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指南
院士制度是黨和國家為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導向,凝聚優秀人才服務國家設立的一項重要制度。中國科學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
為做好2023年度院士增選工作,按照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精神和有關規定,制定《2023年度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指南》。
一、增選領域學科方向和名額分配方案
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額共79名。
(一)數學物理學部
1. 數學4名,其中基礎數學不少于2名、應用數學不少于1名。
2. 物理Ⅰ(包括凝聚態物理、光學、聲學和原子分子物理等)3名,其中聲學1名,3個名額中實驗工作者不少于2名。
3. 物理Ⅱ(包括高能物理、原子核物理等)、力學和天文學4名。
4. 量子信息1名。
5. 物理(實驗)與光電信息1名(新興和交叉學科領域)。
(二)化學部
1. 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環境化學4名,其中核與輻射化學1名。
2. 有機化學、高分子3名。
3. 物理化學、化工3名。
4. 碳中和化學化工變革性技術1名。
5. 化學生物學和重大藥物創制1名(新興和交叉學科領域)。
(三)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1. 基礎生物學4名。
2. 醫學4名。
3. 農學、生態與進化4名,其中生物分類學1名。
4. 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與生物安全1名。
5. 生物信息與智慧醫學1名(新興和交叉學科領域)。
(四)地學部
1. 地質Ⅰ(包括沉積學、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前寒武紀地質學等)2名。
2. 地質Ⅱ (包括地球化學、數學地質學、礦物學、礦床學與礦相學、巖石學、第四紀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等)2名。
3. 地理學(包括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理信息科學、遙感、土壤學、生態環境等)2名。
4. 大氣海洋(包括大氣科學與海洋科學)2名,其中海洋科學不少于1名。
5. 地球物理(包括固體地球物理、空間物理、大地測量等)2名。
6. 行星地質環境與探測1名。
7. 地球系統建模及人工智能1名(新興和交叉學科領域)。
(五)信息技術科學部
1. 信息Ⅰ(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微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儀表與傳感等)4名,其中計算機理論與人工智能1名。
2. 信息Ⅱ(包括電子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等)3名。
3. 網絡空間安全1名。
4. 信息科學與技術的數理基礎1名(新興和交叉學科領域)。
(六)技術科學部
1. 材料(包括材料物理、材料學與冶金學、材料化學與功能材料、材料加工與結構材料、核材料與特種材料等)4名,其中高端裝備結構材料及加工技術1名。
2. 工程Ⅰ(包括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兵器科學與技術、核科學與技術等)4名。
3. 工程Ⅱ(包括力學、建筑學與城鄉規劃、土木與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礦業、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等)3名。
4. 船舶與海洋工程1名。
5. 醫工融合1名(新興和交叉學科領域)。
(七)特別推薦領域
名額6名,另行安排。
二、候選人資格條件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試行)》,院士候選人應為滿足以下基本條件的中國公民。
1. 遵守憲法和法律,熱愛祖國、品行端正、學風正派。
2. 從事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科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系統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成就,并為中國科學技術事業或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選指南
為貫徹落實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要求,優化院士隊伍結構,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學科發展布局,制定中國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選指南。
????院士增選堅持質量第一,以重大貢獻、學術水平、道德操守為準繩,著重從長期奮戰在科研和工程技術一線的科研人員中遴選院士,向國家急需的關鍵領域、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國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務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傾斜。
????一、增選的領域學科方向
專業組 | 專業學科方向 |
---|---|
機械組 | 機械工程 |
動力及電氣設備工程與技術 | |
新興交叉學科:機械及其交叉 | |
優先學科方向:電器設計制造,工程力學 | |
建議名額:3-4個 | |
水陸運載和兵器組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兵器科學與技術 | |
交通運輸工程 | |
新興交叉學科:船舶與兵器交叉 | |
優先學科方向:軍用車輛工程,水下兵器,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 | |
建議名額:3-4個 | |
航空航天運載組 | 航空宇航科學技術 |
新興交叉學科:航空宇航交叉 | |
優先學科方向:人機與環境工程,精密儀器儀表技術 | |
建議名額:3-4個 |
