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助我成長
作者:孫俊奇
2007年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獲得者
我自1996年起在吉林大學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沈家驄和張希教授,從事功能性超薄膜的研究,并于200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2003年9月,我結束自己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到吉林大學化學學院和原超分子結構與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現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吉林大學考慮到我的博士論文《納米結構三維組裝與功能化研究》入選了2003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直接聘任我為教授,為我從事獨立的研究工作奠定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回國后,我逐漸開展了金屬磷酸鹽薄膜、二階非線性薄膜及圖案化聚合物膜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結果。上述研究工作和我博士期間的研究工作一起獲得了2007年度的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作為旨在鼓勵年齡在35歲以下的青年化學工作者的重要獎項,“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給我帶來的不僅是榮譽,更是促進我繼續前進的動力。
記得在2008年初,我和同事去韓國高麗大學做學術交流,韓方的一位教授見到我的簡歷中有獲得過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的經歷,他非常鄭重地對我說:“非常高興能和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的獲得者交流。”我參加過中國化學會組織的一系列重要的學術會議,這些會議為我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和宣傳自己的平臺。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是我研究工作的良好開端,對我個人是莫大的鼓勵。
在獲得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后,我繼續深化自己的研究工作,系統開展了聚合物及聚合物/無機雜化膜的研究工作,并在復合膜構筑的界面組裝方法、自支持膜、自修復膜及多功能集成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結果。尤其是,發展了層層組裝厚膜的快速構筑方法,拓展了層層組裝方法的范疇,將層層組裝膜的功能由靜態拓展至動態。其中,兩方面的工作尤其引人注目。一方面,我和我的研究小組基于層層組裝的快速構筑,發展了水和濕潤條件下的自修復/可修復聚合物厚膜的制備方法。利用非共價鍵的可逆性制備的劃痕自修復膜不僅能夠修復膜的機械性能,更能實現膜的導電性等的功能修復,為制備功能性自修復膜材料奠定了基礎。發展了不依賴于微膠囊和微管路的負載有修復劑的外援型自修復膜的制備新方法,簡化了自修復材料的制備過程。用作超疏水膜的制備時,巧妙結合了親水的聚電解質與疏水的修復劑的不相容的特性,實現了自發的多次超疏水性能的修復。另一方面,將快速構筑的層層組裝厚膜從基底上剝離,制備了層層組裝聚合物膜的高效促動器和行走機器。所制備的行走機器在負重達促動器重量120倍時,仍能在棘齒結構的基底上快速行走。基于此工作,提出了具有快速響應和高效能量轉換率的雙層膜結構促動器及行走機器的設計方法,即作為驅動層的聚電解質膜需同時具有高的楊氏模量、大的線性濕度膨脹系數以及快速的吸收和釋放水的能力。上述研究工作被RSC的Chemistry World,ACS的Noteworthy Chemistry,Nature China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網站“基金要聞”欄目給予專門的報道。
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是我在研究工作中獲得的非常重要的獎項,對于我的研究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雖然隨著自己研究工作的開展,我陸續獲得了其他獎項與榮譽,包括獲聘吉林大學“唐敖慶特聘教授”、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等,但青年化學獎始終是我最看重的獎項之一。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從設立到今天已走過了30個年頭,這一獎勵對于剛剛從事研究工作的青年人來說尤為重要,我堅信青年化學獎將激勵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化學工作者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