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廣東科技》雜志封面
《廣東科技》對化學加網專訪報道
《廣東科技》和化學加網CEO肖文華的采訪對話
【附文章原文】
——訪廣州萃英化學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肖文華
【導讀】廣州萃英化學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網站——“化學加”網(也叫化學+網),是一個專業的化學化工產業資源供需及整合平臺。創辦者希望通過“化學加”平臺,讓所有相關的企業技術難題得以解決,讓所有的化學資源產生收益,讓所有的化學科技開發找到方向。平臺旨在為化學化工、醫藥日化領域的企業提供包括:產品供需及推廣、企業難題懸賞解決、技術引進輸出、項目并購等幾方面資源要素的供需整合服務。同時,平臺也為廣大的國內外化學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個展示自己才華和科研成果的舞臺。
在廣州市黃埔區的一棟寫字樓里,記者見到了“化學加”網的創始人兼CEO——肖文華,這位畢業于蘭州大學化學專業的75后創業者,給人以質樸、踏實的印象。大學剛一畢業,老家在江西的肖文華就只身來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廣州闖蕩。憑借著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英語能力,無論是在地方國企、港美外資企業,還是在央企里,他都算是輕松駕馭并成績出色。對自己的早期經歷,肖文華覺得,那時的艱辛與磨練開拓了自己的視野,為之后自己出來創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一定的人脈。由于趕上好時機,他通過做化工原材料的國內外貿易賺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肖文華告訴記者,如果只是那樣做下去,他現在應該是一種非常悠閑和舒適的生活狀態,而不是周六、日還經常和一幫年青人一起加班的創業生活。改變這一切的緣由,是他在從事化工產品的貿易過程中,被國內化工產業總體相對落后的面貌所震驚。“當時,像中化集團這樣的外貿企業,估計每周都有成千上萬噸的基礎化工原材料被賣到國外,國內很多化工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受制各種原因,不是去思考如何生產出更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而只是年復一年的簡單粗加工。這些賣出去的原材料,在國外被用來做成各種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工產品,或者功能助劑,然后又賣回到國內。” 化學科班出身的他不時會有所感慨,“我們的高校、科研院所里有那么多基礎研究領域的老師,為什么我們的國家就不能在應用領域多些突破,制造出多一些科技含量的高附加值化學產品呢?我自己是學化學的,也算有點商業認識,難道也只能這樣重重復復的賣一輩子化工原料嗎”。
從那時起,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肖文華便產生了要用自己所學并結合自身經歷,為化學化工這個產業做點什么的想法,希望能夠身體力行地切實推動國內化學化工這個產業更快轉型升級,真正提升國內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不惑之年 激情創業再出發
2011年,一家名叫“世紀佳緣”的中國交友網站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給了肖文華不小的震動。他思忖著,既然這樣一個以交友為目的的網絡平臺可以通過優化組合男女資源,為好男好女配對組建好家庭,是不是我們也可考慮搭建一個平臺,為化學化工產業有資源需求和有資源供應的雙方提供配對呢。真正讓這一想法落地則是在2014年7月。當年,肖文華組織了一場大學同學相識20年的泰山聚會,在這場名為“20年后一起再出發”的主題聚會上,一幫老同學追憶往昔、暢談人生,肖文華也不失時機地向幾個年級同學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提出在四十不惑前大家能否聯手創一次業、干一番事業。于是,在一幫同學的商議下,一個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相結合的化工產業資源供需及整合平臺——“化學加”網應運而生。對于平臺的名稱,肖文華這樣解釋,“之所以取名化學加,這個加本身代表著互補、整合、升級,意味著要不斷對產業加進合適資源,為產業優化整合、升級服務。”