專業組 | 專業學科方向 |
---|---|
一組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光學工程與技術 |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
新興交叉學科:跨學部交叉專業領域 | |
優先學科方向:微電子技術,傳感器與遙感技術,精密儀器與測量技術 | |
建議名額:3-4個 | |
二組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新興交叉學科:跨學部交叉專業領域 | |
優先學科方向:信號處理技術與水聲工程 | |
建議名額:3-4個 | |
三組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
新興交叉學科:跨學部交叉專業領域 | |
優先學科方向:人工智能,自動化系統技術,網絡空間安全 | |
建議名額:3-4個 |
專業組 | 專業學科方向 |
---|---|
化工組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新興交叉學科:智能化工,電子化學品及制造,新能源化工 | |
優先學科方向:核化工,高分子化工 | |
建議名額:3個 | |
冶金組 | 冶金工程與技術 |
新興交叉學科:智能與數字冶金,碳中和冶金流程工程 | |
優先學科方向:冶金熱能工程,過程工程,冶金分析 | |
建議名額:3個 | |
材料組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新興交叉學科:集成電路關鍵材料,新能源(含儲能)材料 | |
優先學科方向:含能材料,材料測試與評價 | |
建議名額:4個 |
專業組 | 專業學科方向 |
---|---|
能源和電氣科學技術與工程組 | 能源和電氣科學技術與工程 |
優先支持研究方向(含優先學科及新興交叉學科):新能源與新型電力系統,多能源協同互補開發利用,水力發電新技術,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 |
建議名額:2-3個 | |
核科學技術與工程組 | 核科學技術與工程 |
優先支持研究方向(含優先學科及新興交叉學科):核材料,核安全,核能新技術,核醫學和核診斷 | |
建議名額:2-3個 | |
地質資源科學技術與工程組 | 地質資源科學技術與工程 |
優先支持研究方向(含優先學科及新興交叉學科):油氣資源新類型,礦山生態與環境地質,緊缺戰略資源與勘探 | |
建議名額:2-3個 | |
礦業科學技術與工程組 | 礦業科學技術與工程 |
優先支持研究方向(含優先學科及新興交叉學科):化石能源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礦山/油氣田智能開采與災害防控,非常規油氣開發,礦業的節能/減排/減碳及二氧化碳捕集與利用(CCUS) | |
建議名額:2-3個 |
專業組 | 專業學科方向 |
---|---|
建筑組 | 建筑學 |
城鄉規劃與風景園林 | |
建議名額:2-3個 | |
土木一組 | 工程力學 |
土木工程材料 | |
結構工程 | |
橋梁工程 | |
建議名額:2-3個 | |
土木二組 | 道路與鐵路工程 |
巖土工程 | |
地下工程與隧道工程 | |
土木工程抗災與防護工程 | |
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 | |
建議名額:2-3個 | |
水利與測繪組 | 測繪工程 |
水利工程 | |
建議名額:2-3個 | |
新興交叉學科組 | 新興交叉學科:建筑及其交叉,土木及其交叉,測繪及其交叉,水利及其交叉 |
建議名額:1-2個 | |
學部優先支持學科 | 區域規劃,交通規劃,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農田水利工程,攝影測量與航天測繪等 |
專業組 | 專業學科方向 |
---|---|
環境組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氣象科學與工程 | |
海洋科學與工程 | |
新興交叉學科:碳污協同減排與資源化利用,天氣氣候無縫隙預報預測 | |
優先學科方向:多介質多污染協同控制與生態治理,碳污協同減排與防控,天氣預報和動力氣象,氣候預測與氣候變化,大氣探測,物理海洋工程,海洋化學工程 | |
建議名額:5個 | |
輕紡組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紡織科學與工程 | |
輕工科學與工程 | |
新興交叉學科:營養與健康科學,智能紡織科學與技術,生物基材料先進制造 | |
優先學科方向:食品品質控制技術,膳食營養與健康工程,紡織裝備與控制,服裝科學與工程,生物質加工技術與工程,綠色輕工產品智能制造 | |
建議名額:3個 |
專業組 | 專業學科方向 |
---|---|
農業一組 | 作物學 |
農業生物工程 | |
園藝學 | |
植物保護學 | |
新興交叉學科:農業生物工程 | |
建議名額:3-4個 | |
農業二組 | 農業資源與環境學 |
林學 | |
應用生態學 | |
農業工程 | |
林業工程 | |
優先學科方向:應用生態學 | |
建議名額:3-4個 | |
農業三組 | 畜牧學 |
獸醫學 | |
水產學 | |
新興交叉學科:動物疫病與綠色發展 | |
優先學科方向:動物育種,草業科學 | |
建議名額:3-4個 |
專業組 | 專業學科方向 |
---|---|
外科組 | 外科學 |
婦產科學 | |
眼科學與耳鼻咽喉科學 | |
腫瘤學 | |
康復醫學與理療學 | |
麻醉學 | |
口腔頜面外科學 | |
口腔修復與正畸學 | |
優先學科方向:麻醉學 | |
建議名額:2-3個 | |
內科組 | 內科學 |
感染性疾病與傳染病學 | |
兒科學 | |
神經病學 | |
精神病學與精神衛生學 | |
皮膚病與性病學 | |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 |
臨床檢驗診斷學 | |
腫瘤學 | |
口腔內科學 | |
優先學科方向:兒科學,神經病學 | |
建議名額:2-3個 | |
藥學組 | 藥學 |
優先學科方向:藥劑學 | |
建議名額:2-3個 | |
基礎預防組 | 基礎醫學 |
法醫學 | |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 |
特種醫學 | |
醫學信息學與生物醫學工程 | |
優先學科方向:軍事醫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衛生毒理學 | |
建議名額:2-3個 | |
中醫中藥組 | 中醫學 |
中藥學 | |
建議名額:2個 | |
學部新興交叉學科 | 醫工結合 |
????二、名額分配
