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徐如人:我國“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創建者與奠基人、水熱合成化學的開拓者

來源:吉林大學化學學院      2022-06-01
導讀:徐如人(1932.3.16~ ),浙江上虞人,國際著名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學家。我國“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創建者與奠基人,水熱合成化學的開拓者。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現代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科學體系。

圖1:徐如人院士

1938-1943年在浙江省立五峰小學、建國小學讀書。1943年進入浙江省立建國中學讀書。1949年考入復旦大學化學系學習。1950年通過轉學考試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學習。1952年提前大學畢業,分配到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參與創建了化學系。1955年-1979年任吉林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1984年被聘為吉林大學博士生導師。1985年-1990年任吉林大學化學系主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任教育部“水熱合成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200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4次,國家教委與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3次,1995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化學獎,1998年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和模范教師稱號,2016年獲首屆“吉林大學終身成就獎”,2017年獲首屆“中國分子篩終身成就獎”。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5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6部。

一、戰亂中的童年和中小學生活

1932年3月16日,徐如人出生于浙江省上虞縣下管鎮。徐如人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當過教員,辦過學校。早年一同留學日本,回國后投身于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父親徐浩抗戰期間任浙江省國民黨省黨部書記長,母親劉譜人曾執教于浙江省立高級助產學校,并擔任過該校校長。

徐如人5歲時,抗戰爆發,為逃避戰火,他與2歲的弟弟隨父母及浙江省政、黨機關內遷到浙西南山區的云和、永康一帶。

抗戰八年,徐如人的童年生活、啟蒙教育都是在顛沛流離的戰亂中度過的。沒有書本,沒有固定教室和教師,課堂時而設在山洞中,時而改在寺廟里。條件雖然艱苦,但徐如人受教育的起點并不低,因為在這支內遷的隊伍里不乏有大學教授、著名學者、留學生等,他們當時為求生計在中小學任教。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和西方先進文化的影響,為徐如人打開了知識的視野,拓寬了認知的眼界。

圖2:1945年徐如人(前排右1)與父母和弟弟在杭州合影

抗戰勝利后,他們舉家遷回杭州。然而生活稍有穩定,父親卻因積勞成疾罹患胃癌撒手人寰,當時徐如人只有15歲。1948年,他的母親當選為國民黨首屆民選立法委員,受當時戰爭形勢及政治環境所迫,母親不得不跟隨國民黨政府遷往臺灣。隨母親去臺灣還是留在大陸?擺在徐如人面前的是一場骨肉親情的離合與對未來人生前途的選擇。

圖3:1947年徐如人(后排左2)與建國中學班級同學合影

這些事情對徐如人的影響都是很大的,有的甚至是難以做決策的。但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磨礪,使他養成了臨事不亂,有自己的判斷和主見,不隨波逐流的性格,他認為可以選擇屬于他自己的人生道路。最后,徐如人和弟弟決定留了下來。此時哥倆兒都尚未成人,卻需要獨自挑起生活的重擔。他們自強自立,彼此相互鼓勵,相依為命。家破而不墮其志,清貧而不忘進取。通過勤學苦讀,走上了他們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

圖4:青年時期的徐如人

1949年4月,杭州解放,此時,距徐如人高中畢業僅有幾個月的時間。受戰爭的影響,以及臨近杭州解放前一年左右,國民黨失敗的經濟政策,導致社會陷入混亂,再加上家庭情況對他思想上的影響,學習就更不正常了。然而,就是在這樣一種時局動蕩、心緒復雜、骨肉分離、情感波動非常大的情況下,青年徐如人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開始臨陣磨槍,報考大學,邁出了人生極為艱難的一步,也是從此改變他人生命運的一步。

二、考上三所大學

1949年5月,寧、滬、杭一帶均已解放,大學的入學考試在華東地區首次改為國立大學的統一招生考試制度,而私立大學與教會辦的大學則仍保留傳統的各校分別招生的制度??荚嚂r間有先后,私立大學與教會大學先舉行考試。為了增加考上的把握性,6月份,徐如人在杭州先報名且考上了教會辦的之江大學后,8月,又去上海參加華東地區的統一招生考試,并考上了復旦大學化學系。通過比較,徐如人選擇了到復旦大學報到,成為新中國的第一批大學生。

