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王貽芳院士:保持純粹的好奇心,為科技創新作出更大的貢獻

來源:光明網      2022-07-08
導讀:6月6日,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舉行,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中國科協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有關負責人,介紹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科技強國”有關情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步。為探尋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光明網推出解碼“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系列訪談,就基礎研究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如何解決基礎研究的痛點問題等,專訪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

中國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

光明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迅速,從您自身來看,您感受到的我們最大的成績或者變化是什么?

王貽芳:我覺得有幾個方面比較突出。第一,科技創新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和格局性的重大變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包括社會各界對科技創新重要性的認識也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二,我們對科技創新的投入,這十年來也在不斷地增加,科技創新的各方面條件也在不斷改善。第三,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顯著增強。舉個特別明顯的例子,2012年我們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宣布,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并測量到其振蕩幾率。我們當時想邀請國外媒體來參加我們的新聞發布會,但他們沒有積極性,一個都沒來。但最近這幾年情形完全不同,很多外媒記者持續關注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創新與發展,愿意跟蹤我們的進展,期待看到我們的成果。這體現出中國創新領域的成績讓世界刮目相看,中國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

  提高科技原創能力需要久久為功

光明網:正如您所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迅速,成績顯著。同時我們也認識到,作為一個現代科學發展的后發追趕型國家,我國的創新能力也難免與發達國家在一些方面還存在差距。在您看來,這種差距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貽芳:我國與最發達國家的創新能力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其主要表現是我國在“從0到1”的顛覆性概念、思想、方法、技術方面的創新成果仍然較少,這些都需要長期努力,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解決的。目前,我們的研究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或者接近了國外的平均水平,但是在最頂尖、最原創的思想方面,還有比較大的差距。比如我們論文產量高居世界前列,但真正有原創性的研究文章還是相對少。對原創文章貢獻度的評價不是靠數量來體現的,而是質量、影響力。以大眾都能理解的表達方式來講,我們離諾貝爾獎還有距離,諾貝爾獎雖然不代表科研整體實力,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們原創能力的短板。而且如果要說這個差距有多大,這是很難定量,很難表達的。事實上,由于我們發展起步比較晚,肯定是沒有西方那樣發達。中國的科技創新想走到世界的最前沿,肯定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我們的科學家想成為領域內公認的權威專家,也需要時間。相應的,導師的水平也會直接影響科研隊伍的水平,我們這一代或許還有不小差距,但經過我們的努力,到下一代就可以把差距縮短,甚至趕上。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

光明網: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基礎研究離實際應用較遠,我們當下最緊要的是做好應用研究,服務于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您認為怎么該客觀看待基礎研究在整個創新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王貽芳:我認為基礎研究是源頭,掌握了源頭,才不會被別人“卡脖子”,才有機會自如地發展自己的科學和技術。不通過基礎研究把科學原理搞清楚,技術的開發就是無源之水。而技術的發展是不斷向前的,如果永遠跟著潮流,永遠慢半拍,永遠跟在別人后面,是不可能實現超越的。只有提高原創能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才能解決“卡脖子”問題,占據發展的“橋頭堡”和“制高點”。

從國家來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當然是缺一不可,相輔相成,但是我們現在實際上不夠平衡。如果要引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平衡,國家的投資支持起到重要的作用。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國家經費投入多,自然這個領域就會飛速發展,投入少,自然就會增長比較慢。所以推動基礎研究“由大向強”,國家需要發揮導向作用,多渠道加強基礎研究投入,更多支持基礎研究,才能更好地解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不平衡發展的問題。

  加強基礎研究重在放權賦能

光明網:即便基礎研究十分重要,但在現實中,由于基礎研究周期長、不確定因素多、出成果較慢、成果轉化難等原因,我國基礎研究領域仍然相對薄弱。您認為切實提高基礎研究地位,痛點在哪?該如何解決?

王貽芳:基礎研究是不能功利化的,它需要靠長期的積累,長期穩定的投入,不能有波浪式的變化。因為一項研究可能需要20年的時間,需要個人和團隊的訓練和付出,中間如果有短暫的打斷,比如造成人員流失,就會犧牲前期的付出,所以必須有長期穩定的支持。但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可能經常有些人的認知是有偏差的,他們希望基礎研究能夠快速產出相應的應用成果。這個顯然是不現實也不合適的一個要求。基礎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10年、20年乃至更長時間等待的耐心。一方面要有足夠寬容的環境,另一方面要全方位提高對它的重要性的認識,堅定不移加強基礎研究。

目前,我們國家對基礎科學研究經費的投入,對比美國等西方國家還有不小差距。中國的基礎研究投入只占研發投入的6%,而發達國家通常是15%到25%。這樣的一個差距如果一直存在,我們的基礎研究很難在短時間內有一個特別大的改善。我們必須保證“給足錢、放手干”,才能促成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問世。

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目前的科研管理體制更多是一種完全基于競爭的管理體制。課題組一般直接到科技部、基金委等政府相關部門去申請經費,相當于部委直接管到課題組,研究所或者大學缺乏發言權。應該充分尊重科學家的學術興趣,鼓勵科學家自主選題,讓真正的專家能夠有權決定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哪些著急做,應該怎么做。如果給了科研單位穩定支持以及決定權,科研單位都做到“守土有責”,科研人員就能更加心無旁騖地做一些有價值、需要長期支持的研究,以及難的、大的題目。

  中國與國外在高能物理研究上的差距正在縮小

光明網:能為我們介紹下目前在高能物理領域,有哪些已經完成或即將實施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嗎?您對我國高能物理的發展有何展望?

王貽芳:我們已經完成了一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剛剛完成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一些項目正在開展建設,比如說江門中微子實驗;還有正在規劃的未來實驗,如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等等。在這些重大科技項目的不斷涌現下,中國與國外在高能物理研究上的差距正在縮小。

未來,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想真正走在國際前面,還是需要更多支持,尤其是資金投入。因為高能物理的研究必須依賴裝置,它的實驗成果必須依賴裝置。我們希望在各個領域能有一批國際領先的裝置,從而奠定我們在基礎研究領域領先的基本地位。

  青年科學家不要關起門來“自我陶醉”

光明網:作為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結合您自身科研經歷,您對當下青年科學家有何寄語?

王貽芳:我希望這一代青年科學家眼光要放得長遠一些,站位要高一些,要把自己放在國際的大舞臺上去比較、去競爭,向國際最優秀的青年科學家看齊,不要關起門來“自我陶醉”“自我比劃”。無論是和我們三十年前的科研待遇相比,還是與國外相比,我們的青年科學家,特別是國內頂尖青年科學家的壓力其實并沒有那么大,相反他們的競爭意識和開闊視野需要提高。希望更多的年輕科學家有純粹的好奇心,在重大科學問題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https://share.gmw.cn/theory/2022-06/30/content_35851076.htm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