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哲敏,男,1924年10月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194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1948-1952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學習,先后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55年回國后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作至今,歷任室主任、副所長、所長等職,現任所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2年,鄭哲敏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鄭哲敏院士是國際著名力學家,我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
鄭哲敏院士闡明了爆炸成形的機理和模型律,解決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難題,發展了一門新的力學分支學科——爆炸力學。他長期主持力學學科發展規劃的制定,倡導建立了多個新的力學分支學科,做出了重要的學術貢獻。
在地下核爆炸效應的研究中,鄭哲敏院士與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體彈塑性模型。該模型將爆炸及沖擊荷載作用下介質的流體、固體特性及運動規律用統一的方程表述,堪稱爆炸力學的學科標志,可準確預測地下核試驗壓力衰減規律,為我國首次地下核爆當量預報做出了貢獻。
在穿破甲研究方面,鄭哲敏院士帶領團隊開創性地提出了射流開坑、準定常侵徹、靶板強度作用的相關理論;得到了穿甲相似律和比國際流行的Tate公式更為有效的穿甲模型;建立了破甲彈高速流拉斷的理論;建立了金屬裝甲破甲機理模型和破甲相似律,獲得了比國際公認的Eichelberger公式更符合實際的侵徹公式。這些工作為我國相關武器的設計與效應評估提供了堅實的力學基礎。
基于流體彈塑性理論,鄭哲敏院士還開辟了爆炸加工、瓦斯突出、爆炸處理水下軟基等關鍵技術領域,解決了重大工程建設中的核心難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此外,在材料力學的研究中,他提出的硬度表征標度理論,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并以他與合作者的姓氏命名為C-C方法。
作為中國力學界在國際上的代表,他積極參加和組織有關方面的國際交流,促進國際合作,顯著提高了中國力學在國際上的地位。
鄭哲敏院士心系祖國,始終以國家需求為己任,嘔心瀝血,嚴謹創新,團結奮進,平易近人,培養了大批力學領域的杰出人才。
力學人生
1924年10月2日,鄭哲敏出生于山東濟南,原籍浙江寧波鄞州。其父親鄭章斐崇尚實業,教育子女勤勉好學、修身養性。鄭哲敏熱愛祖國、坦蕩正直、勤勉好學、兢兢業業的特征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的影響。
1943年,鄭哲敏考入西南聯合大學電機系,次年轉入機械系。1947年畢業后,鄭哲敏留在清華大學做錢偉長教授的助教。
1948年4月,在梅貽琦、陳福田、錢偉長、李輯祥等人的推薦,以及“國際扶輪社國際獎學金”的資助下,鄭哲敏獲準入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一年后,鄭哲敏成為錢學森的博士研究生。
1952年6月,鄭哲敏獲得加州理工學院應用力學與數學博士學位,并在熱彈性力學、流固耦合力學等新的學科方向上取得了重要進展。
1954年9月27日鄭哲敏在美國移民局取消了對一批留學生不得離境的限制后,于從紐約乘船離美,輾轉歐洲,于次年2月21日回到祖國。
1955年4月,鄭哲敏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力學研究室工作,任副研究員。他隨后參加錢學森創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力學所)的工作。
1956年1月,鄭哲敏成為力學所的首批科技人員之一,任彈性力學組組長。
1956年,鄭哲敏作為助手參加了錢學森主持的12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中全國力學學科規劃的制訂。
1958年起,鄭哲敏擔任力學所第四研究室副主任。除了抗地震研究之外,他直接參加了大型混流式水輪機葉型流體力學設計的研究。1959年,鄭哲敏建議并領導了爆炸成形和高壓擠壓成形的研究。
1960年,鄭哲敏擔任力學所第二研究室副主任。由于鄭哲敏及其團隊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錢學森提出了工藝力學和爆炸力學的概念。爆炸力學正式成為第二研究室的主要學科方向。經過30余年的努力,鄭哲敏領導第二研究室在流體彈塑性模型等爆炸力學基礎理論,以及核爆效應、穿破甲機理、防護工程、爆炸加工、爆炸安全、爆炸處理水下軟基、瓦斯突出機理等爆炸力學主要應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響的成果。
1972年開始,鄭哲敏多次參加力學規劃的起草工作。1977年,他作為規劃起草小組組長,參與主持制訂了中國科學院的力學學科發展規劃。1978年,鄭哲敏作為主持人之一,組織制訂了全國力學學科規劃。
1978年鄭哲敏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
1979鄭哲敏擔任力學所新組建的材料力學性能研究室主任。在近20年的時間內,力學所在材料力學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12項國家和中科院的科技成果獎。
1980年,鄭哲敏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0年12月,鄭哲敏擔任力學所常務副所長。
1982年5月,鄭哲敏擔任中國力學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1984年2月,鄭哲敏被任命為力學所所長。
1986年至今,鄭哲敏擔任中國科學院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承擔了國家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多項項目,為我國海洋油氣采輸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6年8月至1990年9月,鄭哲敏擔任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
1988年6月,鄭哲敏領導建立了力學所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LNM),并擔任首任室主任。該實驗室于1999年10月被科技部批準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
1988年至1996年期間,鄭哲敏擔任兩屆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盟(IUTAM)大會委員會委員。
1992年,鄭哲敏會同力學學科的院士和專家,闡明力學具有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兩重性,以及力學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科技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93年,鄭哲敏任國家科委成立的“力學科學小組”組長,組織編寫的力學發展規劃編入了《21世紀初科學發展趨勢》的總體規劃中。
1993年2月,鄭哲敏由于在爆炸力學理論和應用上的成就,當選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1994年,鄭哲敏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7年,鄭哲敏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力學學科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完成了自然科學學科發展戰略調研報告之一《力學》。
1999年7月,鄭哲敏作為力學學科規劃顧問組組長,組織顧問組對“全國基礎研究‘十五’計劃和2015年遠景規劃”中的力學學科發展規劃進行了總體指導。
20世紀90年代,鄭哲敏先后擔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副主任、主任和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
2000年,鄭哲敏、吳承康等領導創建了力學所工程科學研究部,倡導錢學森工程科學思想,主攻海洋、環境、能源中的關鍵力學問題,以引領行業的發展。現在,工程科學研究部已經發展成中國科學院流固耦合系統力學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等離子體與燃燒中心。鄭哲敏現在擔任中國科學院流固耦合系統力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
2003年至2004年,鄭哲敏擔任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國家戰略高技術與高新技術產業化研究”專題咨詢組組長,“國防科技問題研究” 專題咨詢組副組長,并參與了第14專題“基礎科學問題研究”的有關工作,承擔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若干專題的咨詢。
2004年,鄭哲敏受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的委托,承擔了“世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我國的戰略對策”咨詢項目。
2004年至2008年,鄭哲敏成為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盟(IUTAM)八位執委之一。
近年來,鄭哲敏將研究的重心轉向了水下高速航行體的流固耦合力學問題、海底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技術與安全性等方面,帶領相關研究團隊為國家海洋安全和海洋資源能源的開發做出貢獻,并指導有關課題組繼續進行爆炸與沖擊動力學研究。
2012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