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廈大團簇化學教師團隊入選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來源: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2022-02-09
導讀:1月27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名單,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團簇化學教師團隊入選。

1月27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名單,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團簇化學教師團隊入選。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團簇化學教師團隊由學術帶頭人鄭蘭蓀院士領銜,主要成員13人,匯聚了一批包含中科院院士、省教學名師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在內的國家高層次人才。長期以來,在鄭蘭蓀院士的帶領下,團隊中一大批中青年學術帶頭人走上本科生基礎課程授課一線,主要成員均承擔基礎課程教學工作。此外,團隊聚焦“團簇化學”“表界面化學”兩大特色方向開展深入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多年來,團隊成員始終堅持立德修身、潛心治學,積極投身教書育人與科研創新事業,在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產出高水平科技成果、服務國家改革發展事業中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貢獻。


延伸閱讀:

團簇化學教師團隊:當好學生引路人,創新領跑學科前沿

“教學絕對是放在第一位的。”這是廈門大學團簇化學教師團隊歷來的傳統。如今,高校里流行由院士開講“新生第一課”,但事實上自1997年起,團隊“領頭雁”鄭蘭蓀院士就承擔了化學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工作,他所講授的正是新生的第一門化學專業課程《無機化學(上)》。

這支由鄭蘭蓀院士領銜,匯聚院士、國家杰青等一批國家高層次人才的教師團隊,剛剛入選了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講臺上,他們秉持“一流教學培養一流人才”的信念,以身為“燈”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講臺下,他們開拓創新領跑學科前沿,緊密對接國家社會需求,做團簇化學領域的“先行者”。

圖片6

上出“國家精品”的入門課

2003年,新生們遷至漳州校區,當時已當選中科院院士的鄭蘭蓀一周大約有一大半的時間都需公務出差。有一次是下午14:30的課,鄭蘭蓀的早班機延誤到中午才落地,下了飛機他扛著行李就往漳州校區趕。趕了四十多公里的路程,如期到達了教室。這樣奔忙的日子,鄭蘭蓀堅持了9年,風雨無阻。2014年鄭蘭蓀做了肺部手術,這門課才交到了他的助教、團隊現任成員匡勤的手上。

在鄭蘭蓀的帶領下,團隊里一大批中青年學術帶頭人走上了本科生基礎課程授課一線,其中教授承擔本科/研究生人均年授課達59課時,副教授達44課時。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曾當過鄭蘭蓀的助教,從教學理念到教學方式都深受其影響。

匡勤回憶到,鄭蘭蓀的“手做教具”令他印象深刻。為了立體演示金屬原子的堆積,鄭蘭蓀特意買了很多乒乓球親手粘貼。但最經典的還是他常抱個足球來上課,生動講解展示C60的結構。

圖片2

在鄭蘭蓀看來,教學既要做減法,也要做加法。和其他老師常用PPT授課不同,他從來都是手寫板書。寫板書雖然花費更多時間,但這個“空檔”正好留給學生理解、消化知識點,讓學生不必疲于“抄PPT”,而是勻出時間思考。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因此沒辦法講大量的內容,但卻能保證把最精華的知識點挑出來講透。雖說是本科生的入門課,但鄭蘭蓀常常把科研前沿的最新例子、自己的思考,結合基礎知識點跟學生們分享,打造“直播式的課堂”。他說,通過這樣來吸引學生對化學專業、對科學產生興趣,“就像當初我們的教師把一群渴望知識的新生領進門一樣”。

在鄭蘭蓀的帶領下,這支由院士領銜組建起來的教學團隊不斷壯大,逐漸成為了學院的教學“王牌軍”。團隊成員主要承接的課程“無機化學” “結構化學”先后入選國家精品課程,《無機化學-原理I、II》與《基礎化學實驗(一)》獲批首批國家級線上/線下一流本科課程(2020年)。團隊在教學體系的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上也不斷創新,參與首創的“能源化學”(2015年)和“化學測量學與技術”(2021年)本科新專業先后獲批并招生,“能源化學研究型人才協同創新培養模式的創建與實踐”成果2018年獲得教育部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近年來,團隊里的謝兆雄、呂鑫、朱亞先、龍臘生等老師還紛獲國家級、省級優秀教師獎和廈門大學年度“我最喜愛的十位老師”稱號。