????202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總名額為不超過90名,其中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10名,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10名,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10名,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10名,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10名,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8名,農業學部10名,醫藥衛生學部12名(含中醫藥2名),特別通道6名,4個名額用于支持在西部邊遠地區(貴州、云南、廣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內蒙古9個省、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作20年以上的候選人。各學部至少1個名額用于新興交叉學科領域。各學部專業組名額分配方案將根據有效候選人及評選情況做適當調整。全院至少5個名額用于承擔國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務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并作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團隊候選人。
????三、資格條件
????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國國籍的正高級工程師、研究員、教授或具有同等職稱的專家,可被提名為候選人。
????“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主要是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候選人在工程科技領域有重大發明創造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有顯著應用成效;或在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務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創造性地解決關鍵科學技術問題,作出重大貢獻;或為重要工程科技領域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以上各項包括在培養工程科技人才方面作出的成就和貢獻。
????“學風正派”是指候選人應具備胸懷祖國、服務人民,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堅守學術道德、嚴謹治學,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等精神。
????“品行端正”主要是指候選人應具備優良的科學道德與學風,良好的行為品德和端正的工作、生活作風。
中國科學院關于推薦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
各位院士:
為深入貫徹落實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精神,中國科學院黨組和學部主席團對改進院士遴選機制作出部署,制定《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試行)》,并于2023年5月31日啟動增選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2023年院士增選名額為79名,請根據《2023年度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指南》確定的領域學科方向進行推薦。推薦工作要堅持以重大貢獻、學術水平、道德操守為準繩,強化滿足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需求并作出貢獻的價值導向,注重領域學科間的平衡發展,著重推薦長期奮戰在科研一線的科研人員。
二、每位院士推薦1名候選人(含新興和交叉學科候選人)。推薦過程實行回避制度,回避范圍為直系親屬和主要旁系親屬及博士、碩士研究生師生關系。擔任黨政機關、參照公務員法管理機關(單位)負責人以及企業主要負責人的院士,任職期間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推薦和選舉。
三、候選人獲得1名院士推薦且該院士所在專業學部與該候選人被推薦的參評專業學部相同,或兩者專業領域相近,方為有效。2023年1月1日前年滿65周歲的候選人需要2名院士推薦,且須有1名院士所在專業學部與該候選人被推薦的參評專業學部相同,或兩者專業領域相近,方為有效。
四、以下人員原則上不作為院士候選人
1. 任職期間的黨政機關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機關(單位)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企業負責人;
2. 因品德失范、學術不端和違反科技倫理等問題受到處理的人員,以及因違紀違法等問題受到處理且尚在影響期內、或發生嚴重違紀違法行為的人員;
3. 2017年、2019年、2021年連續3次被推薦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效候選人和被提名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的人員。
五、院士須通過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推薦系統填寫《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推薦書(院士推薦用)》(以下簡稱《推薦書》)。
六、院士須提供全套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被推薦人附件材料(以下簡稱附件材料),包括:
1. 被推薦人基本情況表,通過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推薦系統填寫;