圖5:徐如人復旦大學學生證

徐如人在復旦大學化學系上的第一堂化學課是由化學系主任嚴志弦教授講授的普通化學。據徐如人回憶說,嚴先生是一位講課很好的老師,理論功底深厚,尤其在絡合物化學的研究方面見長。在復旦大學,徐如人比較認真、全面的念完了化學一年級的所有課程,對化學這門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為他以后從事基礎化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50年暑期,徐如人聽說當時上海交大化學系在有機化學與物理化學方面有朱子清先生、顧翼東先生等著名教授,在化工方面又有蘇元復教授等等。通過仔細了解,熱愛化學的他感到交大的化學專業設置可能更適合于他的專業取向和今后的發展。懷著對這些先生的敬仰和對化學專業的熱愛,徐如人決定轉學到交大。在暑期開學前通過正規的轉學考試插班到了交大化學系念二年級。

圖6:徐如人轉學證明

那時大學入學率很低,能考上國立大學的人就更少,可謂是優中選優。徐如人轉到交大時所在的班算他才10幾個人,全系學生也不到100人,這個班后來竟出了二位院士,可見當時的高等教育稱得上是真正的精英式教育。

徐如人在交大化學系學過朱子清教授與朱振華教授的有機化學,顧翼東教授的物理化學,以及蘇元復、王承明、劉復英等教授的諸多化工與工業化學方向的選修課。此外,他還選修了剛從從美國回國的一位老師的生物化學。通過在交大的學習,他有機會對一些新興學科與理工交叉科學的接觸和了解,這對他擴大科學視角以及樹立創新型科學思想、鍛煉科研能力、培養良好的科學素質是有很大幫助的。

徐如人的大學學習階段,雖然只有三年,但他卻受教于兩所知名大學,師從多位著名的化學家與教育家,培養了徐如人踏實的學風和優良的科學素質。其中的三位老師:顧翼東、嚴志弦、朱子清是他特別崇敬的,且為他以后的專業能力與學術思想的形成影響很大。

三、榮登三尺講臺

1952年10月,徐如人大學提前畢業,懷揣著報效祖國、建設邊疆的熱情,志愿來到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化學系任教,成為了化學系的首批建設者之一,并由此奠定了他為之奮斗一生的科教事業。在蔡鎦生、唐敖慶、關實之、陶慰孫等老一輩化學家、教育家的直接指導下,參與了化學系艱苦的創建工作。當時的條件十分艱苦。沒有實驗室,他們就清理出堆雜物的地下室做實驗室;沒有實驗設備,就動手制作、廢物利用,用木板條搭建實驗臺,用墨水瓶制做酒精燈,用水桶做上下水……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如期開出了化學系首屆學生的第一堂實驗課。

圖7:關實之教授(中)在指導徐如人(右2)等青年教師

工作之初,徐如人主要負責帶學生無機化學實驗課,同時,也給關實之教授助課。當時,教師奇缺,年輕教師必須盡快成長起來以擔當重任,關實之決定讓徐如人接替自己給物理系一年級的學生講授普通化學課程。然而,物理系并沒有為本系學生開設普通化學課程相應的教學大綱,這讓徐如人感到十分困惑。好在,他找到了兩本可用的參考書,一本是蘇聯化學家格林卡所著的《普通化學》,另一本是由涅克拉索夫所著的《普通化學教程》。他認真學習閱讀了兩本書的內容,仔細體會該兩本書的特點并參考唐敖慶教授的講課體系,認真編寫了一份教學大綱與一份實驗課大綱。這些工作,他幾乎是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忙了半年多的時間才完成的。

功夫不負苦心人,1953年暑期開學,物理系新生的普通化學課如期開課。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能夠走上三尺講臺為學生授課,是成為人師、傳道授業的神圣職責。對此,徐如人不敢有絲毫的懈怠,面對臺下上百雙渴求知識的目光,徐如人既感到激動和緊張,又感到光榮與自信。必須要用自己的所學所知,努力為學生們講好每一堂課,必須要盡到一個老師應該盡到的責任。在他的精心準備下,物理系的普化課程講得很成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得到了學生的熱烈反響。三尺講臺,奠定了徐如人的工作之基,也成就了他教書育人的終生事業。

