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下而上”策略,在分子層面利用合成化學工具精準改造分子基元,然后通過分子間相互作用力(即超分子化學)將分子尺度的本征性質和動態行為集成、放大到宏觀材料尺度,是化學家設計動態分子材料的基本手段。因此,發現和拓展“動態化學工具箱”(dynamic chemistry toolbox)是構筑動態智能材料的化學基礎。近年來,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田禾院士和曲大輝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類基于天然小分子硫辛酸的動態超分子材料,在自修復彈性體、有序組裝聚合物薄膜、化學回收高分子等方面取得系列進展(Science Advances, 2018, 4,eaat8192; J. Am. Chem. Soc. 2019, 141, 12804-12814; Angew.Chem. Int. Ed. 2020, 59, 5278-5283; Matter, 2021, 4,1352-1364; Science Advances, 2022, 8, abk3286)。
基于前期在該領域的引領性工作,田禾院士和曲大輝教授課題組受邀在《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Perspective文章“Disulfide-Mediated ReversiblePolymerization toward Intrinsically Dynamic Smart Materials”,對動態共價二硫可逆聚合的材料應用的系列工作進行了總結和展望(J. Am. Chem. Soc. 2022, 10.1021/jacs.1c10359)。
該文章以“動態二硫可逆開環聚合”為切入點,首先回顧了poly(disulfide)s這類聚合物自上世紀50年代被首次發現以來,在聚合物合成方法學上的重要事件,從最初的分子量不可控的氧化聚合、光化學聚合、熱聚合方法,再到近年來國內外同行連續取得進展的硫醇陰離子引發的可控開環聚合。這些基礎研究成果奠定了poly(disulfide)s的聚合方法學,使得這類動態聚合物的可控制備成為可能。
聚合物的超分子調控和組裝是實現動態性從分子到材料集成和放大的關鍵過程。由于天然小分子硫辛酸同時具有能夠動態開環聚合的二硫五元環,以及易于化學修飾的側鏈羧基,課題組提出以硫辛酸為動態分子基元,在一個廉價易得、生物相容、結構簡單的天然小分子上同時集成動態共價開環聚合和超分子非共價化學,強調二硫動態共價化學和超分子化學(包括氫鍵、離子鍵、親疏水作用力、金屬配位作用)在同一聚合網絡環境中的正交調控性,從而構建出一系列非共價交聯的動態共價聚合物材料。
同時,硫辛酸的側鏈羧基的化學可修飾性賦予該動態分子基元巨大的可擴展空間。比如,GSH響應的雙親囊泡體系用于藥物輸送、瓶刷聚合物的光交聯固化、表面和組織交聯劑、刺激響應自修復凝膠、光響應液晶彈性體,以及生物材料等等。課題組進一步探索了該聚合物材料的閉環化學回收。該系統以一種聚合物單體(硫辛酸)為起始原料,得到熱塑型彈性體和半結晶離子網絡。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材料均可以在稀堿水溶液中快速解聚為單體,并且原始純度的單體可以通過酸化析出的方法提純分離出來。考慮到這類材料在柔性器件上的潛在應用價值,該化學回收策略可能對器件材料的循環回收和聚合物-電子元件分離具有獨特優勢。
最后,作者對“動態共價二硫可逆聚合”這類動態化學的發展進行了未來展望。該動態分子基元結構簡單、易化學修飾、生物相容,且本征動態,未來將進一步延伸拓展到多個學科交叉領域,形成具有結構特色的動態聚合物體系,在化學、材料、生物等領域的交叉點催生出一系列功能獨特、結構鮮明的動態功能材料。
該研究工作主要由張琦博士完成,得到了田禾院士、曲大輝教授、Ben. L. Feringa教授的悉心指導。此外,該研究工作還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材料生物學與動態化學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上海市科技重大專項、上海科學技術委員會、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等支持。
論文信息:Disulfide-MediatedReversible Polymerization toward Intrinsically Dynamic Smart Materials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1c10359
構建智能熒光材料的關鍵是實現對發光性能的有效精準調控。目前,常見的策略是將刺激響應結構單元引入發光分子,使其在不同熱力學穩態之間受激切換。然而,如何實現時間尺度上的動態熒光調控還存在很大的挑戰,主要難點在于如何在系統中實現動力學控制。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課題組通過功能化修飾,將具有振動誘導發光性質的熒光團和化學燃料體系結合,成功構建了一系列不同發射和壽命的時間編碼動態熒光系統,最新研究成果以“Dynamic timing control over multicolormolecular emission by temporal chemical locking”為題發表在Angew.Chem.Int.Ed.(DOI: 10.1002/anie.202116414)。
二氫二苯并吩嗪類衍生物(DPAC)是田禾院士團隊開發的具有振動誘導發光特性的“明星”分子。在光激發下,DPAC分子會表現出具有獨特的構象自適應多色發光行為。在前期工作中,多種策略已被成功地應用于構建以DPAC為熒光核的多色發光體系,比如共價環化、非共價環化、機械互鎖相互作用、聚合物中的微環境控制等。為進一步實現時間尺度上的動力學控制,研究人員在DPAC的兩端引入羧基封端的柔性鏈,將功能化的DPAC分子溶解在水性介質中,添加化學燃料EDC驅動分子內的環化反應,調控熒光團DPAC的構象自由度,改變熒光發射波長。這些分子鎖通過和環境內水分子發生的水解反應,自動地解鎖回到初始狀態,實現了對體系時間尺度下的動力學控制。對側鏈結構的精細化設計可以改變分子鎖的熒光發射和壽命,實現對熒光顏色和動力學性質的多重調控。
該研究工作主要由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生宗澤州在曲大輝教授的指導下完成,并得到了田禾院士的悉心指導。此外,該研究工作還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材料生物學與動態化學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上海市科技重大專項、上海科學技術委員會、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等資金支持。
原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116414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