“學生畢業后除了做科研外,還有很多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的方式。”他們中既有教書育人的人民教師,也有致力于為企業解決“卡脖子”問題的攻關人員,更有扎根山區、服務西部的駐村工作者,大家都在各自崗位上發光發亮。在團隊成員們看來,引導學生融個人理想于家國情懷和時代重任比教授知識更為重要。

潛心科研把“冷板凳”焐熱

“敢為先、重細節、合為貴”是廈大化院百年來積淀而成的科研文化,首當其沖的便是敢于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兒,不斷突破“舒適圈”,向著科學的“無人區”邁進。

聚焦“團簇化學”和“表界面化學”兩大特色方向,團簇化學教師團隊在科研創新方面也一直走在學科發展前列,在團簇的精準制備、本征性質表征和理論,團簇多級結構的構筑與協同效應,以及納米表界面性能精準調控等方面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近年來團隊成員先后在Science、Nature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3篇,研究成果“新型富勒烯”(2015)和“金屬納米材料的表面配位化學”(2018)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承擔了十多項部委重要研究項目。

圖片5

此外,團隊成員積極發揮智庫作用,為國家科技發展和教育改革提供決策咨詢,針對我國交叉學科人才緊缺的現狀,積極推動學院首創的“能源化學”(2015年)和“化學測量學與技術”(2021年)本科新專業先后獲批并招生。

讓成果真正走出實驗室,走進尋常百姓生活中,是團隊一直以來的追尋。謝素原課題組征服了材料界的“納米王子”,突破實現了年產噸級富勒烯及其工業化宏量合成。鄭南峰課題組開發系列高選擇性防脫氯加氫納米催化劑及其工業應用技術,實現農藥、顏料關鍵中間體的綠色高效合成,打破國外公司壟斷。2020年初,鄭南峰課題組還聯合廈門本土科技公司研發出石墨烯遠紅外加熱產品,第一時間馳援武漢,在寒天冷雨中為一線醫護人員送上溫暖的守護。團隊還推動構建“納米制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納米制備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平臺……服務國家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攀登,團隊成員潛心修志,把科研的“冷板凳”坐實焐熱。

團隊成員向醫護人員講解石墨烯遠紅外加熱產品使用方法

“合為貴”在團隊中代代傳承

不久前,團隊成員謝素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也讓團隊里多了一對“院士師徒”。1999年畢業留校任教,至今二十多年時間,謝素原從一個人到建立起一支自己的課題團隊,他最難忘的依然是在剛起步時,為了支持自己的發展,導師鄭蘭蓀二話不說讓出了實驗室。和謝素原一樣,團隊里許多老師都是學在廈大又留任廈大。“廈大的氛圍很好,能夠讓人靜下心來做科研。”團隊成員匡勤說,不論是從經費、還是招生指標上,老一輩教師都優先照顧年輕教師的發展,“合為貴”的文化在老中青成員中代代傳承。

D32E7D490849FC67EB895B0FC42_92042E46_5995B0

謝素原和課題組學生們在一起

平均每學期一到兩次的教學研討會,不同課程組長間相互交流遇到的問題和經驗做法。不同課題組也時常合開組會,一起頭腦風暴,帶頭人也親歷親為,不出差的時候幾乎把每個課題組的組會參加個遍。逢年過節,年輕的成員們也會組團到退休老教師家里慰問送祝福,再順便開一場小型“學術沙龍”,向前輩們討教……

浩瀚的科研大海里,只有集結團隊的力量,才能行穩致遠。

“團隊本身就是‘合為貴’的產物。”現任化學化工學院院長、團隊成員謝兆雄說到,以‘合為貴’文化來做頂層設計,才能很好地實現構建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產業化研究全鏈條,相互配合、互相成就,促使團隊整體不斷往前邁步。

在團隊的建設發展上,成員們都有一個共識:補強補短,在深耕特色方向的基礎上,引進與團隊能做交叉配合的或是能彌補現有研究短板的人才,并給予大力支持,幫助人才快速成長為能在國內甚至國際上獨當一面的學科帶頭人。

2021年教師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強調好老師要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團簇化學教師團隊成員們也第一時間聚在一起,認真學習了回信精神。回顧團隊走過的幾十年,教書育人、突破創新、團結合作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把為學為事為人統一起來,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的殷切囑托再一次讓大家倍感振奮。未來,團隊也將繼續積極投身教書育人與科研創新事業,沿著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產出高水平科技成果、服務國家改革發展事業的道路闊步前行。


參考資料:https://chem.xmu.edu.cn/info/1273/11980.htm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