四、逆境中的求索

1956年暑假至1958年春季,徐如人被派往復旦大學化學系進修。在那里,他與顧翼東教授再續師生緣。在顧翼東教授的指導和啟發下,徐如人以我國豐產的鉬Mo與釩V資源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它們的提取與分離并獲得了成功。在1958年的科學通報上發表了兩篇通訊:《黃色鉬酸的沉淀條件及其脫水溫度》和《1:3多釩酸銨的制備及應用》。該研究成果被編入《蓋墨林無機化學手冊》一書。他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和提升,為以后獨立開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礎。

圖8:1956—1958年,徐如人(后排左1)在復旦大學進修時與顧翼東教授(前排中)合影

1958年,徐如人結束了進修任務返校。受當時“大躍進”運動的影響,學校大搞產學研結合,興建校辦工廠,大搞課程改革等活動。徐如人積極參與“教改一條龍”教學改革工作,為上好“一條龍”課程(將無機化學、分析化學與物理化學中的熱力學與經典動力學組合而成),他夜以繼日地工作,經常與其他專業的老師進行探討、請教、進行試講等。為此他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汗水。

圖9:徐如人(后排左1)下鄉時與五七戰友在公社門前合影

正當徐如人事業上干得起勁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他由于家庭出身的問題蒙受不白之冤,被隔離審查并下放農村進行勞動改造。1969年12月至1972年12月三年間,徐如人一家被下放到吉林省扶余縣插隊落戶。當時,鄉下的生活極其單調和艱苦,好在,他下鄉時從城里帶來好多書,勞動之余,他便埋頭看書。作為一名知識分子,他一直沒有脫離本行,并認真尋思如何將自己的專業特長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點貢獻。他通過認真的觀察,發現當地石英砂蘊藏豐富。能否利用石英砂與鹽堿地中的純堿生產一些比較值錢的產品,改善一下當地人貧困的生活狀態呢?他的想法得到了公社干部的支持,在其他幾位“五·七”戰友的協助下,他們自己設計并焊接成了一個180立升的水熱反應釜,用它來生產水玻璃,這可能是我國用土法制成的第一個加壓水熱反應釜。經過反復的試驗,終于生產出了模數較低的水玻璃,并找到了銷路,為公社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這是徐如人首次搞水熱合成實驗,也是他從事水熱合成化學的開端。

1972年12月,吉林大學開始復課。由于師資短缺,學校決定把徐如人全家及其他一些下放的教師招回學校。雖然他當時還沒有被平反,身份是校辦稀土工廠工人,但這一決定已令徐如人興奮不已。在那段時間,他的日程表里只有生產、實驗、上課等字樣,忙碌、緊張是唯一的生活狀態。因為,他深愛著科教事業,為之只爭朝夕。

五、科學春天 開創新領域

文革結束后,學校給徐如人平了反,恢復了教師身份,他以滿腔的熱忱全身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來。憑借當年下鄉生產水玻璃和在校辦稀土工廠以江浮石為原料生產分子篩的經驗,在實驗室設備極其簡陋的條件下,徐如人組建團隊開始了分子篩以及水熱合成化學方面的研究。通過近30年的努力,徐如人及其團隊不僅開創了新的研究領域,而且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性的成果。

1、實現分子篩化學研究的進展與突破

在“分子篩的合成化學與晶化理論”,“無機微孔晶體合成化學結構與性能”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他對分子篩晶化機理提出了比較全面的見解,首次應用高能電子衍射確證液相內晶核的生成與結構,并開發出一系列分子篩液相導向劑;提出了模板作用機理、晶化過程中的晶化動力學模型與轉晶機制等。開發新的水熱合成反應,在國際上率先合成出磷酸鎵、砷酸鋁、砷酸鎵、硼鋁酸鹽、鈦酸鹽、氧化鍺與鍺酸鹽等七個系列全新微孔晶體六十余種,這對微孔晶體成孔組分元素的擴展、微孔晶體結構單元的多元化與相關規律的發現,以及新型造孔合成反應與微孔晶體單晶制備路線與技術的開發等做出了重要貢獻。接著,他們又開辟了一條在有機體系中用醇熱法合成特種鏈狀、層狀與微孔結構無機化合物的合成路線,并合成出一批全新化合物,如具有20元環特大孔結構的微孔磷酸鋁JDF-20。具有最大孔徑(6.2×14.5 ?)的微孔磷酸鋁JDF-20的合成成功,和幾乎在同一時期國際上又出現的VPI-5,以及磷酸鎵Cloverite的成功合成而導致的一類“超大微孔分子篩族”的出現,在分子篩發展史上被公認為是一個里程碑。這段微孔晶體的水熱與醇熱合成化學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獲1987年、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二次,獲1992年、1994年、1998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三次。

