,求學之路更多了一份國家的責任和民族的希望。
“面包干”,這是蘇聯學生給中國學生起的綽號,因為他們每天“宿舍—教室—圖書館”的三點一線,生活極為枯燥。早上7點起床到學校上課,上完課后去圖書館自習,一直待到夜里12點圖書館關門才回宿舍,一天只睡6個小時左右。
金涌回憶,當時蘇聯的大學只有全部成績都得到5分(也就是滿分)的學生,才能拿到紅色的畢業證。而當時留學蘇聯的中國學生,絕大部分人的畢業證都是紅色的。他們給蘇聯大學師生留下很好印象,也成為了日后新中國建設的中堅力量。
留蘇時期金涌(左一)和同學合影。
正是這份對于國家的赤誠、對社會的責任,讓金涌至今仍然活躍在各項工作之中。44年在清華工作歲月,從年富力強到須發皓然,他一生無悔。
“窗明幾凈無塵揚,賞心又悅目,舒心腸,舉手之勞莫輕視,勤努力,良習此中藏。”
這是2013年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獲得者張如范鼓勵同學們專注科研的詞,被他的師弟、另一位特等獎學金獲得者唐城抄在實驗室的小黑板上。他們所在的課題組正是金涌牽頭成立的實驗室。他們的導師、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獲得者魏飛教授,正是金涌的“接班人”之一。
如今,這個課題組已經走出了6位特等獎學金獲得者、5位清華大學“學術新秀”,4名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獲得者。值得一提的是,“學術新秀”張強博士留校任教后,指導的學生也獲評 “學術新秀”稱號。像這樣四代傳承的課題組,在清華園中并不多見。
“一朵花,長在樹上,才有它的美麗?!比缃瘢鹩繝款^創建的實驗室已經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枝繁葉茂,繁花似錦。在今日的清華園里,金涌迎來了屬于新時代的“四世同堂”。
金涌,以“歷史親歷者”的身份見證了半個世紀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以“國家建設者”的身份在民族解放、中華崛起的征途上奉獻了自己畢生的心血和智慧。今日,當代清華學子的成長環境,正是金涌這樣老一輩清華人畢其一生所作貢獻而鑄就的。
人物簡介
金涌:83歲,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73年調入清華工作,1986年任教授,從教已45年。創建清華大學化學反應工程教研室和生態工業工程學科方向,建立北京市綠色反應工程重點實驗室,組建全國生態經濟學會下的生態工業與技術專業委員會,是國際公認流態化、反應工程領域的領軍人物,循環經濟領域相關學科發展與實踐推動的先驅者之一。
曾任數屆全國化工學會、顆粒學會常務理事,全國環境學會顧問,兩次任中美化工大會主席??蒲谐晒@4項國家獎。任兩屆全國學位委員會化工學科評議組召集人,編寫教材及專著5部,發表科研論文400余篇。
近五年來,結合重大社會轉型發展關鍵問題,進行主旨發言和科普講演300余場,對各省、市、縣領導作循環經濟主題宣講報告30多次。主持編制《探索化學化工未來世界》系列科普片和配套書,獲“典贊·2016科普中國”十大傳播人物獎。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及勞動模范稱號、全國優秀教師獎、北京市優秀教師獎、北京市教學名師獎、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影響力人物獎、中國石化和化工行業“十二五”十佳人物獎光華工程科技獎(獎金全部捐贈至“金涌獎學金基金”)。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