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生發微針貼片及其作用機制
毛發作為個人形象的重要一部分,其脫落雖然不會顯著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會給患者心理造成沉重的負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雄激素源性脫發的患病率男性為21.3%,女性為6.0%,且有逐年升高、低齡化發展的趨勢。目前雖然相關的治療方法繁多,包括藥物治療(米諾地爾和非那雄胺)、手術治療(植發)、物理療法(中醫針刺療法和低頻激光療法)等等,但均存在療效不足、起效時間慢或副作用嚴重等問題,故亟需一種高效安全的治療策略。
研究團隊從雄激素源性脫發的發病機理出發,從毛囊周圍微環境的氧化應激和血管化不足兩方面入手,設計了一種包載氧化鈰納米酶的可溶微針遞藥系統(圖2),通過微針刺穿皮膚角質層,針體溶解后釋放其中包載的氧化鈰納米酶,直接將氧化鈰納米酶遞送至皮膚深處,以清除毛囊周圍過量的ROS,改善患處的氧化應激微環境;同時利用微針的促血管新生作用,重塑毛囊周圍的微血管系統,進而調控毛囊的生長周期,誘導毛囊由靜止期進入生長期。
圖2. 載氧化鈰納米酶的可溶微針貼片。(a)微針貼片的掃描電鏡圖,(b)熒光修飾的微針貼片的共聚焦熒光圖。
在雄激素源性脫發的小鼠模型上,與臨床一線用藥米諾地爾相比,在給藥頻率更低的情況下(微針貼片每3天1次,共給藥5次;米諾地爾每天1次,共給藥13次),該微針貼片能夠更快地誘導毛發再生,且實現與米諾地爾組相當的新生毛發質量。體內外實驗均證明該微針貼片能夠有效清除ROS,更好地促進毛囊周圍的血管新生,為毛發再生塑造較好的微環境,且該微針貼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不會對皮膚造成可逆性損傷,也不會破壞皮膚的正常結構。
圖3 治療后毛發的形狀、直徑及免疫組化分析的相關結果
本研究通過結合微針貼片與無機納米酶,開發了一種使用方便、安全高效的生發微針,為脫發治療提供了新思路,該創新器件的發明能夠衍生出更多的針對脫發治療的產品,有望進一步通過產業化,造福雄激素源性脫發患者。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杭州)創新醫藥研究院/藥學院專業碩士研究生袁安然和博士研究生夏凡,高建青教授和李方園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浙江大學(杭州)創新醫藥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9月,是由浙江大學與錢塘區管委會共同舉辦的非獨立法人校設研究機構。主要從事轉化生物醫藥、加強國際交流、孵化創新企業、推動地方產業、是融合政產學研的生物醫藥創新平臺與轉化窗口。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