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吳澤輝副教授團隊在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題為“Self-Assembly of Size-Controlled m-Pyridine-Urea Oligomers and Their Biomimetic Chloride Ion Channels”的研究論文。研究團隊發現,線性間吡啶二脲衍生物通過引入分子內六角型氫鍵和分子間氫鍵,可以自身折疊和組裝形成氯離子通道,有望應用于氯離子通道相關疾病的診斷。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陳華龍和藥學院副教授劉亞靜為共同第一作者,吳澤輝副教授為通訊作者。
轉運載體和離子通道是細胞內外物質傳輸的重要途徑,其功能紊亂可引起腦卒中、腫瘤、癲癇、脊髓小腦共濟失調、中央脊髓性肌病、偏頭痛等一系列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因此,研發靶向轉運載體以及離子通道的放射性探針和常規藥物是診療此類相關疾病的重要手段。
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吳澤輝副教授團隊前期報道了首個靶向陽離子轉運載體的小分子探針(2S,4S)4-[18F]FPArg(Eur. J. Med. Chem. 2019(183), 111730),在此基礎上,團隊與我校吉訓明教授課題組合作,嘗試使用小分子構建載體和通道,明確載體和通道的功能、揭示致病機理以及為相關疾病提供可靠的診療藥物。基于間吡啶二脲衍生物功能基團多樣,通過不同數量的氫鍵受體、供體、電負性和手性等因素變化組合,構建一系列利于自組裝成通道的小分子化合物。通過單晶、一維和二維核磁解析、透射電鏡、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圓二色譜和動態光散射證實,該化合物在氫鍵的作用下由線性分子轉為環狀結構,進一步借助分子間氫鍵形成管道化合物。通過質子跨膜、核磁滴定、質譜結合、細胞電生理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等實驗證明間吡啶二脲三聚衍生物1a可以高效傳輸氯離子,此研究結果為新型氯離子通道相關疾病的設計提供新思路。
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基金項目(81701753)資助,實施過程中得到首都醫科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的大力支持。
吳澤輝,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分子影像平臺主任。主要從事新型放射性診斷藥物和功能小分子的研究。近五年在化學/核醫學領域國際著名雜志《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和《Talanta》等發表文章2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11項,授權4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北京市教委基金1項,參與多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