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特定烯烴分子的不同異構體(E/Z異構體、對映異構體)對手性受體識別的不同,往往在宏觀上表現出不同的物理、化學以及生物學特性。基于此,如何超越生物合成模式的限制,實現烯烴化合物構型的有效控制一直以來都是有機立體化學的重點研究內容。目前,Gilmour、Weaver和俞壽云等課題組利用可見光介導的選擇性能量轉移策略有效地克服了微觀可逆性和基態熱力學限制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已經能夠較好地解決簡單烯烴E → Z的有效配置。但是對于三維空間的對映選擇性異構化過程來說,則仍然具有十足的挑戰。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不對稱合成已逐步成為構建多樣化對映體富集分子的強有力工具。而外消旋混合物的動力學拆分過程,同樣也是一種獲得手性化合物的成熟策略。
近年來,作為有機光化學合成領域中與光氧化還原催化形成互補反應模式的能量轉移(energy transfer, EnT)策略,受到了化學家們的廣泛關注,并取得了一系列顯著的研究成果。然而,三重態能量轉移在對映選擇性激發態反應中的應用往往會因為手性催化劑和底物之前微弱且不明確的相互作用而受到限制。基于此,開發具有非共價結合位點的三重態手性光敏劑或者雙催化策略能夠有效克服以上問題。
受到手性過渡金屬配合物(鎳、銅、銠、銥等)能夠作為激發態不對稱催化的光敏劑和手性控制劑的啟發,以及最近關于銅配合物能夠有效促進烯烴化合物E → Z異構化的報道,南京大學俞壽云課題組(實驗部分)近期與曲阜師范大學袁相愛團隊(理論計算部分)合作,發展了一種基于光激發手性銅配合物介導的對映選擇性E → Z異構化策略,成功實現了一系列外消旋2-苯乙烯基吡咯烷衍生物的動力學拆分。機理驗證實驗和DFT計算表明,底物?催化劑復合物的兩個對映體總體敏化速率的不同,是該異構化過程具有優異動力學拆分效率的決定性因素。該方法進一步拓展了動力學拆分的基態反應模式,為激發態對映選擇性催化過程提供一個新的思路。相關文章以Photoexcited Chiral Copper Complex-Mediated Alkene E → Z Isomerization Enables Kinetic Resolution為題發表于J. Am. Chem. Soc. DOI: 10.1021/jacs.2c04040。南京大學張昊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俞壽云教授和袁相愛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