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中國化工學會“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擬提名5名候選人、1個候選團隊

來源:中國化工學會      2023-05-04
導讀: 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中國科協 科技部 國務院國資委 關于評選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的通知》(人社部函〔2023〕27號)要求,中國化工學會開展了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候選人和候選團隊的組織推薦工作,經有關單位提名、形式審查、專家評議等程序,擬向中國科協直接推薦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個人獎候選人5名、候選團隊1個。

  1.個人獎候選人(按得票數排序)

No.

 

出生年月

提名領域

現工作單位

1

李群生

1963/10/3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北京化工大學

2

彭慧勝

1976/7/22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復旦大學

3

馬新賓

1968/4/22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天津大學

4

張來勇

1962/11/13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中國寰球工程有限公司

5

郭 凱

1982/12/30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南京工業大學

 

        2.候選團隊

提名領域

團隊名稱

負責人

依托單位名稱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高性能合成橡膠及其應用研發團隊

龔光碧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


公示材料附件

(創新價值、能力、貢獻摘要)

    一、個人獎候選人

1.李群生。候選人長期從事化工分離提純的科研與產業化,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取得突出成就。以第一獲獎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9項、二等獎6項,中國專利獎金獎1項、優秀獎2項,獲侯德榜化工成就獎、“杰出工程師”獎;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在AIChE J等著名期刊發表論文242篇,專著2部。(1)發明了高純/超高純化學品精餾關鍵核心技術,使導向孔、浮閥和其它孔最優配置,填料折線優化,并實現大規模應用。主持建成3000噸/年純度達99.99999999%高純硅裝置,生產出芯片急需的高純硅及系列高純電子化學品,解決了我國以約1萬元/噸出口99%粗硅、再以約350萬元/噸進口高純硅且被西方“卡脖子”的重大難題。(2)發明了光刻膠、異戊二烯等高粘度復雜物系精餾關鍵核心技術,解決了高粘物系精餾的重大難題。(3)研發了四維化工優化節能技術,完成了百余套化工全流程優化過程,節能30~40%,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積極踐行科學家精神,服務社會,已進行了300多項創新應用,僅近三年獲得直接經濟效益達50余億元,節能18余萬噸標煤,減排化學物料13余萬噸。

2.彭慧勝。候選人在高分子纖維器件方向做出了原創性成果。設計和合成出多尺度螺旋取向組裝的高分子復合纖維,發現了取向高分子相互作用的新機制,解決了高分子領域復合纖維中復合單元有序排列的歷史性難題,實現了優異的力學和電學性能。提出了纖維器件的設計思想,賦予纖維發電、儲能、顯示等全新功能,揭示了纖維電極獨特的三維跳躍導電機制,發現了多尺度取向孔道結構促進電解液高效浸潤規律,奠定了纖維器件發展的理論基礎。發現了纖維器件內阻與長度獨特的雙曲余切函數關系,在此基礎上創制出逐層涂覆和溶液擠出成型的連續制備方法。建立了纖維器件的評價標準,創造了3類產品,銷售金額超過20億元,成果還應用在嫦娥5號、新型戰艦、智能裝備等國防戰略領域。候選人被國際同行評價為高分子纖維器件方向的開創者,目前70多個國家1000多個研究組在這個方向開展工作。

3.馬新賓。大力發展煤基合成大宗化學品技術,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石。候選人深耕一碳化工領域,圍繞合成氣制含氧化合物、二氧化碳捕集與利用新技術,開展從基礎到應用的貫通式研究工作,連續九年入選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領域榜單,研究成果成功用于264萬噸/年工業裝置,潛在經濟效益超130億元/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化工學會會士、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獎等榮譽。開發了合成氣制乙二醇、乙醇成套關鍵技術。突破了草酸酯合成催化劑Pd薄層分布技術,節約Pd用量80%;開發了納米管Cu加氫催化劑,表現出更優的低溫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打破了日本高化學等技術壟斷,成功用于6套共計180萬噸/年工業裝置。發明了工業尾氣高值化資源化利用成套技術。突破了黃磷/鋼廠/電石尾氣等凈化與CO高效定向分離技術,首創了以其為原料制草酸、碳酸二甲酯、甲酸鈣等高附加值產品新路線,成功用于逾84萬噸/年工業裝置,推進了企業減排增效。形成了CO2捕集與利用新工藝,開發了CO2與環氧乙烷耦合加氫制甲醇聯產乙二醇變革性技術,完成了國際首套千噸級中試,CO2利用率>96%,有望實現CO2減排380萬噸/年,服務我國碳中和目標。

