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Nature)
正文
過渡金屬催化的C(sp2)-(雜)原子偶聯反應是迄今為止探索最多的有機轉化之一。它既可以有效地構建分子,又能方便地提升分子的復雜性,并在許多學科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在過去的50年里,大量的文獻都是圍繞鈀、銅、鎳和其它金屬催化所展開的。盡管目前化學家們在合成方法的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成就(包括最近將過渡金屬與光化學結合),但反應所需的各種配體、預催化劑、堿、添加劑、反應條件以及偶聯配偶體的電子和/或結構多樣性仍然為合適的反應參數選擇帶來一定的挑戰。雖然高通量篩選方法的發展以及機器學習的發展可以有效的促進特定偶聯反應最優條件的發現,但均需要產生額外的相關成本。最近,德國雷根斯堡大學Indrajit Ghosh和Burkhard K?nig課題組發展了可見光驅動的氧化還原反應條件下,鎳自適應動態均相催化的C(sp2)-(雜)原子偶聯反應。在可預測的反應條件下,作者利用九種不同的成鍵反應C(sp2)-S, Se, N, P, B, O, C(sp3, sp2, sp), Si, Cl)實現了數百個分子的合成。
首先,作者將不同的親核試劑分為四類(Fig. 1),分別為Group I: 親核試劑與Ni(II)配位,非去質子化與去質子化并存,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形成聚合鎳(如硫醇);Group II: 親核試劑主要與Ni(II)配位而不發生去質子化;Group III和IV: 親核試劑要么不與Ni(II)配位,要么只有在去質子化時才有配位傾向。其在反應中通常需要加入環己基胺或TMG(1,1,3,3-tetramethylguanidine)作為添加劑,從而協調了催化能力強的鎳配合物的形成和親核試劑的配位,以有效的促進交叉偶聯反應發生。
(圖片來源:Nature)
隨后,作者對Group I中環己基硫醇親核試劑與4-溴苯甲酸乙酯的C(sp2)-S偶聯反應進行了考察(Fig. 2)(Fig. 3)。當使用穩定的NiBr2·glyme(10 mol%)作為鎳源,4CzIPN(0.2 mol%)作為光催化劑,在DMA(dimethylacetamide)中光引發下反應1小時可以以92%的分離產率得到目標C(sp2)-S偶聯產物9。值得注意的是,簡化的反應條件與傳統交叉偶聯反應不同,因為體系中不需要使用任何堿、常規配體和其他添加劑。此外,當加入1.0?equiv. 47% (m/m) HBr/H2O溶液可以加速4-溴苯胺與不同硫醇的偶聯(Figs. 2, 2和Figs. 3, 146)。在此體系下,一系列一級硫醇(1-8,包括-SH替代品15, 145-159),二級硫醇(9-12),三級硫醇(13-15),芐基硫醇(16-18)和硫酚(19-25)均可以順利實現轉化,可以以幾乎定量的分離產率得到相應的產物。此外,Group I親核試劑的反應條件對于不同親核試劑參與的其它成鍵反應(-P、-Se和-N)仍然有效(硒酚135(83%),二苯基氧膦115-117(81-96%),N-Boc胍27(96%))。
同樣的,Group II親核試劑也表現出與鎳配位的優勢。作者以二苯甲酮亞胺作為模板底物,由于它可以作為(雜)芳烴官能化反應中的氨等價物。雖然二苯甲酮亞胺可以配位到Ni(II)上,但在光引發下卻僅僅使芳基鹵化物緩慢的轉化為相應的產物。當作者在體系中加入DABCO后可以顯著地加速反應,以理想的收率(78-97%)得到相應的產物56-58。同樣,亞砜亞胺(59-63)、苯并脒(55)和一系列雜環化合物,如吡唑(64-66和255-256)、吲唑(67和68)、咪唑(69、70和200)和二烷基膦(110-112)也表現出類似的反應性,可以以良好的產率得到目標產物。值得注意的是,在可見光驅動的氧化還原反應條件下,鎳自適應動態均相催化AD-HoC在與陰離子的偶聯反應中非常有效(137-144,160-177)。
接下來,作者探索了Group III和Group IV中的相對弱親核試劑的交叉偶聯反應。在這其中,TMG的使用對弱親核試劑非常重要。一系列烷基酰胺(91-94)、苯甲酰胺(95和96)、四元至七元環酰胺(97-104)、氮(雜)環(如吲哚(105-107)和苯并咪唑(108和109)),以及缺電子苯酚(127)均可以與(雜)芳基鹵化物偶聯,以良好的產率(44-94%)得到相應的產物。其它的例子包括在Suzuki類型反應中使用芳基肼以34-63%的產率實現聯(雜)芳香化合物178-184的合成。
值得注意的是,此類偶聯反應可以在低催化劑負載、廉價鎳鹽催化和多克級規模合成轉化的情況下進行,而對反應動力學和目標產物的產率沒有顯著影響。此外,作者認為鎳自適應動態均相催化的機理可能會涉及Ni(I)/Ni(III)催化循環。
(圖片來源:Nature)
(圖片來源:Nature)
除此之外,可見光驅動鎳催化的AD-HoC對復雜生物相關分子的官能團化(185-230)、(雜)芳烴的合成(269-271)、藥物的合成(172、190、206)、有價值的藥物和農藥中間體的合成(231-261)同樣具有很高的效率(32-95%)(Fig. 4)。值得注意的是,九種不同的成鍵反應C(sp2)-S, Se, N, P, B, O, C(sp3, sp2, sp), Si, Cl)涵蓋了各種類型的親核試劑和親電試劑,從而證明了此轉化操作的便利性和合成的有效性。
(圖片來源:Nature)
(圖片來源:Nature)
總結
Indrajit Ghosh和Burkhard K?nig課題組發展了在可見光驅動下,鎳自適應動態均相催化的C(sp2)-(雜)原子偶聯反應。其可以在可預測的反應條件下,利用九種不同的成鍵反應C(sp2)-S, Se, N, P, B, O, C(sp3, sp2, sp), Si, Cl)來實現數百個分子的合成。AD-HoC的發展將為其它過渡金屬催化體系的不同反應模式的反應條件預測提供新的思路。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