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院有這樣一位老師:他每天早早到達實驗室,直到深夜才離開,他的日歷里沒有工作日、節假日、寒暑假之分;他酷愛化學,從高中到大學,從碩士到博士,從博士后到現在,化學始終是他生活中最親密的“朋友”;他在有機合成和不對稱催化反應研究領域深耕17年,科研成績斐然;他是80后,卻早已成為青島科技大學最年輕的博導之一;他是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山東省杰青,被諸多光環、成績包圍卻依然冷靜自如。他說:“化學就是不斷嘗試、不斷失敗,在反反復復中獲取突破,找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彼褪谦@評學校第十四屆“十大杰出青年”的呂健教授。
始于興趣,萌發科研夢
呂健對化學的興趣始于初中。那時候,在“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理念的影響下,年僅十幾歲的他喜歡上了化學課、化學實驗,成績優異。剛上高中,聽聞有高年級的學長因為競賽成績優秀被保送至滿意的大學,他便有了嘗試參加競賽的想法。

高中三年,他在保證高中課業的同時,自學完成了大學的化學課程,在化學學科的優勢越來越明顯。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2000年,呂健獲得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第一名,被保送至南開大學有機化學專業。
在南開大學從本科到博士,一待就是9年。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期間,呂健在增進知識和能力的同時,也深受南開大學濃郁科研氛圍的感染,耳濡目染養成了勤奮、努力的習慣?!澳菚r到了夜晚,大樓里經常是燈火通明,凌晨兩三點回到宿舍是很正常的事。”呂老師表示,科研就是這樣,要有長時間的投入,才可能會有成果。所以,在天賦面前,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時光不會辜負每一份努力和堅持。2009年,呂健順利從南開大學博士畢業,從碩士到博士,僅僅用了5年時間。畢業時,他手握13篇科研論文,其中第一作者7篇。緊接著,呂健來到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進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導師為程津培院士和羅三中研究員。在化學所的這10年,呂健繼續從事有機合成和不對稱催化反應方面的研究,曾經努力的“少年”也更加努力在化學所揮灑汗水、貢獻青春、傳遞能量,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他先后主持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培育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Green. Chem.,Org. Lett.,Chem. Commun.,Chem. Eur. J.等頂級期刊發表多篇研究論文。
勇于嘗試,加盟新專業
2018年11月,呂健以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方式正式加入我校化學院,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分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教研室主任、帶頭人。

入職之后,分管教學的副院長高洪濤教授找到呂老師談話。他說:“科研在高校必不可少,但教學更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希望能把你在科研上長期積累的經驗在課堂上傳遞給學生。”沒有過多的猶豫與思考,呂健一口答應了這樣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之后,他為本科生教授有機合成、分子專業實驗、論文寫作等課程,為博士生講授前沿導論課。為了上好這幾門課,他花費了大量時間備課,不斷修改和豐富PPT,將自己所了解到的最新的文獻、數據、反應穿插其中。雖然承擔的課程數量和課時量都不算太多,但已經遠遠超過學校對科研教授規定的課時量。
身為分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帶頭人,呂健認為,分子專業與傳統化學專業不同,課程設置也應該不同,應該包括能源化學、量子力學、新能源器件、綠色化學、納米催化技術等多方面的課程。為此,他邀請了邢軍、周忠敏、詹天榮等年輕教授加入教學團隊,共同為新專業的教學工作努力。課程之外,該專業也要有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等過程,為此呂老師親自帶隊帶領同學們在京博控股實習3個月。2020年,他們按照“突出優勢、強化特色、鼓勵交叉、適應需求”的專業建設思路,依托學?;瘜W“雙一流”學科的學科基礎,聚集新化學、新化工、新藥、新能源材料等領域的基本化學問題,按照“厚基礎、重交叉、強前沿”的原則編寫了分子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
2021年,呂老師又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分子科學與工程專業211班的班主任。談起剛剛入校的大一新生的生活狀況,他說:“同學們雖然都是來自各地的優秀學生,但是進入大學后面臨的第一個困難就是如何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與生活?!睘榇?,他定期召開班會,時刻關注同學們有意或者無意間所反映的各種問題,引導同學們由“小家”融入班級“大家”,并盡快適應大學生活。了解到有的同學生活困難,他也協助同學申請困難補助。此外,呂老師也邀請有志科研的同學盡早進入實驗室,班級中已有7名同學先后進入呂老師實驗室學習?!澳転橥瑢W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我很開心?!眳谓∪缡钦f。功夫不負有心人,該專業的首屆畢業生考研升學率超80%,其中有10名學生進入復旦、南開、南京大學等985名校。
2022年,疫情來襲,恰逢此時學校要對學科專業進行調整,呂老師也愈發忙碌起來。在學院領導的支持下,經過不懈的努力,最終將“分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成功更名為“能源化學”專業,并于2023年開始招生。呂老師先后獲得校優秀班主任、先進工作者稱號。
堅守初心,當好領路人
從碩士到博士,從學生到老師,呂健已經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了將近20年。一路走來,轉變的是身份、角色,不變的是對科研的專注、對有機化學的熱愛和科研路上的努力和堅持。
他最熟悉的地方是位于四方校區的辦公室、實驗室,無論工作日還是周末,只要沒課,他總是一頭扎進實驗室,一待就是一天,直到晚上10點之后才會離開。科研已然成為他日常生活中最普通卻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也希望以這樣嚴謹、認真、努力的科研態度身體力行地引導同學們。
他注重培養同學們對待科研專注、認真的精神。對新加入課題組的同學,他發放《有機人名反應》《物理有機》兩本書作為工具書,并每周固定時間開小組會,結合最新的反應深入討論看法、進展。入組后,從研究方向、閱讀文獻,到實驗過程、數據獲取,再到撰寫數據報告、發表文章的全過程,他全部親力親為幫助同學們盡快熟悉并掌握,期待他們在全過程指導中提高科學素養、培養科學規范。2021級化學專業的王滿博士說:“呂老師是我們的榜樣,他一直在實驗室,我們每天交流進展,隨時討論問題,無論哪個環節都可以給予我們具體的指導?!?/p>
呂健還十分關注同學們的生活和成長。因為擁有20多年的科研經歷,他深知科研道路上難免會遇到壓力大、進展慢等問題,需要及時加以引導才能走出誤區。因此,他時常關注同學們的想法,鼓勵大家多溝通、多分享感悟與想法,倡導大家以看電影、跑步等方式調整心情后再次出發。
呂老師常常和學生說:“我們很幸運,趕上了國家特別重視科研、也大力發展基礎研究的一個很好的階段,趕上了好時代,一定不要辜負?!睂τ谖磥?,呂健心中充滿憧憬和期待,他將繼續在有機化學領域不斷嘗試、深耕細琢,用行動詮釋化學的真意。
——原載《青島科技大學報》976期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