圖10:孔徑最大的磷酸鋁分子篩JDF-20

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徐如人與其研究團隊認識到:具有特定結構與功能的分子與材料的分子設計與定向合成會是今后創造新物質的必由之路。但是直至目前,對條件上比較成熟的最重要的催化劑材料——微孔無機化合物的設計與定向合成,國際上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是一項十分具有挑戰性的課題。在這種科學背景下,徐如人與其研究集體以具有開放骨架結構的磷酸鋁家族為研究對象,在大量合成與結構分析工作的基礎上,建立了合成與結構數據庫,并在系統研究結構化學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開辟了新型開放骨架結構磷酸鋁的結構設計與定向合成路線,為實現以功能為導向,進行無機功能材料的定向合成與剪裁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與實驗基礎,對促進無機微孔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學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

圖11:具有Br?nsted酸中心的磷酸鋁分子篩AlPO-CJB1

如果說中性開放骨架磷酸鋁分子AlPO4-n的成功開發是分子篩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那么1990年徐如人等成功合成出陰離子開放骨架磷酸鋁,則將此領域推向了另一個高度,當時即引起了國際上的高度關注。鑒于該研究成果在學術上的創新性和科學上的系統性,徐如人等作為開放骨架磷酸鋁研究領域的領先科學家被邀請在多家國際著名科技刊物上諸如Acc. Chem. Res.,Chem. Soc. Rev.等做特邀綜述以及多次為國內外學術會議作邀請報告,特別是2004年受大會邀請,由于吉紅教授在第14屆國際分子篩大會上做了題為“Toward the rational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inorganic microporous and related materials”的大會主題報告(四個主題報告之一),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同。

該課題的研究無論從創新性,系統性和深入程度在國內外均處于領先地位,為無機微孔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學研究開辟了新途徑。該項成果于200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圖12:2007年,徐如人課題組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證書

2、推動中國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化學的研究邁向國際前沿

20世紀70年代后期,隨著徐如人當時從事的分子篩晶化機理與新型分子篩的合成開拓兩個方向研究的不斷進展,他開始與國際上該研究領域領先的漢堡大學H.Lechert研究集體以及劍橋大學J.M.Thomas研究集體交流合作。1980年,徐如人參加了在意大利舉行的第五屆國際分子篩大會,并作了大會報告。這是中國科學工作者首次進入國際分子篩界并宣讀的第一篇論文。其后,他開始在國家的支持下多次組織推動國內產、學、研界的研究人員參加歷屆國際分子篩大會(IZC),同時積極開展與推動國際學術交流。他多次應邀到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國家的世界著名大學和科研院所進行講學及學術訪問。1984年他被聘任為南斯拉夫國際分子篩學術會議國際學術委員會委員,并應邀作大會特邀報告。此后,徐如人歷次被聘為第八屆(荷蘭)、九屆(加拿大)、十屆(聯邦德國)、11屆(韓國)、12屆(美國)、13屆(法國)、14屆(南非)國際分子篩大會的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或合成與晶化分會執行主席。1990年應邀出席在日本召開的國際微孔晶體化學會議(ZMPC),擔任執行主席并作大會特邀報告。之后五年中,他又多次被邀請在國際微孔晶體與分子篩、催化與材料化學等學術會議作邀請報告。1992年被聘為國際分子篩協會(IZA)合成委員會委員,1998年當選為國際分子篩協會(IZA)理事。

圖13:1980年5月,徐如人出席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第五屆國際分子篩大會與美著名的分子篩專家D.Breck教授合影(前排左起:須沁華、秦觀林、D.Breck教授、徐如人、J.D.Shorman)

