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化學緣
作者:王海有
1997年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獲得者
2013年1月21日,一封來自中國化學會的征稿電郵勾起了我的諸多回憶。
我于1997年獲得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時任廈門大學化學系副教授。記得這之前,我參與研究的“合成氣制乙醇催化反應機理的研究”這一課題先后獲得了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及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這大概是我能夠獲得這一獎項的原因。
我走上化學這條路有些偶然,甚至是試圖“省力”的結果。記得1981年高考結束,填寫志愿之際,想起準備高考一年之久著實艱辛,盤算著能在大學階段省點力,于是就選了化學系。比起數學和物理,化學讓我覺得較易掌握。當時的我盡管年少,卻不缺乏好奇心,于是選了“物理化學”專業,盡管當時茫然不知這一專業所涵蓋的意義。選擇廈門大學的部分原因僅僅是與在浙江一樣,到福建能吃到米飯。就這樣,邁入了大學殿堂,開始了我的化學之路。
我是1981年9月份入學的。當時,“文革”結束高考恢復后,首批考入的七七級學長們仍在校,可謂“五代同堂”。在七七、七八級老大哥們的帶動下,學習一直比較用功。期間更經歷了中國女排獲得首個世界冠軍后,國內涌起的“振興中華,從我做起”的浪潮,這無疑進一步鞭策著我的學習勁頭。
大二結束后選擇專業的時候,鑒于催化劑的“神奇魔力”及廈門大學催化專業有蔡啟瑞先生這一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泰斗,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催化專業。大學畢業后,我先后考上了蔡啟瑞教授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開始了長達五年之久的“合成氣制乙醇”這一課題的研究。在蔡先生的悉心指導下,不僅課題研究取得了理想的進展,個人的科研素養也有了極大的提升——明白了要想做到科研成功,必須“周密計劃,細心觀察,刨根問底,樂在其中”。而蔡先生的“科研在于創新”,“機遇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這些諄諄教誨更伴隨著我以后的科研歲月,讓我終生受益。
1991年研究生畢業后,我先后在廈門大學化學系、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化學工程系、美國催化材料有限公司從事催化研究工作,在國內外各類期刊上發表了五十余篇學術論文。我現就職于美國霍尼韋爾公司氟化學產品部,任主任工程師,從事新產品生產過程的研發工作。可以自豪地說,催化仍然是我的老本行。迄今為止,作為主要研發人員,我已成功開發了1,3,3,3-四氟丙烯和2,3,3,3-四氟丙烯兩個低溫室效應產品的生產過程,并獲得了二十余項美國專利。
回顧從走上化學這條路到現在,我從事化學工作已近30年了。我相信我會一直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我想我是和化學結了一輩子的緣了。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