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趙東元院士獲“2023感動上海年度人物”:是造孔“魔術師”,更是“課比天大”的教師

來源:復旦大學      2023-09-21
導讀:9月19日,2023感動上海年度人物揭曉。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院長趙東元榮獲“2023感動上海年度人物”稱號。


趙東元在談獲獎感言時說:“沒有家庭的支持,我無法安心教學工作,沒有復旦的支持,就沒有發揮的舞臺。最令我感動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授課教師,能站在感動上海的舞臺上。我為能為播撒智慧種子的教師崗位點贊。”

“布袋院士”“造孔之人”......在趙東元身上有著很多標簽,但他最鐘愛的就是教師這個身份。教書育人二十載,他篤信“課比天大”,連續二十年面向本科生教授基礎課程“普通化學”,出差就連夜趕回,連生病需要手術也會為課堂“讓路”,躬耕三尺講臺,他說教師的神圣職責就是八個字:傳授知識、創造知識,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一堂不普通的“普通化學”,即使上了20年,依舊每次課前半天備課

2019級化學系直博生田泳進入大學上的第一門課就是趙東元的“普通化學”,感嘆于用很簡單的化學原理就能做出非常有序的功能介孔材料之時,這門課,就這樣走進了田泳的大學生活,也把田泳帶到了一個美輪美奐的化學殿堂。

“課比天大”、“遲到5分鐘就是教學事故了”,無論是獲得2022年上海“科技功臣獎”媒體采訪后,一路小跑離開,還是領取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后匆匆趕回上海,這門“不能遲到”的課,成了介孔材料之外,提起趙東元,大家就會想到的關鍵詞。

“我喜歡給學生上課,尤其是本科生。”從2003年起,趙東元成為這堂面向復旦全校自然科學大類的大一學生的專業基礎課——“普通化學”的主講教師,一周兩次課,連續20年,他幾乎從未間斷,出差就連夜趕回,連生病需要手術也會為課堂“讓路”。

“布袋院士”“造孔之人”......趙東元說:“不論國家給我多少榮譽,學校給我什么樣的位置,其實我就是一個教師。”作為全校的通識課程,這門課程概念多、內容抽象,但他總能把課程講得詼諧有趣、深入淺出,并結合材料科學最新進展給大家講解元素的性質。課程獲得2013年度“上海市教學成果獎”,2014年度“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也成為第一批復旦大學課程思政建設示范課,今年,又入選2023年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加入趙東元的課題組之后,田泳才看到這堂“普通化學”不普通的B面。

即使這門課已經講了20多年,但趙東元仍舊會堅持備課——再忙都會在每次上課前一天抽出一整個下午,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逐頁地去梳理課件。

一堂課,一百多張PPT,趙東元每頁都會看,并做增補修改,20多年幾乎沒有一次講課是重復的。遇到重難點時,他還會喊來助教,變著法地給他們講幾遍,讓他們從學生的角度來挑一種最好理解的。

化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所有經典理論、知識都已固化下來,任何一位老師來講授,內容都差不多。但趙東元說,“我的課,一定會和別的老師不一樣,我喜歡化學,又做科研,又站在國際的最前沿,對化學的理解更加深刻,我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來創造新的知識,再用它來激發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傳授科學的質疑精神和邏輯理性的科學方法。”

教書育人二十載,趙東元多次被本科生、研究生評選為“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導師”,2016年獲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師德標兵)”稱號,2018年獲上海市“四有”好老師(教書育人楷模)榮譽稱號。

要尊重學生、尊重知識,“肚子里沒貨會被學生趕下來的”

接續傳遞,趙東元的學生、化學系副主任李偉在站上“普通化學”課的講臺前,趙東元讓他做了兩年的旁聽生。第一次上課前,他把李偉叫到辦公室,讓他當面試講,兩人用了一下午的時間反復打磨。趙東元告訴他,“肚子里沒貨會被學生趕下來的。”

趙東元曾記得,一次課上,有個化學競賽生提了一個把他難住的問題。為此,他召集了課題組所有老師,開會討論,只為第二天能給學生一個答復。如今,真正站在講臺上,李偉也懂得了其中的奧義,“趙老師告訴我,必須尊重學生、尊重知識。這些新生是真正富有創造力的,他們什么都敢問,有幾次,我被學生問得差點下不來臺,所以,我也會不斷學習精進。”

談起教師這個職業,趙東元臉上的笑意藏不住,“國家發展到今天,非常需要人才,需要把科學知識、科學的精神、科學的環境,一代一代的相傳,這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普通化學”之外,面對研究生最頭疼的論文寫作,趙東元也開設了“科技論文寫作”系列講座,用三個下午,剖析論文寫作技巧和自己投稿、批改的經驗,干貨滿滿。“報告廳往往連臺階上都坐滿同學”田泳說。即使在2022年疫情期間,他也堅持開了線上直播,受眾達7萬人以上。

人才不是教出來的,是“悟”出來的

在復旦二十多年,趙東元已指導100余名研究生以及出站博士后,其中,不少人已經成為了學科領域內拔尖人才。

他很注重科研梯隊的建設和青年人才的培養與指導。在他的團隊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每次趙東元獲獎拿到的獎金,有20%-30%用來資助年輕學者發展。如今,團隊中,近30人獲得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以及相關的提名獎、“復旦大學優秀博士后”等稱號,以及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等等,30余人入選了國家級人才計劃。

