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西北,奉獻我蘭
賈忠建先生祖籍江蘇揚州,出生于上海書香門弟,1950年考入南京大學化學系,大學期間因成績優異,被推薦到北京大學化學系攻讀研究生,師從著名有機化學家邢其毅教授。1958年,賈忠建先生研究生畢業并任教于北京大學化學系。1959年,賈忠建先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毅然舍棄了京城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從北京大學調任至蘭州大學,踏上了西北這片廣袤的黃土地,由此開始了自己扎根蘭州的一甲子歲月。談到這里,賈先生激動地說:“在蘭州待了六十年,是我這一生的三分之二的時間,我現在已經九十歲過了。今天,在這里能看到我的老同事、我的學生、以及年輕的優秀教師,我特別興奮。我覺得這一輩子過得非常幸福,在我九十以后還有這么多的親人來看我,我覺得真自豪。”
1958年初送鄭榮梁赴蘭州大學工作前攝于北大
艱苦起程,勇毅前行
1959年賈忠建先生開啟在蘭州大學的全新生涯時,新中國成立才十年,蘭州城市及蘭州大學的物質條件遠沒有現在優越,蘭州大學的研究生教育也才起步不久。賈先生回憶說:“當年從北京坐火車到了蘭州,下了火車發現站臺上什么都沒有,沒有房子也沒有牌子,就是一根柱子杵在那里,上面寫著‘蘭州站’幾個字,心里感到非常的凄涼。到了蘭州大學后,學校安排住的是學生的宿舍,里面僅有一張雙人床、一個書桌、一把椅子、一個小桌子和一個小凳子。住的樓層沒有衛生間,上廁所還要爬三層樓。第一天晚上就沒有睡成覺,房頂上一個一個臭蟲直往床上掉,第二天早上數了數,一個晚上共抓了168只。因為住的是學生宿舍,一到晚上十點鐘就熄燈了,這樣就難以備課,無法繼續工作。后來,學校給我們調整了一個比較好的樓,也是一間房放一張雙人床、一張大桌子、一張小桌子和兩把椅子,好在住的樓層帶一個女廁所,再不用爬三樓上廁所了,也可以晚上備課工作了?!北M管當時物質條件艱苦,但賈忠建先生卻甘之如飴:“我有一個特點,不管生活怎么困難,但是只要有工作,我就很高興,有事做我就很開心?!?/span>
嚴傳身教,桃李芬芳
初來蘭州大學時,實驗室的儀器都堆在墻角,實驗無法開展。但賈先生沒埋怨,憑著對科研教學工作的熱情,首先從實驗室衛生這一小事做起,用冰冷的自來水清洗堆積的舊玻璃器皿,清點維修儀器。她說:“我一進有機實驗室就把堆放的儀器拿出來洗,天天洗,直到把實驗室弄得干干凈凈的。當時沒有暖氣,水非常冷,大概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才把實驗室整理得亮光光的,才覺得總算看到了成績”。
在當時的教學科研條件下,一切都要靠自己動手,不會的就靠自己去學。為了編寫新的實驗講義,她親自動手做實驗,力求實驗數據和結果準確無誤。她說:“當時每個實驗都要自己做,有什么問題就提出來討論解決,每個實驗要做出一定的產率。到后來實驗要求更加嚴格,學生做完實驗要提出問題,你這實驗結果是怎么樣的、為什么會是這樣?就是這樣嚴格要求,實驗教學質量馬上就變了樣?!闭琴Z先生這樣的一位位蘭大化學前輩,靠著倔勁和韌勁,嚴把教學關育人關,才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也為蘭大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厚重的底氣。
當時,有一個好規矩,“老師上講臺之前,要預先給其他教師講一次讓大家聽一聽,指出不足、提出建議,過關后才能正式上講堂。上課時如果有學生提出講的東西沒聽懂、不能接受,那就是老師沒把道理講清楚,就要及時調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化學基礎課的教學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概過了五到七年,全國基礎課評級時,蘭州大學的化學排在全國前列,說明那些年的努力是很有效果的。正是因為我們培養的學生質量比較高,學生的出國考試成績在全國來看也都是排在前面的?!闭劦竭@里,賈忠建先生提到了取得這些成績的關鍵——決心:“提高教學質量關鍵要下決心。在實驗教學中要從實驗里發現有什么問題、有什么不足,再下決心改進。要讓你的語言和觀點沒有錯誤?!?/span>