4.張來勇。候選人是正高級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化工學會會士,獲杰出工程師獎及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成就獎。35年來一直專注于推動乙烯和煤化工行業技術開發與成果推廣,在涉及國家化工基礎原料、能源和糧食安全等重大戰略需求的乙烯、煤制油、大化肥領域,主持推動了一批重大專項技術的研發、設計和工程建設工作。主持完成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百萬噸級乙烯成套工藝技術、關鍵裝備研發及示范應用”等攻關任務,率先研發出國內大型乙烯成套技術,設計建成自主技術的首套大型乙烯裝置,使我國成為繼美、德、法后世界上第四個擁有乙烯成套技術的國家,技術成果推廣應用于20套乙烯裝置,產能超800萬噸,創造利潤超100億元;率先在國內開發出百萬噸級綠色乙烷制乙烯成套技術,并應用于長慶、塔里木乙烷制乙烯國家示范工程,創造利潤27.6億元;攻克了工程放大和復雜系統集成等難題,形成煤間接液化成套技術,并主持設計了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400萬噸/年煤制油工程,有效提升了國家能源安全自主保障能力;主持開發了國內首套天然氣原料的大型氮肥工業化成套技術,創新成果在寧夏石化等國內外20家企業應用,帶動我國化肥及相關產業發展和技術裝備出口。

5.郭凱。針對我國化工產業面臨的安全和環保瓶頸,候選人圍繞綠色化工,開展微流場技術(MFS)和裝備研究,提升化工本質安全,實現節能減排;開發新型高性能生物基材料,高效固碳,助力雙碳戰略。進行:(1)創新MFS技術工程化新方法和新裝備,突破國際同行數增并聯工程化方法,在國際上率先將MFS技術及裝備應用規模從百噸/年提升至萬噸/年。(2)創新MFS技術系統集成新模式,克服MFS技術用于單一過程的限制,將MFS技術應用領域從有機合成拓至生物轉化、聚合等體系。(3)結合MFS技術,以植物油、檸檬酸等生物質為原料,創制生物基聚氨酯、聚酯、聚酰胺、增塑劑等高效固碳、性能優良的生物基新材料。發表Prog. Polym. Sci.等高水平SCI論文205篇;獲授權美英專利17件、中國發明專利198件,其中60余件獲得工業應用;完成生物基增塑劑14萬噸/年、生物基聚氨酯5萬噸/年、生物基聚酯5萬噸/年等生物基材料,以及多個精細化學品千噸-萬噸/年轉化;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Feng Xinde Polymer Prize(Elsevier)等;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

 

    二、候選團隊

高性能合成橡膠及其應用研發團隊。團隊一直致力于圍繞國民經濟重要基礎產業之一合成橡膠開展溶液聚合、乳液聚合及加工應用的機理研究、成套技術和新產品開發、合成橡膠知識產權體系建設。研發出我國第一塊丁苯橡膠和丁腈橡膠,目前已開發近50個牌號的丁苯橡膠和丁腈橡膠系列產品;形成了“12萬噸/年溶聚丁苯橡膠”、“5萬噸/年丁腈橡膠”等8項成套技術;授權發明專利315件,發布國際標準(ISO 7781等)6項。近3年來,牽頭承擔了“十三五”期間合成橡膠領域唯一的產業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及國資委“1025專項”(一期)并圓滿收官;正在承擔國資委“溶聚丁苯橡膠”和“丁腈橡膠”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國資委“1025專項”(二期)攻關、中國石油及甘肅省重大科技專項等56項重要科研項目,經費合計達2.95億元;開發的特種丁腈橡膠、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膠等“卡脖子”技術及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在武器裝備、航空航天、船舶、油田密封及高性能綠色輪胎領域得到應用,保障了國家空間站建設等國家重大工程物資供應。團隊獲2021年中國石油集團“科技創新團隊”稱號。未來將繼續圍繞高端合成橡膠基礎材料核心技術進行攻關,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