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電化學合成以“電子”為試劑,實現有機物的氧化和還原,避免了化學計量、有毒有害氧化劑或還原劑的使用,具有綠色、環保特點,為有機合成方法學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思路。吲哚作為優勢骨架廣泛存在于一大類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天然產物與藥物分子中,需要在基礎層面上對吲哚的多樣化電化學反應模式進行認知,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近日,福建師范下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黃秋鋒教授團隊發表了兩篇有關吲哚化合物有機電化學轉化研究的論文。
其中,研究成果一采用NH-吲哚導向策略,在陽極開展了過渡金屬-電催化7-苯基吲哚與炔烴氧化環化的研究工作,發展了第一例[5+2] C-H/N-H環化反應,生成吲哚并七元環化合物(4,5-二苯基苯并[4,5]氮雜卓[3,2,1-hi]吲哚)。反應可以在連續流電化學合成裝置進行克級放大。同時采用計量反應分離得到了兩個關鍵的三價銠中間體,首次采用XPS對銠中間體在催化循環中的價態變化開展了研究,并通過循環伏安測試以及結合DFT計算對催化反應機理中的Rh(III-IV-II)路線進行了明確闡釋。該工作成果以“Scalable Rhodaelectro-Catalyzed Expedient Access to Seven-membered Azepino[3,2,1-hi]indoles via [5+2] C-H/N-H Annulation”為題發表于中國化學會旗艦期刊《CCS Chemistry》。該論文福建師范大學為第一單位,化學與材料學院博士研究生苑雨萌和碩士研究生祝金蘭為共同第一作者,汕頭大學倪紹飛教授、福建師范大學黃秋鋒教授和德國哥廷根大學Lutz Ackermann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31635/ccschem.022.202101654
其中,研究成果二在無隔膜電解池中采用恒電流模式使用空氣作為唯一氧化劑,建立了吲哚氧化制備靛紅的綠色方法,并使用DFT計算對反應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本方法具有以下優點:無需常規有毒氧化劑;無需電子轉移媒介物;空氣作為氧化劑以及氧原子來源;可通過流動電解池進行克級制備。該工作成果以“Scalable Electrochemical Aerobic Oxygenation of Indoles to Isatins without Electron Transfer Mediators by Merging with an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為題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Organic Letters》。該論文福建師范大學為第一單位,化學與材料學院博士研究生莊偉輝和碩士研究生張家琦為共同第一作者,汕頭大學倪紹飛教授、福建師范大學張曉鳳高級實驗師和黃秋鋒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21/acs.orglett.2c01545
參考資料:https://www.fjnu.edu.cn/ff/18/c6980a327448/page.htm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