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蘭州大學2024年青年學者“黃河論壇”化學化工學院博士后青年學者分論壇
為全面貫徹落實人才強院戰(zhàn)略,發(fā)現(xiàn)并培育專業(yè)基礎扎實、有發(fā)展?jié)摿Φ膬?yōu)秀青年人才,根據蘭州大學2024年青年學者“黃河論壇”有關安排,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博士后青年學者分論壇定于12月12日-15日在蘭州大學舉行。
會議將以“交叉融合,聚化未來”為主題,圍繞化學與化工領域前沿科技注重交叉融合、深入討論交流,通過學術報告、調研訪談等形式,為青年才俊搭建學習交流的平臺。
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誠邀國內外優(yōu)秀青年才俊參加分論壇!
一、時間和地點
時間:12月12日-12月15日
地點: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qū)蘭州大學城關校區(qū)
二、論壇主題
(一)合成化學。包括但不限于全合成,合成方法學,有機、無機、高分子新材料等領域。
(二)材料化學。包括但不限于稀土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領域。
(三)催化材料與催化技術。包括但不限于熱催化,光電催化,生物催化等領域。
(四)化學生物學。包括但不限于化學生物學,蛋白質結構與功能,藥物設計與開發(fā)等領域。
(五)化學工程。包括但不限于傳質和分離技術,化工反應工程,高分子材料與聚合工程等領域。
三、申請條件
相關領域的在站博士后、應屆博士畢業(yè)生、青年學者等,年齡原則上不超過35周歲。
四、會議日程
五、報名方式
此次會議采取網上報名的形式,有意向參加分論壇者,請掃描下方二維碼提交參會回執(zhí)信息,掃碼報名截止時間2024年11月20日。
六、其他說明
(一)會議期間統(tǒng)一安排住宿、餐飲,交通費自理。會議舉辦方將為現(xiàn)場作報告的人員按照學校有關規(guī)定發(fā)放酬金。
(二)學校面向海外青年學者提供1.5萬元國際機票費用,國際機票金額不足1.5萬元的實報實銷,超出1.5萬元的按1.5萬元報銷,需要參會者提供發(fā)票或行程單等報銷憑證(須滿足學校財務規(guī)定),同時要求行程須為閉環(huán)。
七、會議聯(lián)系方式
聯(lián)系人:張穎
聯(lián)系電話:0931-8912589,13893293377
郵箱:yingzhang@lzu.edu.cn
學院網址:https://chem.lzu.edu.cn/
通訊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qū)天水南路222號蘭州大學化學資料樓303
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2024年11月11日
三、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簡介
(一)概況
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原化學系)的前身是1946年秋成立的國立蘭州大學化學系。當時,一批留學回國知名專家(張懷樸、袁翰青、常麟定、戈福祥、方乘、左宗杞、陳時偉、王雒文等)組成的先驅者,為化學系的崛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程溥、韋鏡權、劉有成、朱子清、黃文魁、陳耀祖等近百名專家學者,或留學回國,或支援大西北,陸續(xù)來到了蘭州大學,為化學學科后來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954年,化學系開始招收培養(yǎng)研究生。1957年以后受政治運動影響,化學系各項工作受到沖擊,但是仍然有一批教師堅持奮戰(zhàn)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為后來化學學科的恢復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76年以后,科學的春天給化學系的發(fā)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國家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相繼成立了蘭州大學有機化學研究所(1978年)、分析測試中心(1982年)、應用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1986年),2003年更名為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1998年7月,在原化學系的基礎上組建化學化工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歷經七十余載建設與發(fā)展,在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懷與支持下,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奮斗,已經形成了實力雄厚、作風過硬的教學和科研集體,并以培養(yǎng)高質量的人才、創(chuàng)造高水平的成果享譽海內外,成為國家布局在西部地區(qū)化學化工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二)學科建設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化學(1998)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化學工程與技術(1998)
博士學位授權專業(yè)學位類別:材料與化工(2023)
學士學位授權專業(yè):化學、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能源化學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化學(1985)
國家重點學科:有機化學(1982)
國家重點實驗室:功能有機分子化學(1986)
國家地方聯(lián)合工程實驗室:有色金屬催化劑開發(fā)(2014)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yǎng)基地:化學(1993)
國家基金委首批建立“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有機化學(2001)
國家級化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大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心(2007)
國家級化學創(chuàng)新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化學創(chuàng)新實驗教學中心(2012)
國家級教學團隊:基礎理論與實驗能力雙高型化學專業(yè)課程(2009)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化工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013)
