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北京大學與浙江星浩澎博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浩澎博公司”)“新藥專利轉讓簽約儀式”在北京大學中關新園集賢報告廳舉行。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副部長邱建國,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院長陳興,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高寧,項目負責人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雷曉光教授和生命科學學院吳虹教授及團隊成員,星浩澎博公司董事長、復星醫藥全球研發中心聯席CSO劉寧姝博士、星浩澎博公司總經理李振虎博士等共同出席了簽約儀式。
邱建國副部長在致辭中指出,北京大學近年來高度重視和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不斷建章立制優化服務,努力提升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學校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積極開展高質量校企合作,通過有組織的科研與轉化,助力學校“雙一流”建設和新工科建設,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陳興教授表示,對于做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來說,能夠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向產業化方向推進,是件非常振奮人心的事情,希望與企業繼續推進更廣泛的合作。
吳虹教授對項目的合作過程進行了簡單回顧,指出此次合作的促成離不開學科間的交叉融合,特別是北京大學與啟東市政府創新基金的支持,以及兩個課題組與企業保持長期良好溝通,希望這些研究成果能為中國的健康事業做出貢獻。
雷曉光教授指出,只有基礎研究方面的積淀和突破以及優良的校企合作,才能不斷催生出新的科研成果,希望從實驗室誕生出真正原創的藥物,為廣大病患帶來福音。
劉寧姝博士表示,星浩澎博公司是一家聚焦于設計創新功能分子治療代謝和免疫相關的組織器官疾病的公司,匯集了具有創新思維和專業的團隊及平臺,是復星醫藥集團在全球創新藥領域的最新布局。在自主創新能力和管線建設的同時,公司與具有國際高水準基礎和應用研究的院校的合作是其重要模式之一,這次與北大的合作將進一步推進公司的first-in-class的創新研發管線。
器官纖維化病變主要是由于細胞外基質過度積累造成的組織結構畸變和正常功能受損,全球三分之一的疾病死亡和器官纖維化及其關聯性疾病相關。但目前針對纖維化疾病的臨床治療手段很少,且療效有限,因此迫切需要發現新的器官纖維化有效治療靶點并設計和開發新的纖維化治療藥物。北京大學雷曉光教授和吳虹教授課題組經過多年深入科研合作,發現了一類關鍵的調控蛋白可以促進成纖維細胞的活化,是纖維化疾病發生發展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進一步通過理性設計、化學合成、藥學評價等一系列探索性研究,開發出一種針對該藥物靶標具有高成藥性的小分子抑制劑,并且在多種纖維化疾病,特別是肺纖維化疾病動物模型評價中表現出良好的治療效果,有望成為用于治療相關纖維化疾病的“first-in-class”源頭創新藥物。
根據協議,北京大學將纖維化疾病治療相關的小分子抑制劑專利(申請)轉讓給星浩澎博公司,包括入門費、里程碑支付和銷售額提成。目前雙方已開始積極推進相關候選藥物的多項臨床前研究、以及后續藥物臨床研究的準備工作。
雷曉光教授
2001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后赴美國波士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之后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08 年底全職回國并成立實驗室開展獨立科研工作。目前是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資深研究員以及深圳灣實驗室腫瘤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組部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獲得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資助。他的實驗室長期致力于解決人類健康醫藥研究領域的重大問題,圍繞化學生物學、轉化醫學、創新藥物以及合成生物學開展前沿交叉研究工作;上游領域,針對人類重大疾病開展機理性化學遺傳學研究,闡明病理機制和發現新的藥物靶標,并進一步利用藥物化學手段開發創新候選藥物;下游領域,利用酶催化等合成生物學手段解決小分子藥物的高效、綠色、可持續生產問題。迄今,他在 Cell、Nature、Science、 Nat. Chem.、 Nat. Chem. Biol.、 Nat. Catal.、Cell Host & Microbe、Cell Stem Cell等期刊上發表論文 140 余篇,獲得創新發明專利授權 20 余項,開發出 4 個“first-in-class”候選藥物,其中 1 個候選藥物已經在中美進入 Ⅰ 期人體臨床實驗,另外 3 個即將開始 IND 申報。此外,他還曾獲得科學探索獎、屠呦呦獎、四面體青年科學獎等 20 余項國內外重要學術獎項。
吳虹教授
1983年本科畢業于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1984年入選CUSBEA項目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91年獲得博士學位后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Whitehead研究所Rudolf Jaenisch教授及Harvey Lodish教授課題組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起受聘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分子與醫學藥理學系助理教授直至終身講席教授;期間任分子醫學所主任、David Geffen醫學院終身講席教授。國家級人才項目獲得者、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和生命聯合中心資深研究員、深圳灣實驗室腫瘤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院士;曾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吳虹教授長期致力于腫瘤分子遺傳學的研究,重點探討抑癌基因在腫瘤發生、發展及耐藥中的分子機制。她所領導的團隊在抑癌基因信號傳遞、腫瘤干細胞及基因工程動物模型等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杰出工作,其研究成果對于發現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以及腫瘤治療的新途徑有重大的理論及實際意義。發表SCI收錄科學論文170余篇。基于她在腫瘤分子遺傳學領域的重大貢獻及卓越成就,曾獲得皮尤學者(Pew Scholar)、霍華德休斯助理研究員(HHMI Assistant Investigator)等多項獎勵和榮譽。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