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Nature)
正文
芳香族化合物由于其穩定性、特征相互作用以及確定的分子形狀而廣泛應用于化學和材料科學領域中。到目前為止,化學家們已經發展了多種環化反應來實現其合成。相比之下,惰性的芳香族碳-碳鍵斷裂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難以實現的,因為在開環時需要破壞芳香性,因此在能量上是不利的。對于非芳香結構。過渡金屬亞烷基催化的烯烴復分解反應是最通用的碳-碳成鍵和斷鍵反應之一。然而,盡管此領域目前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通過復分解反應來實現芳香族化合物的開環仍有待進一步探索。最近,瑞士巴塞爾大學Christof Sparr課題組利用Schrock-Hoveyda鉬催化劑實現了苯并蒽、萘、吲哚、苯并呋喃、菲等芳香環的開環復分解反應,在無需其它試劑或光激發的條件下即可實現各種芳烴的催化轉化(Fig. 1)。歡迎下載化學加APP到手機桌面,合成化學產業資源聚合服務平臺。
(圖片來源:Nature)
為了評估芳環開環復分解反應的可行性,作者將[2+2]環加成與芳烴形成的關環復分解步驟(RCM)相結合,以促進共同的金屬環中間體開環(Fig. 2a)。令人滿意的是,當使用10 mol%的催化劑在65 oC反應,可以以82%的產率得到產物2。產物2與底物1相比具有更好的熱力學穩定性以及更高的整體芳香穩定性。這一結果表明,芳香環可以發生開環復分解過程。接下來,作者開始評估ArROM是否能夠可以實現萘底物3的開環(Fig. 2b)。為此,作者將ArROM與雙閉環復分解(RCM)串聯在一起。令人高興的是,利用此方法可以以74%的產率得到chrysene 4。接下來,作者探索了五元雜環是否可以經歷ArROM(Fig. 2c)。實驗結果表明,此過程可以實現相應的開環復分解過程,分別得到相應的萘并吲哚產物6a (98%)和菲并呋喃產物6b (92%)。接下來,作者又嘗試將ArROM與雙重RCM串聯,合成了一系列多環芳烴8a-8d(31-67%)(Fig. 2d)。當使用吲哚類底物反應時,可以通過五元環的開環模式得到相應的產物10(Fig. 2e)。緊接著,作者探索了包含多芳烴開環和關環的復雜串聯反應是否可行(Fig. 2f)。利用雙鄰苯乙烯基雙吲哚11可以通過吲哚開環復分解產生的亞烷基中間體,隨后參與第二吲哚部分的ArROM,以41%的產率得到菲12。
(圖片來源:Nature)
基于阻轉異構體的重要性,作者又探索了芳烴的阻轉選擇性開環復分解反應(AArROM)。首先,作者評估了菲環的開環是否可以發生,從而可以特異性的生成帶有特別具有挑戰性的四鄰位取代基的阻轉異構體(Fig. 3)。手性催化劑的選擇可以控制立體中心的構象。通過一系列配體篩選,作者發現當使用Mo-二吡咯基前體時,可以實現簡單易得底物15a-k的AArROM。作者很高興地發現,當使用配體(Ra)-L1時,所獲得的(Ra)-16a的對映選擇性為98:2,產率為83%。接下來,作者探索了該方法的普適性。多種菲類底物均可成功經歷AArROM,產生相應的產物,其阻轉選擇性很高,并且產率可高達98%。有趣的是,作者觀察到沒有聯苯基鄰位取代的阻轉異構體(Ra)-16c的選擇性有所降低。相反,對于沒有任何潛在配位基團的底物15i,可以以高達 > 99:1的對映選擇性得到阻轉產物((Ra)-16e、(Ra)-16f、(Ra)-16j和(Ra)-16k)。
(圖片來源:Nature)
受到上述結果的鼓舞,作者希望將AArROM與雙重RCM相相結合,將底物17a-i轉化為聯菲(Fig. 4a)。令人驚訝的是,所有經過測試的雙萘酚配體均展現出非凡的反應性,使得產物的選擇性均非常高。此外,底物范圍證實了該方法的普適性,顯示出取代模式的改變并不會影響選擇性,并且所有產物均以高于99:1的對映富集度獲得。此外,該方法在111毫克規模,僅使用5.0 mol%催化劑前體的條件下仍然高效,并且在缺乏配位基團的底物17d上同樣有效。基于上述這些發現,作者設想阻轉選擇性ArROM還可以拓展到雜環芳香體系(Fig. 4b)。當使用吲哚底物19a與配體(Sa)-L2反應時,所得產物20a的對映選擇性為87:13,而起始原料19a的對映富集度為18:82(s =15)。相比之下,通過動態動力學拆分(DKR),立體動力學底物19c和19d產生了明顯較高的對映選擇性(97:3 e.r. 和96:4 e.r.)和產率(93 和91%),且通過微晶電子衍射對化合物(Sa)-20d的絕對構型進行了驗證。
(圖片來源:Nature)
總結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