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級國際聯(lián)合中心)(2016)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ǎng)試驗計劃:化學(2010)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ǎng)計劃2.0基地:化學(2019)
強基計劃:化學(2020)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
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yè)建設點:化學
新工科專業(yè):能源化學工程(2018)
甘肅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y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
甘肅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試點改革專業(yè):化學(2020)
甘肅省重點實驗室:有色金屬化學與資源利用(2009)、甘肅省先進催化重點實驗室(2020)
甘肅省工程實驗室:化工催化(2012)、醫(yī)用膠原蛋白工程研究中心(2020)
甘肅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示范基地(2006)
甘肅省科普基地(2022)
近年來,學院按照“優(yōu)勢帶動、交叉融合、頂天立地”的發(fā)展理念,逐步形成了以院士為學科帶頭人的三大研究方向群;即:依托有機化學學科,形成“功能分子”研究方向群;依托無機化學學科,形成“稀土化學”研究方向群;依托物理化學學科,形成“能源與催化”研究方向群。通過三大研究方向群的組建,蘭大化學學科優(yōu)勢更加突出、布局更加優(yōu)化、交叉更加融合。2017年9月,蘭大化學學科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同年,蘭大化學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這標志著,蘭大化學學科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
(三)隊伍狀況
截至2024年8月,學院有專任教師:177人,博士生導師68人,教授94人,副教授59人,講師24人。其中有:
中國科學院院士:涂永強、嚴純華、李燦、岳建民
“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王為、張浩力、樊春安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涂永強、嚴純華、王為、唐瑜、舒興中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涂永強、嚴純華、厙學功、王為、張浩力、樊春安、席聘賢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涂永強、劉偉生、王為
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劉偉生、嚴純華、唐瑜
國家突出貢獻專家:胡之德、劉中立、沈偉國
科技部創(chuàng)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者:王為、張浩力、樊春安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樊春安、丁三元、曾會應、曹靖
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樊春安、韓丙、邵向鋒、席聘賢、劉博文、陽銘、陳小明
教育部跨世紀人才:涂永強
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許鵬飛、張浩力、厙學功、唐瑜、王為、周波、張海霞、姚小軍、劉鵬、蒲巧生、樊春安、覃文武、卜偉鋒、楊尚東、謝志翔、韓丙、汪寶堆
甘肅省拔尖領軍人才:王為、許鵬飛、梁永民、張浩力
飛天學者特聘教授:唐瑜、丁勇、肖建喜
飛天學者青年教授:房建國、李云
飛天學者客座教授:鄭子劍、徐梽川
(四)人才培養(yǎng)
學院堅持立德樹人的核心地位,堅守“為黨育人”之初心,牢記“為國育才”之使命,不斷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人才培養(yǎng)平臺,為祖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人才。其中:
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吳云東、涂永強、周其林、馮小明、岳建民、王銳、吳驪珠、張錦、高雄厚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周其林、李衛(wèi)東、譚仁祥、趙煜、丁毅力、羅永章、王銳、涂永強、馮小明、王為、蘇成勇、張錦、白俊峰、王新平、唐瑜、舒興中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姜標、譚仁祥、周其林、楊士勇、李衛(wèi)東、岳建民、涂永強、鄧金根、王官武、朱曉晴、吳驪珠、王銳、鄧友全、吳云東、馮小明、羅永章、劉吉開、祝介平、蘇成勇、魯統(tǒng)部、陳忠寧、馮鈺锜、張錦、徐富強、南發(fā)俊、石建功、龍臘生、付紅兵、王毅琳、潘遠江、厙學功、胡有洪、王祥科、吳彪、李泓、王為、鄧春暉、王新平、張浩力、鄧偉僑、王亞韡、樊春安、賈彥興、劉培念、葛子義、葉萌春、高栓虎、梅天勝、劉磊、席聘賢
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入選者: 涂永強、李衛(wèi)東、劉偉生、孫兆林、譚仁祥、王為
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王亞韡、樊春安、韓丙丙、高栓虎、段小潔、邵向鋒、姚亞剛、關正輝、宋振雷、席聘賢、趙玉明、陽銘銘、李鳳鳳、王帆帆、杜衍衍、鐘興興、陳小明
全國“五四獎學金”獲得者:王 臻
首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獎”獲得者:陸 梅
第二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獎”獲得者:劉煥香
第五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獎”獲得者:畢海鵬
第六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獎”獲得者:舒興中
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李 宏
全國十大杰出青年:烏力吉
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獲得者:涂永強、譚仁祥、李元宗、李衛(wèi)東、熊照明、王彥廣、蘇成勇、張錦、陳淼、王亞韡、宋振雷、高栓虎、關正輝
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汪清民、段小潔、姚亞剛、畢海鵬
(五)科學研究