為了更多地讓世界了解中國分子篩研究水平,1995年他和閔恩澤為主席在中國首次組織召開了南京國際分子篩學術會議。與此同時,他與高滋等在1995年撰寫的專著Progress in Zeolite Science,A China Perspective 由新加坡世界科學出版社出版,在國際上首次比較全面地介紹了中國分子篩的研究成果。在這些研究成果的影響和推動下,經過海內外同仁們的共同努力與爭取,2001年在法國召開的第13國際分子篩大會上,經大會全體參會人員投票決定:第15屆國際分子篩大會將于2007年8月在北京召開。此后的幾年間,在以徐如人為主席的組委會精心籌備下,第15屆國際分子篩大會如期在北京成功順利召開,來自56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余位科學家出席了大會。在本次大會中,中國分子篩研究工作者發表了286篇論文。第15屆國際分子篩大會的勝利召開為中國分子篩與多孔材料科學與技術全面走向世界打開了道路。

圖14:2007年8月,第十五屆國際分子篩大會現場

3、開創“現代無機合成化學”的科學體系

隨著改革開放與國際學術交流的不斷深入,徐如人愈來愈感到合成化學在創造新物質,開拓新材料,以及為研究與揭示結構—性能—合成間的關系和規律與原理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礎,是促進化學學科發展與推動新學科及新學科生長點的發展從而推動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尤其對當時中國的無機化學界來說,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更處于相當落后的狀態,這個問題對中國無機化學的發展是一個必須跨越的瓶頸。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徐如人具有敏銳的學術思想和洞察力以及前瞻的科學視野,他緊緊抓住了無機合成化學對整個無機化學領域未來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這一課題,努力尋求如何跨越這一發展瓶頸的研究之路?;谝酝难芯抗ぷ鞯慕涷?,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開創無機合成化學的專業設想在他的腦海里日臻成熟起來。

1981年,徐如人在吉林大學首次創建開設了“無機合成化學”課程,把無機合成化學的全新概念引入課堂,讓更多的學子們開始熟悉和了解這門新的知識領域?!盁o機合成化學”課程的開設在中國化學學科領域尚屬首次,徐如人開啟了中國無機合成化學教學、科研以及人才培養的先河。

徐如人前瞻的科學思想,踏實的進取精神,忘我的工作態度,使他的學術水平不斷提高,威信不斷加強,影響不斷擴大。1985年7月,他被推選為化學系主任。他的能力得以進一步施展,在他的帶領下,化學學科的整體實力得到進一步加強。10月,經全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管理協調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批準,在吉林大學建立化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三個博士后流動站。其中化學流動站所含專業有物理化學、無機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三個專業。1987年,經嚴格評審后,教育部確定在吉林大學成立以無機合成化學為主要學術方向的無機化學國家重點學科。

此后,徐如人和同事們精心研究制定了無機化學重點學科的人才培養目標、研究方向以及課程的設置等。尤其在“無機合成化學”的教學與理論形成方面取得了重要進步。他從1981年起首次創建開設“無機合成化學”課程開始,到1991年出版了由他主編的《無機合成化學》專著(高教出版社),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這是國內第一本《無機合成化學》專著,該書的出版標志著他的無機合成化學理論走向成熟。2011年國際著名出版社Elsevier出版了由徐如人等撰寫的英文版“Modern Inorganic Synthetic Chemistry”,將中國無機合成化學的教學與研究推向了國際。2016年,徐如人又應Elsevier出版社力邀出版了該書的第二版,在新版的《緒論》中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了“現代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科學體系,體現了徐如人在無機合成化學方面杰出的理論成就。

  

圖15:徐如人等人編著的《無機合成化學》和《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

六、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重點學科建設的同時,徐如人發現,面對一個日益國際化的科研環境,如果沒有一個適應于當前科學研究發展需要的現代化的研究條件支撐,科研人員就不能夠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才華,就不能研究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80年代初,徐如人研究小組以發展極端條件下的合成方法為導向,從水熱與溶劑熱條件下的無機合成研究開始,積極開展科技攻關。在科研實踐中,他發現,傳統的實驗方法無法實現對實驗結果的表征和測定,必須借助于專業的儀器設備,否則,下一步的實驗就無法開展。但當時,一無設備,二無經費,怎么辦?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們就積極向上級科技主管部門申請,在1984年終于爭取到了吉林省科委的支持,購買了實驗室第一臺粉末XRD衍射儀。1985年,他們因地制宜,與高分子教研室交換,又引進了實驗室第一臺IR光譜儀,在科研設備的輔助下,他們的研究工作不斷走向深入。隨后,在他的努力爭取下,國家科委為實驗室提供了15萬美金的經費支持。他們用這筆錢購買了三件比較正規且先進的水熱合成裝置,這當時在國內是很少見的。設備有了,他們又著手解決實驗室空間不足的問題,利用比較簡陋的條件,通過一番艱苦努力,終于建成了國內第一個高溫高壓水熱合成與測試實驗室,并于1991年向國內外開放。該實驗室的建立開創了國內第一個水熱化學的研究基地,有力地推動了水熱合成化學在國內的全面快速推廣。

