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II) 配合物在腫瘤臨床治療中被廣泛應用,但同時也存在毒副作用大、腫瘤蓄積差、易耐藥等缺點。Pt(IV) 前藥需在腫瘤微環境中被還原成具有治療活性的Pt(II),才能發揮療效。目前Pt(IV)的還原激活方法可分為兩種:1)化學還原法:化學還原時空可控性差,還原速率和效率難以人為調控;2)光還原法:迄今為止,用于光還原的激發光的最大波長僅為808 nm,穿透深度不足1 cm,只能應用于淺表層腫瘤和小尺寸腫瘤。為了實現對深層腫瘤以及大腫瘤的精準治療,在高效遞送Pt(IV)進入腫瘤部位的基礎上,人們還亟需發展具有時空可控與深層穿透能力的Pt(IV)激活新方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等項目的支持下,化學所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實驗室肖海華課題組近年來緊緊圍繞生物醫用材料和生物安全材料的研究主題,開展了“靶向腫瘤進化的創新納米藥物”和“納米藥物的多組學研究”的創新探索,在鉑類藥物載體設計(Nat. Biomed. Eng. 2021, 5, 1048)、精準遞送(Adv. Mater. 2023, 35, 2210267)、示蹤成像(Adv. Mater. 2022, 34, 2203820)、可控還原(Angew. Chem. Int. Ed. 2022, 61, e202201486)、協同增敏(Adv. Mater. 2023, 2212267; Angew. Chem. Int. Ed. 2022, 61, e202203546)、抑制耐藥(Angew. Chem. Int. Ed. 2023, e202300662; Adv. Mater. 2022, 34, 2105976; Adv. Mater. 2021, 33, 2100599)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
最近,肖海華課題組和合作者開發了一種聲敏劑血紅蛋白(HGB)負載脂肪鏈Pt(IV) 前藥Pt1形成的納米顆粒NPs。該納米顆粒在靜脈注射后可靶向富集到腫瘤部位,且可在超聲作用下導致Pt(IV)還原釋放出較高活性的Pt(II),從而殺傷腫瘤細胞,最大程度地根除腫瘤。該團隊進一步通過密度泛函理論計算探究了聲敏劑在超聲下還原Pt(IV) 的可能機制:聲敏劑在超聲作用下激發到單重態并經過系間竄越轉變為三重態,隨后在生物還原劑的作用下 轉變成自由基陰離子,并進一步將電子轉移給所負載的Pt(IV),導致Pt(IV)被還原為Pt(II)。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 2023, e202301074,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生梁剛豪,通訊作者為德國波鴻魯爾大學Johannes Karges教授和化學所肖海華研究員。
NPs靶向腫瘤部位后在深層穿透超聲作用下觸發Pt(IV)還原治療腫瘤的原理圖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