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強院士回母校憶初心講黨課。 上海大學 供圖
中新網上海6月23日電 (記者 許婧)“你們猜猜我多大了,今年奔八了,我非常希望年輕人比我們做得更多更好,這樣我們國家才能興旺。”中國手性合成及催化領域最受學界敬仰的先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有機化學研究國強22日回到母校上海大學,為400多名師生講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黨課。
林國強是“土生土長”的中國科學家。他曾說,自己一輩子只專注了一件事,就是研究手性化學,在專業領域,他的著作是研究者的必讀書目。多年來,通過技術轉讓和建立手性藥物重點實驗室等形式促進成果轉化,讓民眾實實在在地用上價格便宜、療效明顯的藥,是讓他最感自豪的事。
1964年,林國強自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現上海大學)化學系畢業。1964年至1968年,林國強在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讀研究生,導師周維善教授,畢業后留所工作。1990年起至1999年,歷任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副所長、常務副所長和所長。
當天,林國強從母校上海大學的歷史和新中國建立初期響應黨中央向科學進軍的號召說起,用他在艱苦環境中的學習工作經歷向年輕學子講述了什么是老一輩科學家將“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偉大精神。
2018年,75歲的林國強兼任上海中醫藥大學創新中藥研究院院長,他希望將自己研究的手性合成方法與知識運用到中藥創新中去。林國強表示,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創新中藥研究院研究團隊已經從中藥紅景天中找到了在細胞和小動物水平上有促進血管作用的物質,具有明顯抗小鼠運動疲勞的作用;與龍華醫院聯合研制的秦冰滴眼液,療效確切,作用持久....。。“這些結果是研究出好藥的第一步,但我們做中藥研究,就要想著對國家有用”。
林國強不僅治學嚴謹,更十分注重人才培養。上海大學校長劉昌勝介紹,林國強長期以來,以不同方式,非常關心和支持上海大學化學學科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教學科研等工作。他于2014年在上海大學理學院化學系設立了“國秀獎學金”,目前已有124名化學系本科生及研究生榮獲該獎學金,激勵著莘莘學子在科研學習上的拼搏奮斗。
林國強提醒學生們,科研工作者要堅守學術底線,遵守科學道德規范。“科研要經得起推敲,做導師是要花時間的,學生的論文一定要自己化力修改,老師在學生剛起步時花一些功夫,講清楚規矩,這樣晚上都能睡的著”,林國強邊展示批改的學生論文邊說,因為科學性的基礎是真實性,科研領頭人也要經得起邏輯盤問,把這些工作都做好,就不用怕什么。
林國強院士希望青年人樹立遠大理想,對國家社會懷有感恩之心。 上海大學 供圖
在林國強看來,教師一定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真誠地幫助學生,“以真心換真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并養成多思考的好習慣。他強調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認為“任務帶學科,學科促任務”,要辯證地思考基礎研究與社會需求間的關系,要積極開展交叉學科研究工作。
為了始終洞悉科研最前沿,林國強積極推薦青年學者到國際組織任職,組織各種國際學術論壇、資助優秀學生出國深造、接收留學生來學習。這些出國深造的學生,現在大都已陸續回國,不少人已經成為科研骨干,“搞科研也是一種民間外交”,林國強笑著說。
“老師要給學生一定空間,與學生教學相長,互相學習進步,這樣一代代傳承下去,我們的科研就有希望。”林國強希望學生在認真學習、做好科研之外,要積極參加各項活動,樹立遠大理想,對國家社會懷有感恩之心。
在林國強看來,面向未來,中國科學家應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道路,在面對日趨激烈、關乎國運的世界高新科技競爭中長遠布局、搶占制高點,展現當代中國科學家的時代擔當。“失敗比成功多得多,不要怕失敗,教師就是要用行動引領學生堅持,堅持,再堅持。”
回顧這些年的人才培養之路,林國強呼吁能對本土青年人才和引進人才一視同仁,要研究投入產出比,將科研經費的每一分都用在刀刃上,調動所有青年人才的積極性。
“我是屬于共和國紅旗下成長的一代,上海解放時我讀小學三年級,新任校長就是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原型李少白的妻子。我記得她來了后,課間休息時我們每人有了一小杯豆漿!我在科研崗位工作了五十多年,經歷了國家發展的各個時期,見證了中國科技水平從跟跑、并跑到部分領跑。希望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激勵年輕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苦干實干、科研報國,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自己的貢獻。”林國強說。(完)
參考資料:https://www.chinanews.com/gn/2021/06-23/9505222.shtml?qq-pf-to=pcqq.group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