2. 被推薦人當前有效的中國國籍證明(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被推薦人還須提供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境事務處或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身份證明局的國籍證明并填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被推薦人國籍情況說明》;臺灣省的被推薦人須提供支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申明);
3.“被推薦人基本情況表”中列出的10篇(冊)以內的代表性的論文、著作、研究技術報告、重要學術會議邀請報告的全文(原則上應有一篇或以上在《中國科學》、《科學通報》或其他中國優秀期刊上發表);
4. 主要論著目錄;
5. 重要引用和評價情況相關內容的復印件(注明出處,應為公開出版的學術刊物和著作的引用和評價);
6. 獲獎(5項以內)證書復印件、發明專利(10項以內)證書復印件及其專利實施情況證明材料。
七、院士須于7月31日前完成系統填報,并將以下材料寄送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以寄出日期為準):
1. 親筆簽名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參加增選工作承諾書》紙質件一份;
2. 已在線提交并親筆簽名的《推薦書》紙質件一份;
3. 已在線提交的附件材料1紙質件一份;
4.《關于附件材料的保密審查證明》紙質件一份(被推薦人單位出具);
5. 附件材料1-6、《關于附件材料的保密審查證明》等材料的PDF格式電子文件(U盤存儲,文件小于100M)。
報送的所有材料不得涉及國家秘密,紙質件必須與電子文件一致。
2023年增選相關制度文件詳見中國科學院學部網站。
中國科學院關于組織推薦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為深入貫徹落實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精神,中國科學院黨組和學部主席團對改進院士遴選機制作出部署,制定《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試行)》,并于2023年5月31日啟動增選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2023年院士增選名額為79名,請根據《2023年度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指南》確定的領域學科方向,組織具有推薦資質的全國性學術團體推薦院士候選人,名額不超過120名,年齡不超過65周歲(1958年1月1 日〈含〉以后出生)。
推薦工作要堅持以重大貢獻、學術水平、道德操守為準繩,強化滿足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需求并作出貢獻的價值導向,注重領域學科間的平衡發展,著重推薦長期奮戰在科研一線的科研人員。
二、請制定嚴格規范的推薦程序和辦法,按中國科學院專業學部設置組成推薦委員會,并商中國科學院同意。
各推薦委員會成員不少于11人,必須是從事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具有研究員、教授或同等職稱人員。推薦委員會進行會議評審并無記名投票,在規定的名額內獲得贊同票超過投票人數二分之一的為推薦人選。
三、以下人員原則上不作為院士候選人
1. 任職期間的黨政機關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機關(單位)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企業負責人;
2. 因品德失范、學術不端和違反科技倫理等問題受到處理的人員,以及因違紀違法等問題受到處理且尚在影響期內、或發生嚴重違紀違法行為的人員;
3. 2017年、2019年、2021年連續3次被推薦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效候選人和被提名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的人員。
四、本次院士增選將按規定公示有效候選人的個人基本信息、主要學術成就和貢獻及推薦渠道。如所推薦候選人在學術、學風方面被投訴,請負責進行核查并按要求提供書面調查材料及意見。
五、須通過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推薦系統填寫《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推薦書(學術團體推薦用)》(以下簡稱《推薦書》)。
六、須提供全套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被推薦人附件材料(以下簡稱附件材料),包括:
1. 被推薦人基本情況表,通過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推薦系統填寫;
2. 被推薦人當前有效的中國國籍證明(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被推薦人還須提供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境事務處或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身份證明局的國籍證明并填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被推薦人國籍情況說明》;臺灣省的被推薦人須提供支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申明);
3.“被推薦人基本情況表”中列出的10篇(冊)以內的代表性論文、著作、研究技術報告、重要學術會議邀請報告的全文(原則上應有一篇或以上在《中國科學》、《科學通報》或其他中國優秀期刊上發表);
4. 主要論著目錄;
5. 重要引用和評價情況相關內容的復印件(注明出處,應為公開出版的學術刊物和著作的引用和評價);
6. 獲獎(5項以內)證書復印件、發明專利(10項以內)證書復印件及其專利實施情況證明材料。
七、須于7月31日前完成系統填報,匯總的推薦人選名單正式行文報送中國科學院,并提供以下材料:
1. 已在線提交并簽字蓋章的《推薦書》紙質件一份;
2. 已在線提交的附件材料1紙質件一份;
3.《關于附件材料真實性的確認函》紙質件一份(學術團體出具);
4.《關于附件材料的保密審查證明》紙質件一份(被推薦人單位出具);
5. 附件材料1-6、《關于附件材料真實性的確認函》和《關于附件材料的保密審查證明》等材料的PDF格式電子文件(U盤存儲,文件小于100M)。
報送的所有材料不得涉及國家秘密,紙質件必須與電子文件一致。
2023年增選相關制度文件詳見中國科學院學部網站。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