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胥波課題組ACS Catal.:發散性合成磺酰基喹啉、甲酰基吲哚和喹諾酮

來源:化學加原創      2022-06-17
導讀:AuI與Ar-I的氧化加成可原位生成反應性的AuIII催化劑(Ar-AuIII-I)。與AuI 催化劑和其他過渡金屬催化劑相比,Ar-AuIII-I可能具有不同的反應性。近日,東華大學胥波課題組報道了一種AuI-催化、AuI-ArI共催化和銀催化乙炔基苯并噁嗪酮(benzoxazinanones)的發散性策略,從而分別合成了一系列磺酰基喹啉、甲酰基吲哚和喹諾酮衍生物。同時,該反應具有出色的化學選擇性和區域選擇性。文章鏈接DOI:10.1021/acscatal.2c02018

image.png


(圖片來源:ACS Catal.

陽離子金催化劑是活化不飽和C-C鍵最為有效的催化劑之一,如常見的AuI和AuIII配合物(Scheme 1a)。AuI催化劑是線性的雙配位配合物,通常更具親碳性。另一方面,AuIII配合物具有四配位平面幾何構型,通常更具親氧和親電性。因此,AuI和AuIII催化劑通常表現出獨特的反應性和選擇性。如,在Toste課題組報道的α,β-不飽和醛與乙烯酮硅基縮醛的Mukaiyama-Michael反應中,通過使用AuI和AuIII催化劑,從而使反應具有發散性。

雖然AuIII配合物(如AuCl3、NaAuCl4等)經常用于金催化的開創性研究中,但AuIII配合物通常具有高氧化性,并且易于分解或導致反應的復雜性。因此,與AuI催化劑相比,對于AuIII催化劑的開發與研究極具挑戰。其中,AuI催化劑的氧化加成是合成AuIII催化劑的一種有效方法,但強氧化劑的使用導致官能團耐受性差。最近,Bourissou課題組報道了一種通過使用半穩定配體用于引發ArI與AuI催化劑的氧化加成反應(Scheme 1b)。在此,東華大學胥波課題組報道了一種AuI-催化、AuI-ArI共催化和銀催化乙炔基苯并噁嗪酮的發散性策略,從而分別合成了一系列磺酰基喹啉、甲酰基吲哚和喹諾酮衍生物(Scheme 1c)。

image.png

(圖片來源:ACS Catal.

首先,作者以乙炔基苯并噁嗪酮1a作為模型底物,進行了相關反應條件的篩選(Table 1)。當以MeDalPhosAuCl作為催化劑,AgClO4作為銀鹽,K3PO4作為堿,在DCE溶劑中反應,能以88%的收率獲得磺酰喹啉產物2a。其次,當以MeDalPhosAuCl作為催化劑,ArI作為共催化劑,AgClO4作為銀鹽,K2CO3作為堿,在DCE溶劑中反應,可以85%的收率得到吲哚產物3a。此外,當以AgF作為催化劑,水作為添加劑,在DCE溶劑中反應,可以87%的收率得到喹諾酮產物4a

image.png

(圖片來源:ACS Catal.

在獲得上述最佳反應條件后,作者首先對合成磺酰基喹啉的底物范圍進行了擴展(Scheme 2)。首先,當底物1中的R1為-Me、-OMe、-F、-Cl、-Br、-CF3時,均可順利反應,獲得相應的磺酰基喹啉產物2b-2n,收率為74-86%。其次,當底物1中的R2為苯基、鹵素取代的苯基時,也與體系兼容,獲得相應的磺酰基喹啉產物2o-2y,收率為60-87%。此外,克級規模實驗,可以73%的收率獲得磺酰基喹啉產物2a

image.png

(圖片來源:ACS Catal.

緊接著,作者對合成甲酰基吲哚的底物范圍進行了擴展(Scheme 3)。首先,當底物1中的R1為-Me、-OMe、-F、-Cl時,均可順利反應,獲得相應的甲酰基吲哚產物3b-3l,收率為65-83%。其次,當底物1中的R2為苯基、取代的苯基、萘基時,也與體系兼容,獲得相應的甲酰基吲哚產物3o-3v,收率為60-75%。此外,克級規模實驗,也可以68%的收率得到甲酰基吲哚產物3a

image.png

(圖片來源:ACS Catal.

隨后,作者對合成喹諾酮的底物范圍進行了擴展(Scheme 4)。首先,當底物1中的R1為-Me、-OMe、-F、-Cl、-Br、-CF3時,均可順利反應,獲得相應的喹諾酮產物4b-4n,收率為73-83%。其次,當底物1中的R2為苯基、不同電性取代的苯基、萘基時,也與體系兼容,獲得相應的喹諾酮產物4o-4y,收率為63-84%。此外,克級規模實驗,也可以71%的收率得到喹諾酮產物4a

image.png

(圖片來源:ACS Catal.

為了進一步了解反應的機理,作者進行了相關的控制實驗(Scheme 5)。首先,通過18O-標記實驗表明,水不是吲哚-2-甲醛3a中的氧來源(Scheme 5a),水是喹諾酮4a中的氧來源(Scheme 5b)。同時,1x在三種標準條件下,均未能生成相應的目標產物,從而說明末端炔烴的重要性(Scheme 5c)。其次,通過文獻預合成的Ar-AuIII-I,同樣具有相似的催化效率(Scheme 5d)。此外,與經典的AuI-催化體系相比,AuI-ArI共催化體系具有獨特的選擇性,如炔酮與磺胺類加成反應(Schemes 5e-5f)、2-(炔醇)芳基醛或酮環化反應(Schemes 5g-5h)、苯并噁唑與炔酰胺的環化反應(Schemes 5i-5j)。

image.png

(圖片來源:ACS Catal.

最后,作者提出了三種合理的催化循環過程(Scheme 6)。在AuI-催化體系中(Scheme 6a),首先,1a經6-endo-dig環化生成中間體AA中的磺酰基遷移后形成碳陽離子中間體BB中的磺酰基遷移可生成中間體C。或者,A可直接轉化為中間體C(金(I)卡賓)。其次,C經陽離子金的1,2-H遷移和斷裂,生成中間體DD經堿介導的去羰基化后,生成中間體G。最后,H經堿介導的脫水過程,可生成喹啉產物2a。在AuI-ArI共催化體系中(Scheme 6b),AuI與Ar-I經氧化加成原位生成Ar-AuIII-I。1a經5-exo-dig環化生成中間體II經堿介導去羰基化后,生成中間體KK可能經Au(I)-介導的1,3-烯丙醇異構化,生成中間體LL經進一步的氧化后,可獲得吲哚產物3a。在Ag-催化體系中(Scheme 6c),1a經銀介導6-endo-dig環化生成中間體N。其次,N經堿介導的去羰基化后,生成醇中間體P。最后,P經氧化可生成喹諾酮產物4a。初步理論研究表明,發散性的起源(5-exo-dig vs 6-endo-dig)并非第一個環化步驟。

image.png

(圖片來源:ACS Catal.

總結:東華大學胥波課題組報道了一種AuI-催化、AuI-ArI共催化和銀催化乙炔基苯并噁嗪酮的發散性策略,從而分別合成了一系列磺酰基喹啉、甲酰基吲哚和喹諾酮衍生物。同時,該反應具有底物范圍廣泛、官能團兼容性高、化學與區域選擇性出色等特點。

參考資料:https://mp.weixin.qq.com/s/eD2-WIWs3EFQoN3PPcMdhg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