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題為“Modular access to substituted cyclohexanes with kinetic stereocontrol”(《動力學控制的取代環(huán)己烷的模式化合成》),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為該論文第一署名單位,陰國印為第一通訊作者,高等研究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李陽陽為第一作者,西班牙拉里奧哈大學的博士后Ignacio Funes-Ardoiz為該研究機理解釋提供了理論計算支持、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課題組博士研究生李玉強、史宏進和碩士研究生魏紅、李浩陽為該項研究實驗部分做出了重要貢獻。
與平面的生物同位體相比,具有三維復雜的幾何形狀的藥物分子,通常具備更好的生物活性和物理特征。因此,創(chuàng)建高效的合成方法,以立體定向的方式構建飽和環(huán)狀化合物一直是合成化學領域的研究熱點。環(huán)己烷的一個取代基在平伏鍵,另一個在直立鍵,即1,2-cis,1,3-trans,1,4-cis取代模式,廣泛存在于藥物分子中。此外,它們往往表現(xiàn)出比其熱力學上有利的同分異構體更好的生物活性。自從1928年Diels和Alder報道環(huán)戊二烯與順丁烯二酸酐的環(huán)加成反應后,人們一直沒有停止對環(huán)己烷合成的探索,然而到目前為止,仍未有一種高效的、模式化合成動力學控制的取代環(huán)己烷(即1,2-順式,1,3-反式以及1,4-順式構型的環(huán)己烷)的方法。
陰國印課題組在前期烯烴1,1-碳硼化工作(Nat. Catal. 2020, 3, 951-958等)的基礎上,利用“金屬遷移”策略,以簡單易得的環(huán)外烯烴為原料,開創(chuàng)了一種簡單、高效合成1,2-順式、1,3-反式以及1,4-順式取代環(huán)己烷的方法,并且該方法具有優(yōu)異的立體選擇性以及底物兼容性。機理實驗以及DFT理論計算研究表明,大位阻硼酸酯基的引入對于反應的立體控制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研究不僅代表了環(huán)己烷合成的重大突破,也是“金屬遷移”策略在合成中應用的重要進展,還將為藥物化學的研究以及重要生物活性分子的發(fā)現(xiàn)提供物質基礎。
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以及武漢大學人才啟動經費等項目的資助。
陰國印教授課題組成員
論文鏈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n9124
>>>個人簡介
陰國印,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掛職)、九三學社社員。自2016年8月以特聘研究員的身份入職高等研究院以來,一直致力于“金屬遷移”領域研究,通過利用過渡金屬與硼的“d-p相互作用”、過渡金屬與不飽和鍵的“d-π相互作用”、以及“配體調控”三種策略,對烷基鎳發(fā)生鏈遷移時的位點選擇性進行精準調控,實現(xiàn)了一系列普通非活化烯烴1,1-或1,3-官能團化的轉化反應,并對反應中涉及的多層次選擇性調控進行了詳細探討。這些研究為烷基硼類化合物的簡潔、高效合成提供了新方法,為復雜功能分子的逆合成分析提供了新思路,逐漸形成了以“烯烴遷移碳硼化”為特色的系統(tǒng)性研究工作。截止目前,以通訊作者身份發(fā)表1篇Science、1篇 Nature Catalysis,以及多篇化學類一區(qū)Top期刊論文。2017年獲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2021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的支持。
聲明:化學加刊發(fā)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