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條例》,中國化學會于2021年8月啟動第十一屆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經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評審委員會審議、中國化學會獎勵工作委員會決議,決定授予大連理工大學樊江莉等4位青年化學家“第十一屆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
中國化學會和合作單位-巴斯夫新材料有限公司,謹向獲獎者及其單位表示衷心的祝賀!
第十一屆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獲獎者名單
(按姓名拼音排序)
姓 名 | 性 別 | 單 位 |
樊江莉 | 女 | 大連理工大學 |
李 峰 | 男 | 吉林大學 |
邢華斌 | 男 | 浙江大學 |
朱守非 | 男 | 南開大學 |
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是由中國化學會和巴斯夫新材料有限公司于2001年共同設立的學術獎勵。旨在獎勵從事石油化工、高分子材料、精細化工、天然產物及有機合成、表面及膠體化學、生物工程(農作物保護劑、飼料添加劑),年齡在45周歲以下的優秀青年科學家。獎勵每兩年為一屆,每屆期獎勵不超過4人。截止至2021年,共授予44位獲獎者。
根據工作安排,2021年度第十一屆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延遲啟動及評審,于去年8-10月完成推薦與申請工作,后續歷時數月開展評審工作。將于中國化學會第33屆學術年會期間舉辦頒獎典禮,為獲獎者頒發獎金和獎勵證書。
更多關于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信息及歷屆獲獎人名單,可查詢https://www.chemsoc.org.cn/Awards/Home/p2。
第十一屆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獲獎者介紹
樊江莉 教授
大連理工大學
授獎理由:聚焦染料激發態釋能調控,創制熒光功能診療染料,為我國體外血液診斷領域從被壟斷發展成為國際領先作出貢獻。
科研工作介紹:五分類血液細胞分析系統,作為臨床血液檢測的基礎設備,曾被列在“中國尚未掌控的核心技術清單”。其關鍵難點,是開發具有血液細胞分類選擇性的熒光成像染料。樊江莉教授圍繞靶向性染料分子結構與性能關系研究,提出了增強型光誘導分子內電子轉移機理,發展了依據其自由能變化實現熒光響應的染料分子設計方法;創制了細胞內腫瘤標志物、核酸等系列熒光識別染料,優化其穩定性、在細胞中的滲透擴散性和亞細胞器定位性等,發展出系列性能優異的熒光染料,用于創制高性能“五分類血液細胞分析系統”,為我國在該領域從被壟斷發展成為國際領先做出了貢獻。近期繼續在醫工交叉領域開展“靶向性光驅動功能染料及其應用”研究。提出并驗證Ⅲ型光敏劑概念,用于靶向光動力治療。
李峰 教授
吉林大學
授獎理由:提出并驗證雙線態激子發光的有機電致發光新概念,開辟自由基開殼分子電致發光新領域。
科研工作介紹:現代照明和顯示技術的基礎是電致發光現象,其發光機理只有無機發光二極管(LED)的帶間躍遷模型和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的激子躍遷模型。在化學和材料學家的努力下,雖然已報道了不計其數的有機發光材料,但其電致發光方式歸納起來只有單線態激子發光和三線態激子發光兩種。李峰教授2015年首次報道了雙線態激子的電致發光,其發光來源于自由基分子(開殼分子),突破了傳統閉殼分子的限制,通過持續優化材料和器件,器件內量子效率接近100%。李峰教授在雙線態激子電致發光方面的源頭創新為光化學教科書中描述激子躍遷的雅布隆斯基(Jablonski)圖補充了雙線態發光的光物理過程,顛覆了傳統對自由基不能發光的認知,為有機電致發光的研究開辟了雙線態激子發光的新方向。
邢華斌 教授
浙江大學
授獎理由:聚焦離子功能化材料性質調控、選擇性識別強化研究,發展多項結構相似物分離技術并實現工業應用。
科研工作介紹:結構相似物的選擇性分離是化學工程領域的重大需求和技術挑戰,也是(超)高純化學品制造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邢華斌教授致力于離子功能化材料性質調控、選擇性識別強化與結構相似物分離方法研究。提出了離子雜化多孔材料分離碳氫化合物的方法,通過孔結構和孔化學的調控實現了結構相似烯烴、炔烴和烴類異構體的選擇性分離,為高純度碳氫化合物制備提供基礎;合作發展了天然活性同系物選擇性萃取分離技術,實現高純同系物單體的規模生產,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朱守非 教授
南開大學
授獎理由:開辟催化氫轉移新方向,建立氫轉移新反應和新策略,帶動氫轉移研究進展。
科研工作介紹:朱守非教授從氫轉移控制這一獨特視角,集成研究了三類重要催化有機合成反應,取得系列原創性成果。提出“手性質子梭催化劑”概念,為金屬催化的不對稱質子轉移反應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解決了長期困擾不對稱催化領域的難題,為α-氨基酸等重要手性砌塊提供了高效合成方法,被譽為“催化組合拳”,引發系列相關研究。發現了催化卡賓對硼氫鍵插入新反應,成為新一代碳-硼成鍵反應,將金屬卡賓化學和有機硼化學連接起來,顯著拓展了有機硼結構多樣性合成空間,被拓展用于生物催化等領域,并引發眾多跟進研究。發展了多種新型開殼層鐵催化劑,在多種氫轉移反應中表現出不可替代性,發現鐵催化劑的自旋態效應,被多個課題組借鑒。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