學科圍繞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凝練重點研究方向,深入開展有組織的科研,高質量科研成果不斷產出。近年來,學科集中優(yōu)勢資源攻關原創(chuàng)性引領性科技,先后產出多項創(chuàng)新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7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全國科學大會獎9項;省部級科研獎勵6項;完成各類科研項目58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科技部重點項目157項(包括重大項目1項,重大項目子課題2項,杰出青年基金項目2項,重點項目5項,優(yōu)秀青年項目基金項目3項、科技部重點研發(fā)計劃課題1項)、省市級項目47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 154項、橫向課題222項(到賬經費1.189億元)、授權專利172項;發(fā)表各類研究論文2780篇,其中SCI收錄論文占95%。
目前在研的科研項目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7項(包括創(chuàng)新群體項目1項,國家重點研發(fā)重點專項1項,重大研究計劃3項,重點項目3項,聯(lián)合基金1項,杰出青年基金項目1項,優(yōu)秀青年基金項目1項)、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課題2項、省市級項目34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32項、橫向課題103項。
(六)教學工作
學院現(xiàn)有化學、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和能源化學工程4個本科專業(yè),擁有化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yǎng)基地、化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化學創(chuàng)新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化學化工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ǎng)試驗計劃”(化學萃英班)和“基礎學科改革試點”(化學強基班)。學院十分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過程的質量保障機制建設,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基礎課教學“四大臺柱”,到八十年代率先試點的基礎課“雙語教學”,從1998年大學化學教學實驗中心成立,到直屬學院的課程組成立,學院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無不走在全國前列。
2000年以來,學院獲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國家教委優(yōu)秀教材二等獎1項,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全國優(yōu)秀教材(高等教育類)二等獎1項,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1項,甘肅省教學成果獎7項。出版教材30部,電子課件3套。學院現(xiàn)有: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
國家級教學團隊:基礎理論與實驗能力雙高型化學專業(yè)課程教學團隊(2009)、有機化學(含實驗)課程虛擬教研室(2022)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有機化學”“配位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
國家級精品課程:“結構化學”
國家理科基地名牌課程:“結構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化工基礎”
甘肅省高等學校教學團隊:基礎化學實驗I骨干教學團隊(2018)、有機化學課程教學團隊(2019)、無機化學課程教學團隊(2020)、分析化學課程教學團隊(2022)、配位化學慕課教學團隊(2023)
甘肅省一流本科課程:“配位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化學工程基礎”“基礎化學實驗I”“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實驗”“分析化學(二)”“傳熱綜合拓展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蛋白質中巰基的測定、標記及活細胞成像”“化學實驗室安全教育互動式3D虛擬仿真實驗”
甘肅省精品課程:“化工原理”“化工基礎”“大學化學實驗-基礎化學實驗Ⅱ”“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高分子基礎”
甘肅省精品資源共享課:“化學工程基礎”
甘肅省高校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配位化學”“化學工程基礎”
甘肅省教學名師:李炳瑞、馬建泰、嚴世強、唐瑜、景歡旺、惠新平、張海霞、劉偉生
(七)條件建設
學院有各類實驗用房30000平方米,其中教學實驗室面積達6000平方米。化學文獻資料樓1000平方米,日常陳列外文期刊700多種10萬多冊,中文期刊400多種1.2萬冊,圖書約4萬冊,學位論文約1000多冊,教科書13萬余冊。40萬元以上儀器57臺,儀器總值1.4億元。教學科研條件達到國內高校同類學科的先進水平。
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Organic Chemistry
分析測試中心 Instrumental Analysis & Research Center
網絡教學平臺 Network Teaching Center
核磁大廳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Hall
高分辨質譜儀 High resolution ration mass spectrometer
X射線單晶衍射儀 Smart Apex Ⅱ X—Ra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ometer
穩(wěn)態(tài)瞬態(tài)熒光光譜儀 Transient steady-state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液質聯(lián)用 Bruker Daltonics Esquire6000 LC-MS
600兆核磁共振波譜儀 600NP Instrument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
(八)學術交流
近年來,學院共主辦國際學術會議50余次,主辦國內學術會議近100余場,出席國際學術會議超過3800人次,出席國內學術會議3200人次,提交各類學術會議論文3470多篇。
聲明:化學加刊發(fā)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