圖16:無機水熱合成開放研究實驗室首屆學術委員會會議(前排左3為徐如人,左4為龐文琴)

為進一步加強實驗室的建設,使之不斷滿足現代科學研究的要求,徐如人、龐文琴和馮守華等人又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努力。他們多渠道申請經費,裝修改造舊實驗室并購買安裝大型合成設備,幾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才離開實驗室。他們就這樣忘我地工作了一年多的時間,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終于使實驗室建設有了較大的改觀。1993年,該實驗室晉升為“無機水熱合成教育部重點開放實驗室”,徐如人任實驗室主任,馮守華任實驗室副主任。他們的艱苦工作為實驗室后來晉升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進一步順應合成化學的發展方向,1999年,“無機水熱合成教育部重點開放實驗室”改名為“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教育部重點開放實驗室”。同年7月,在第二屆國家重點實驗室、部門開放實驗室評估中,該實驗室被評為全國優秀實驗室,在無機化學領域排名第一。實驗室平臺的建立,大幅改善了實驗條件,提升了科研能力和水平,吸引了更多優秀人才來此工作,實驗室規模日益壯大,教學和科研成就日益顯著,向更高的層次邁進的構想日趨成熟。

圖17:2001年5月,在吉林大學舉行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前排左起:薛亦深、丁世海、于吉紅、付國良、馮守華、徐如人、劉淑瑩、龐文琴、吳通好、李連生、徐翊華、肖豐收、程樹海)

圖18:2004年,新落成的重點實驗室大樓投入使用

2001年5月30日,經過專家組嚴格評審,科技部正式批準在吉林大學成立“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馮守華任實驗室主任,倪嘉纘院士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徐如人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七、培養優秀團隊 引進高端人才

長期以來,徐如人精心致力于人才培養工作,滋蘭樹蕙,甘當人梯,為此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的人才培養思想始于1952年成為一名教師時開始,受關實之教授、唐敖慶院士、顧翼東院士等人的影響較大。因此,他的育人風格中有顧翼東先生的嚴謹,關實之先生的多能,唐敖慶先生的魄力。

1991年,徐如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接下來的二十多年里,在他和龐文琴教授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為無機化學學科成功培育出了一支思想活躍、視野開闊、學術精湛、能打硬仗、年富力強的研究隊伍,成為了學科后繼發展強有力的生力軍。其中包括馮守華(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于吉紅(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等一批杰出人才。他們都是徐如人親手培養起來的年輕科學家,在同行中稱得上是佼佼者,在各自的研究領域承擔著國家級重要研究課題,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績。在教學科研實踐中,他們同樣傳承了徐如人的人才培養理念,培養了更多的年輕有為的專業人才,并形成了隊伍梯隊,儲蓄了學科后續發展力量。

圖19:徐如人(左)在指導研究生做實驗

在培養好自身的人才、鞏固現有研究工作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完善和拓展實驗室的研究功能,徐如人開始著眼于從國外引進人才,開設新的研究方向。在他的感召下,2000年以后,實驗室引進的年輕人才逐年增加,研究隊伍不斷充實和更新,研究方向不斷豐富和拓展。目前在崗的研究人員中,幾乎一半以上是“海歸”,百分之九十以上具有博士學位。僅從2004年到2010年期間,就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近10余人,新開設研究方向四個。

在徐如人的帶領下,實驗室形成了寬松的工作環境、和諧的人文氣氛、嚴謹的科學作風、務實的研究態度、濃郁的學術氛圍。開創了嚴謹而不拘束、繼承而不守舊、開放而不效仿的工作局面,從而使吉林大學無機化學學科人才輩出,在國際學術界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八、著書立說