“我辦公室的大門隨時向你們敞開,歡迎你們隨時過來跟我討論”,這句話,趙東元常掛在嘴邊。在他看來,作為一個老師,應當深入了解學生,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教是教不出好學生,只能‘悟’出來。”

彼時,還是大三的李偉,在一場學術報告中被“做得像花一樣的材料”所吸引,與趙東元結下學術緣分。進入趙東元門下后,他開始聚焦在介孔碳和介孔氧化鈦材料。

李偉用了三年時間做實驗、分析數據,但三年結束最后一次報告時,他依舊沒有拿出理想的結果。當時,同門陸續發了重量級論文并拿到獎學金,“可我顆粒無收”。那時,他晚上路過趙東元的辦公室門口,看見燈還亮著時,“真是既心虛又害怕”。

趙東元保留的學生論文

但沒想到的是,趙東元聽過他的報告第一件事并不是指責和埋怨,反而是鼓勵和安慰。“有的人實驗成功了,發了文章,大家看到了他的辛勤和付出,但是失敗的實驗如果也能去分析結果,獲得知識,再做成功,不斷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這個更重要。”受到鼓舞的李偉,學著像老師一樣,用平和的心態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科學的大門一旦開啟,便一通百通,此后,李偉陸續發表了9篇化學頂刊論文。

李曉民曾是趙東元課題組2011級博士生。現在是化學系的一名教授,主要從事多孔納米復合材料設計合成及其納米-生物交互作用研究。在新生入學定課題時,李曉民會給新生一個月的時間去熟悉團隊的發展歷史和整體情況。這期間,如果學生提出一些想法,“哪怕是不靠譜的想法”,他也不會急于否定,而更多的是像趙東元一樣耐心鼓勵和引導學生,“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逐漸去調整對課題的認識,慢慢找到更合適的方向”。“學生時期,我受趙老師影響很大,現在我自己帶研究生,也會把趙老師為人治學的方法,延續到科研生涯中。”

“24小時在線”,論文修改精細到中英文標點符號的區分使用

“24小時在線”是學生們對趙東元的生動描摹,“論文不厭千遍改”,對于學生的文章,他都一字一字改、一章一章過,大到思路邏輯,小到拼寫標點,全部仔細標記批注,反反復復直至達到要求才準允投稿。除了團隊學生外,他還指導多屆本科生完成了“?政學者”、“望道計劃”等研究項目,他從“復旦大學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計劃”帶出來的學生中有10余位都在國內外高校成為了教授。

化學系青年研究員趙天聰就曾在本科期間,跟隨趙東元做過“望道計劃”研究項目,“當時,是我作為本科生,第一次非常完整、獨立地完成一個學術研究的全過程。”當趙天聰把開題報告交給趙東元的時候,他原以為院士很忙,“怎么可能仔細看”,結果他很快收到了反饋,“老師不僅仔細看了,甚至精細到了中英文標點符號的區分使用”。

趙天聰獲得的“望道學者”稱號

最后,趙天聰的這篇關于介孔SiO2復合材料的設計與合成的文章,讓他獲得了2016屆“望道學者”。從“學術小白”到青年研究員,如今,趙天聰已經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身份在Nat. Chem.Nat. Rev. Mater.Nat. Commun.等雜志發表文章10余篇,論文總被引1500余次。

“創新的步子要邁得大一點,要打破固有的經驗,完全開始一個新的嘗試,提出創新點。”團隊每周的例行組會上,趙東元除了聽學生的科研進度外,總會多問一句,“你的研究有什么新意?與前人有多大的差別?我們目前的猜想到底是不是問題解決的關鍵?”

正是這種追問,讓田泳開始明白,科學精神并不是投機取巧,也不是照貓畫虎。“真正的科研要瞄準我們最亟待解決的關鍵的科學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用創新的方法突破。”

05 造孔“魔術師”,熱愛科普化學家的神奇“魔法”

團隊成果介紹展廳

從“0到1”,趙東元帶領團隊發明了20余種以復旦大學命名的介孔材料,榮獲多個國內外重量級學術獎項,研究成果也轉化催生出了介孔碳超級電容器、鈀介孔碳催化劑、銅錳介孔碳催化劑等產品,應用于上海世博會、北京奧運村等場景。對于創新,趙東元有自己的思考。“被‘卡脖子’歸根結底還是創新不夠,需要提高全民創新意識。”

“生活中處處是科學 隨時隨地都可異想天開”,對化學、乃至科學整體的熱愛,讓趙東元會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為大眾介紹化學和材料的知識。例如,開展介紹科學思維和創新研究的“科研創新之我見”專題講座、拓展前沿知識的“暢談化學與未來能源”講座、面向大眾的“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

他尤其重視對青少年學子的創新素養培育,每年也會多次面向中學生開展科普講座。他還會參與錄制央視的“開講啦”、東方衛視“未來中國”等科普電視節目,這位造孔“魔法師”,也是《十萬個為什么(第六版)·化學卷》的主編。

在書序言中,趙東元寫下這樣一段話:“當你進入并熟悉了奇妙的化學世界時,你也許不再會為隱藏在日常生活中林林總總的化學現象而驚訝,不再會為曾經縈繞在心頭的化學疑問而費解,不再會認為‘操縱’原子和分子是天方夜譚。當然,我們更希望這本書的小讀者,今天是化學知識的探秘者、化學的愛好者,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化學科學的揭秘者和創造者。要知道,創造、創新是化學永恒的主題!”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