2015年6月,籌備半年多的“化學加”網正式上線,由此,肖文華開啟了人生創業路上的又一嶄新篇章。
砥礪創新 “化學加”脫穎而出
正式上線兩年多來,活力十足的“化學加”網就頻頻嶄露頭角,從最初一個創業設想,成為擁有1萬多家化學化工、醫藥日化合作企業, 260多萬條化學產品入駐的知名平臺。
在肖文華的公司里記者看到,一條橫幅上面寫著“團結合作,砥礪前行;努力把化學加網建設成為業界著名,具有較大商業價值和公益性的平臺!”這條橫幅是“化學加”網上線的那天,肖文華帶著同事一起掛出來的。他要時刻提醒自己和員工,前路漫漫,任重道遠。從“化學加”網上線運行以來,這位人到中年的創業者,幾乎每天都工作10小時以上。面對一個又一個接踵而至的困難,他堅定、執著、毫不畏懼,也從未退縮。因為他深知,沒有創新沒有挑戰的創業不是真正意義的創業;同時他也明白,自己是團隊的核心與靈魂,絕不能輕言放棄,必須堅持下去。就這樣,肖文華及其團隊一步一個腳印地將“化學加”網推到了萬眾面前。
2016年6月,“化學加”網榮獲第五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東賽區)暨第四屆“珠江天使杯”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優秀企業獎。
2016年9月,“化學加”網以“尊重化學知識,感恩化學主編”為主題的公益籌書活動成功獲得108位化學教授(含6位院士)的支持。
2017年1月,“化學加”網入選廣東省科技廳第一批“省級科研眾包培育平臺”。
2017年6月,“化學加”網成功登陸央視財經頻道CCTV-2《創業英雄匯》欄目。
這些成績令肖文華倍感驕傲,而更使他開心的是化學加已成為化學家與企業家之間良好對接的平臺,正在為眾多有技術難題、項目需求的企業提供解決渠道。
【對話】
《廣東科技》:你打造“化學加”網這個眾包平臺的初衷是什么?
肖文華:我們做這個平臺的初衷有兩點,就是想讓化學化工產業里的企業通過化學加這個平臺,一是盡可能縮短流通環節,高效買到性價比高的化學產品;二是要讓這個產業的中小企業提高技術、改善工藝,生產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化學產品。通俗地講,就是要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海量數據 為行業科研人員、工程師提供免費查詢
《廣東科技》:在平臺運營過程中,你覺得比較關鍵的是什么?
肖文華:搭建這樣一個垂直領域的產業加互聯網平臺,并希望平臺能夠為業內的企業真正提供有價值服務,我覺得非常關鍵的是,首先要有人氣、有流量,業內人士喜歡用;其次是要夠專業,化學工作者能從中獲得價值;另外,從商業的角度,要有壁壘和門坎。沒有人關注和使用你的平臺,你這個平臺搭得再漂亮也沒有用,發揮不出它的價值。
《廣東科技》:那你們在網站導流上采取了什么舉措,效果怎么樣?
肖文華:為了能夠真正為這個產業提供服務,做好資源供需與整合,我們的團隊下了一番苦功。你想讓用戶來平臺,那么你的平臺上就一定要有有用的資源,甚至是免費的資源。我們組建了專業的團隊,運用智能識別技術和智能抓取手段,收集了全球各種渠道公開報道的2000多萬個化合物的相關信息,構建起了一個龐大的化學品百科查詢中文數據庫供大家免費查詢,這個數據庫在國內目前是最領先最全面的。并且,我們還將這些化學品百科數據與入駐網站的會員企業關聯起來,這樣讓查詢者除了能夠很快了解某個產品的相關信息,同時也可很快找到從哪里可以買到該產品。目前,數據庫里已有23萬多個在供產品,260多萬條不同規格的化學品供需,6000多萬條百科數據,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數據查詢系統。其中的CAS號搜索、化學品名稱搜索都十分受化學工程師們的青睞,為平臺聚集了不少人氣。此外,我們還通過積極參加展會、參加創新創業大賽、拜會企業客戶、建QQ群微信群、運營微信公眾號、上央視參加創業節目等各種方式,擴大平臺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為網站吸引粉絲,導入流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運營的微信公眾號“化學加”已經是業內第一大號,擁有16萬多專業粉絲,可直接鏈接到我們的網站,“化學加”網的手機移動端體驗非常的棒,這塊的流量也是非常高。
專業線下服務 幫企業生產出高附加值產品
《廣東科技》:平臺具體如何幫助企業提升競爭力,你們又怎樣從中盈利呢?