21世紀初,徐如人已年逾古稀,回首五十多年的工作歷程,他開始逐漸把自己工作的重心從一線教學科研工作轉向了學術著作的編著中來。他想把長期科研與教學工作的積累,以及自己一輩子拼搏奮斗的經歷與感悟進行總結、著書成卷,以資后來人學習參考。

從他的著述經歷來看,徐如人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開始,在吉大化學系為學生講授“無機合成化學”課程,首次將“無機合成化學”搬上課堂。他當時用了近2年的時間,撰寫了該課程的講義。由于該課程是國內首開,在教學實踐中,他一邊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感受課堂教學效果,一邊向有關高校的老師與專家征求意見,對講義進行反復修改,借以在建立學科體系和內容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水平,闖出新路。經過十年左右的修改、補充與完善,1991年他撰寫的《無機合成化學》專題型教材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國內首部“無機合成化學”著作,該書的出版實現了他在無機合成化學領域的教學研究工作從初創到實踐探索、從不斷完善到理論的日趨成熟并最終建立了一個全新學科體系的構想。

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推進,由于無機化合物與物種類型的擴展,無機材料的大量開發,以及相關的制備、組裝與自組裝路線與方法的出現與開拓,2001年他與龐文琴教授修改了“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體系,并大幅更新與補充了知識內容,特別是增加了制備路線與方法的化學內容,主編了《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第一版),由高教出版社出版。2009年他們又在大量充實、更新內容以及補充了組裝與自組裝路線的基礎上,由高教出版社出版了第二版的《無機合成與制備化學》。2011年與2017年,他們分別撰寫了《Modern Inorganic Synthetic Chemistry》(Elsevier)第一版與第二版,將“無機合成化學”這一體系推向了國際。

抱著同樣的思路,他將1987年撰寫的《沸石分子篩的結構與合成》一書,在仔細總結、修改與更新內容的基礎上,2004年與2015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化學》第一版和第二版,并在2007年由“John Willey & Sons”公司出版了《Chemistry of Zeolites and Related Porous Materials》一書,再一次將他們團隊的研究工作與本研究領域的前沿成果推向了國際。

徐如人在做科學研究方面埋頭堅持,格物窮理;在著述方面亦潛心歸納,集章成卷。系統地總結了他幾十年來教學科研工作積淀,發掘整理,著述頗豐。近二十多年來,他一直潛心著書,幾乎每天都要花個四、五個小時親自手寫書稿。不當之處就一遍遍地擦掉,再一遍一遍地重寫。他的愿望就是要把他這一輩子積累的一些教學經驗、科學知識傳遞給后人。他的這種精神,完全是出自于對科學的熱愛,甘于為科學事業執著奉獻。所以,他才樂此不疲,是他的熱愛、摯愛,撐起了無機化學創新研究、人才培養以及理論傳承的一片天空。

圖20:徐如人論著合集

近二十年來,徐如人與龐文琴以及他們的研究團隊,在著述方面花了不少心血與精力。然而在仔細撰寫學術著作的同時,也不斷提高了他們整個團隊對該學科的全面認識與對科學前沿以及研究方向及突破口的了解。通過歸納總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理論上日臻完善,并編著了以“無機合成化學”與“分子篩化學”為主要專業內容的一系列論著,總計有16部。

以上著述,是徐如人六十多年來智慧與汗水的結晶。他不僅把一個學科推向了一個高峰,創建了新的分支,而且為學科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物質基礎與人才基礎,這種集教學、科研、著述于一身的成就,彰顯了徐如人不平凡的科教人生。

圖21:2016年10月11日,徐如人一家向吉林大學捐贈著作儀式

2016年10月11日,是徐如人來校工作第65個年頭,為紀念這一特殊的時刻,徐如人決定將自己與妻子龐文琴教授以及他們子女所有著述捐贈給學校圖書館作永久收藏,以表達他對學校的這份情感。

九、夕陽無限好

徐如人在東北工作了一輩子,他已經把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傳遞給他的學生、他的孩子、他身邊的每一個人。當年從南方來到東北工作的許多同事,大都由于地域、氣候、經濟條件等原因陸續離開了,但徐如人堅守了下來,這一守就是70年,一輩子,從未離開!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留在東北,扎根東北?他的一句話道出了大家不解的謎團:“這個地方要是人都走了,誰來管?”雖是一句極其普通的話語,卻蘊含了他對東北建設與發展的責任與擔當!