在科研上,賈先生總是告誡她的一屆屆學生:“沒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沒有嫻熟的實驗技能,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將寸步難行?!彼沁@么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她指導學生對論文中每個數據都要仔細核對,每篇論文都要修改至少三四個回合……賈先生含辛茹苦幾十載培養的大批學生,已經成為了國家化學學科的棟梁之才。提及當年的學生,賈先生至今依然如數家珍、驕傲之情溢于言表。
2008年與學生畢業合影
立足西部,突出特色
西北地區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是我國中草藥的主要產區之一。20世紀70年代之前,西北地區植物的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相關研究鳳毛麟角。作為一名蘭大人,賈先生有一種使命感,就是挖掘西北地區特有的、豐產的、以及具有重要應用背景的植物資源的活性成分和應用價值。賈先生的理念是“僅僅把化合物分離出來是不夠的,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它們的生物活性和應用價值”。她克服重重困難,對產自新疆的大苞雪蓮化學成分的生物活性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的多糖具有抗疲勞、抗衰老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兩種黃酮能明顯抑制腹水型肝癌和肉瘤癌細胞的DNA合成;從甘肅的馬先蒿中分離出具有較強的抗癌和清除自由基作用的苯丙素苷,其作用機理并不是簡單的殺死癌細胞,而是能夠修復損傷的DNA,使癌細胞“改邪歸正”逆轉為正常細胞,苯丙素苷成為首例具有非酶性修復DNA的天然產物。
賈先生談到自己的科研工作時,說道:“大西北自然條件艱苦、物質匱乏,因此更需要人們去奉獻;大西北有得天獨厚的植物資源優勢,值得人們去研究開發。作為一名有機化學工作者,在大西北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并且在科研過程中體會到了快樂,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她特意強調:“現在科研條件好了,許多工作要靠儀器解決,訂購科研儀器的時候,一定要考慮買最新的,買水平最高的,只有高水平的儀器才能做出頂尖的科研工作。”
1992年在實驗室與高建軍同學討論實驗
傳承是蘭大化學生生不息的密碼。希望這一場動人又溫暖的精神交談,能讓每一位蘭大化學人感悟、理解、傳承老一輩化學人的優秀品質,堅韌不拔、無畏艱難,做出無悔于青春、無愧于時代的成績!
人物簡介:
賈忠建,女,1930年出生于上海市。1950年進入南京大學化學系。1953到北京大學化學系攻讀研究生,師從著名有機化學家邢其毅教授。1958年7月研究生畢業后在北京大學化學系留校任教。1959年5月調入蘭州大學工作,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先后擔任有機化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兼天然有機研究室主任等職。中國藥學會甘肅分會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四、二十五屆理事會理事。
賈忠建先生先后承擔“六五”、“七五”、“八五”國家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重大、重點、面上項目和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數十項研究課題,對中國西北地區特有、豐產、具有重要應用背景的80余種植物的微量和痕量脂溶性、水溶性化學成分進行了深入、系統的開創性研究。從中分離、鑒定出300余種新化合物,發現12種新型的萜類骨架,發掘出40多種具有較強生物活性的物質。為豐富天然 產物化學、藥物學、植物分類學以及植物資源的綜合利用做出了重要貢獻。先后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400余篇,主要成果居國際同類工作的先進水平。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甘肅省科技進步獎1項。同時,賈忠建先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有機化學人才,他們中多數都已成為我國天然產物領域的知名教授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