肖文華:我們有一個很成功的案例,跟你分享一下。惠州有家做圣誕用品的企業,產品主要出口海外市場。但一直以來,企業的產品在阻燃方面未全面達標,制約著市場的進一步做大,亟待改進。這家企業希望能找到一種水溶性的阻燃劑,用在紡織類工藝品中,既有阻燃作用,又符合國外的環保指標。企業在“化學加”網發布了這個需求后,我們平臺隨即開始了為其尋找合適工藝合適產品的過程。通過公開懸賞尋覓,我們找到了四川的一家企業,企業本身是做相關產品的,在這方面有一些開發經驗。于是,我們提出了具體需求讓企業研發,最后,他們成功開發出一種復合阻燃劑,有效解決了惠州企業的需求。惠州的企業將阻燃劑用于其產品中,明顯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獲得了更好的銷售業績。通過這次服務,我們也清晰地認識到,只要你能夠為企業提供專業服務,解決技術難題,推動企業發展,你就有生存的價值。
在剛剛這個案例中,我們通過科研眾包的方式,找到技術解決方案,并讓技術較快的得到轉化,做出了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幫助客戶企業提升了原有產品的價值。客戶產品的銷售利潤上來后,我們平臺也跟著分享得到了一定的利潤。今后,通過產學研資源整合做出好產品,將成為我們的主要盈利模式。其次,我們的收益還來自為供需雙方成功匹配解決問題后收取的一次性服務傭金,及部分資源一次性買賣的差價。此外,我們還幫政府、產業園區招商,為他們推薦、引入一些具有成長性的化工醫藥企業,推動當地產業集群,然后獲得政府和園區給予的相應報酬。最后就是廣告模式,企業在我們“化學加”網平臺上投放廣告,可以讓更多的企業客戶了解自己。我們平臺現有數萬家企業入駐,隨著平臺集聚的資源越來越多,一些專業的投資公司也已經開始對接我們,希望協助推薦好的項目,獵頭公司也找到我們,希望我們背書介紹行業內的可靠專業人才,這些也都成為了平臺的一些盈利點。
《廣東科技》:眾包是個比較新的事物,“化學加”網平臺發展到今天,你覺得還有哪些問題亟需解決?
肖文華:眾包可集中社會上眾多閑散的資源與智慧,來為行業或產業解決技術難題。通過眾包平臺的推動,可以集眾智來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動力,特別是可為一些在研發投入上預算很少的中小企業改進工藝、做出高附加值的好產品。
綜觀當前省內眾包平臺的發展,許多都有著類似的問題,因為技術交易、項目整合對企業來說是一個低頻的活動,不是每天都有發生,所以就必須要有大量的企業集聚,這樣需求和交易才會活躍。因此平臺的人氣和流量還是首要問題。第二個問題是科研眾包暫還不能完全在網上實現閉環,必須要線下專業團隊的跟進,通過線上線下的銜接與配合,創新服務,來實現技術轉移轉化和項目整合。也就是說,線下的工作很重要,需要專業的人去對接和推動,這類人既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工廠經驗,還需要有一定的產學研商業化思維,才能真正理解資源供需方的場景,也才能真正服務好企業客戶。那么,如何思考流程、方式的標準化,盡量去人工化,也是平臺今后需要重點考慮的。
《廣東科技》:最后,對省科技主管部門如何推動科研眾包平臺發展,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和意見?
肖文華:科研眾包是一個比較新的事物,大多數眾包平臺都是在探索中發展。但可以明確的是,平臺的運營與發展一定要能夠為產業企業的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實實在在提供幫助,才有價值。我們希望科技主管部門能夠通過一些具體的考核方式,對真正干實事、具有公益性的眾包平臺提供多一些支持、包括專項補貼,讓這些平臺有機會在行業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和影響。其次就是希望主管部門能夠為優秀的眾包平臺提供更多更好的展示與宣傳機會,比如讓省內的主流媒體多些關注報道,讓有需求的企業能夠早點認識到這些平臺,接受一些新的合作方式,理解并用好這些平臺。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