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環骨架分子的催化不對稱合成一直是有機合成化學研究的難點和前沿,而恰恰這類結構是眾多藥物及其中間體的核心結構單元,其中具有[3.3.1]結構的氮雜八元橋環是吲哚生物堿家族中一類重要核心骨架,研究表明該類骨架衍生物具有抗癌、抗抑郁和鎮靜等作用。這類化合物早期是從稀有天然植物和海洋生物中提取,但這遠遠不能滿足現實需求。目前人工合成手性[3.3.1]氮雜八元橋環化合物主要依賴于從手性起始原料通過全/半合成策略或者借助手性輔基經過多步反應得到,該方法具有反應步驟長、條件苛刻和原子經濟性差等缺點。催化不對稱合成[3.3.1]型類天然產物骨架的方法至今未見報道,這主要歸結于[3.3.1]氮雜八元橋環分子結構獨特且剛性、而且具有多個立體中心,經過簡單的起始原料一步(一鍋)構建該類手性結構具有重大挑戰。
四川大學化學學院王天利課題組一直致力于手性肽-季鏻鹽催化的不對稱合成化學研究,開發了一系列新型高效的手性肽-季鏻鹽催化劑,并成功用于若干富有挑戰的有機反應中(例如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7425-7430;Angew.Chem. Int.Ed. 2021, 60, 14921-14930;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19860-19870等)。針對上述科學問題并結合課題組前期在構建手性[3.2.1]氮雜七元橋環的研究基礎 (Sci. China Chem. 2020, 63, 1091-1099),最近該課題組首次利用雙功能季鏻鹽催化劑和路易斯酸接力催化策略,以季鏻鹽催化串聯環化反應得到七元橋環中間體,隨后路易斯酸促進該中間體原位開環/擴環,高效高立體選擇性的構建了具有多個手性中心的[3.3.1]型氮雜八元橋環骨架。
該工作近期以“Asymmetric synthesis of N-bridged [3.3.1] ring systems by phosphonium salt/Lewis acid relay catalysis”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DOI: 10.1038/s41467-022-28001-8)。四川大學博士研究生譚建平為論文第一作者、碩士研究生李可晗和沈柏銘(南科大)為論文共同一作。王天利教授為本文第一通訊作者,四川大學為第一單位。特別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北京分子科學研究中心及四川大學的經費支持。
全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8001-8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