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ngew. Chem. Int. Ed.在線發表了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鄭佑軒課題組在超長白光有機長余輝材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Two-Photon Ionization Induced Stable White Organic Long Persistent Luminescence” (2021, 10.1002/anie.202106472)。
長余輝是指材料在移除外界激發后仍能保持發光一段時間的現象,在生物成像、應急指示和工藝品方面有不錯的應用價值。相比無機長余輝材料,有機長余輝材料具有結構設計靈活多樣、發光顏色易調節、容易制備柔性透明薄膜等優點,近幾年備受研究者關注。
但目前大多數有機長余輝材料的余輝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在數秒到數十秒區間,實現小時級別的余輝壽命對有機材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鄭佑軒課題組曾在2019年報道了首例基于環仿衍生物的有機長余輝材料,在室溫條件下,移除外部激發光源,材料本身可以持續發光數秒(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17220-17225)。能夠實現小時級別余輝壽命的相關報道較少,且多采用微量復合物摻雜的方式。這類體系為實現白光余輝需要在復合物的基礎上繼續引入兩個額外的熒光小分子,體系復雜且對熒光小分子有較高的要求。除了復合物摻雜外,另外一種可以實現有機長余輝的方式是通過雙光子電離將處于激發態的分子繼續激發至電離態,從而產生電荷分離中間體。目前對雙光子電離機制的研究較為匱乏,且在過去的研究中需要采用78 K的低溫以及極高的功率才能夠成功引發。但在雙光子電離過程中,余輝會同時包含來自客體分子的單線態和三線態激發態的貢獻,因此這一機制理論上是實現白光余輝最直接和最理想的途徑。
近日,鄭佑軒課題組報道了一系列基于簡單的二元體系,利用雙光子電離機制在室溫條件下即可實現超長有機白光余輝的材料。幾組有機薄膜在摻雜到三苯基膦中表現出明顯的室溫磷光性質;而將客體分子摻雜到DBTSPO主體中,薄膜在移除激發光源后余輝均可以持續20分鐘以上,最長可以持續約40分鐘。
根據客體分子的不同,薄膜余輝的CIE坐標分別為(0.19, 0.22)、(0.31, 0.35)、(0.33, 0.33)和(0.31, 0.46),分別對應于天藍光、標準白光、標準白光和暖白光。對客體分子的單線態、三線態激發態分析以及SOC過程分析發現,客體分子本身的光物理性質對余輝的發光性質起到了決定作用。因此這類體系可以直接通過客體分子的篩選簡單高效的實現余輝性質的預測和調節。
博士生梁嘯為第一作者,鄭佑軒為通訊作者。特別感謝左景林教授對該工作的幫助和支持,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773088, 21975119)的資助。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