徐如人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在他的大腦中,仿佛裝的都是實驗數據、科研思想、教育理念和為師之道,幾乎沒有私心雜念和功名利祿存儲的空間。所以,他做起事來執著、虔誠、心無旁騖、不為名利所左右,因此所做必果,積微成著,成就非凡。徐先生自參加工作后一直都扎根在東北這塊黑土地上,為了國家的科教事業辛勤耕耘,只爭朝夕。他的勤奮不僅使他自己成長為學界的參天大樹,枝繁葉茂,同時,他也培育出了許多棟梁之才。在徐如人心中,地域環境、經濟條件只是外在因素,只要懷著一顆獻身科教、潛心培育桃李的初心,在哪里都會結出碩果的。如果說每個人的成功都有秘訣的話,這就是徐如人先生的秘訣。

如今,在徐如人先生的身上,這種精神還在發揮著作用。他每天仍在伏案耕耘,埋頭總結一輩子的工作感悟。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在85歲高齡之際,還應荷蘭Elsevier出版集團約稿,整天伏案寫作,在女兒徐雁的協助下,編著出版了科學巨著《現代無機合成化學》(英文版),全書共800多頁,A4頁面,全是用蟻頭般的英文字母編撰而成,每一頁都是在他一個單詞一個單詞的審閱中完成的。

圖22:《現代無機合成化學》(英文版)

對于一個耄耋老人,許多人可能都在子女的陪同下安度晚年,享天倫之樂了,而對于徐如人來說,學習、思考仍為他的生活常態。在他正式退休前的一年,徐如人經過了近十年的深入思考,2017年提出了建設“凝聚態化學”的設想,2018年我國最重要的科學雜志NSR(國家科學評論)在第一期上犮表了題為“Towards a new discipline of Condensed Matter Chemistry”的社論(EDITORIAl),2019年他又與王夔院士等合作在NSR寫了一篇題為“Condensed~matter chemistry: from materials to living organisms”的展望,2020后由中科院主辦的“化學進展”又連續組織出版了二期以“凝聚態化學”為題的專輯,(第三期正在準備中)。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凝聚態化學的建設,這是推動化學科學發展的戰略性設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徐先生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追求和熱愛已經深深地印刻在了他的心里。

圖23:《化學進展》2020年8月第32卷第8期刊載了徐如人的“凝聚態化學專輯”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只要徐先生對科學事業的初心不改,他的晚年也必將絢麗多彩。徐如人先生一生在科研工作中鍥而不舍,砥礪進取,格物窮理,傾力求是,終成大道。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圖24:徐如人長女徐雁(左2)代表家庭向學校捐款,吉林大學時任黨委書記楊振斌(右1)、校長李元元(左1)向捐款人頒發捐贈紀念牌匾

2017年9月16日,吉林大學71周年校慶的日子,徐如人把他與龐文琴教授一生的積蓄500萬元全部拿出來捐贈給學校,設立“龐文琴、徐如人教育基金”,用來支持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圖25:2017年10月25日,在第十九屆全國分子篩大會上,徐如人被中國化學會分子篩專業委員會隆重授予首屆“中國分子篩研究終身成就獎”

2017年10月25日,在第十九屆全國分子篩大會上,徐如人被中國化學會分子篩專業委員會隆重授予首屆“中國分子篩研究終身成就獎”。這是對他一生致力于分子篩及多孔材料技術領域研究的全面肯定。與之對應的是,2016年9月16日,在吉林大學建校七十周年慶祝大會上,他還被授予“吉林大學終身成就獎”。

圖26:2021年3月,《景行如人:徐如人傳》正式出版發行儀式合影(前排左起:宋天佑、李守貴、徐翊華、裘式綸、張希、徐如人、姜治瑩、江雷、王杏喬、于吉紅、郝先儒)

圖27:2021年3月,《景行如人:徐如人傳》正式出版發行

總結徐如人先生的科教人生,給我們豎起了一面不朽的旗幟,他學高為師,景行如人,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