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是細胞內不可或缺的輔酶,廣泛參與代謝等過程,因此改變NAD水平導致的生物學效應難以預測。為突破調控天然輔酶的局限,趙宗保團隊致力于基于非天然輔酶的合成生物學研究。前期工作中,該團隊設計合成了NCD,采用半理性設計及定向進化策略,改造蘋果酸酶、乳酸脫氫酶、亞磷酸脫氫酶和甲酸脫氫酶,均獲得了NCD偏好型突變體(J. Am. Chem. Soc.,2011);通過解析晶體結構,揭示了輔酶偏好性改變的分子基礎(ACS Catal.,2019);以大腸桿菌為宿主,通過表達核苷酸轉運蛋白和NCD偏好型氧化還原酶,成功實現NCD介導的高選擇性能量傳遞(ACS Catal.,2017;Angew. Chem. Int. Ed.,2020)。然而,由于微生物難以從環境中有效攝取NCD,因此亟需解決細胞內NCD供給問題。
本研究以煙酸單核苷酸(NaMN)腺苷酰轉移酶(NadD)為模板,半理性設計并改造其底物NaMN和腺苷三磷酸(ATP)的結合口袋,獲得偏好煙酰胺單核苷酸(NMN)和胞苷三磷酸(CTP)的突變體,即NCD合成酶(NcdS)。該團隊在大腸桿菌中表達NcdS,實現利用內源的CTP和NMN合成NCD;通過強化前體合成步驟,胞內NCD含量可超過天然輔酶,達到5.0mM,獲得NCD自給型平臺菌株。此外,該團隊還通過表達NCD偏好型蘋果酸酶和D-乳酸脫氫酶,實現NCD介導的L-蘋果酸高選擇性轉化為D-乳酸。該工作為細胞內合成非天然輔酶奠定了基礎,為后續合成生物學和化學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參考。
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為“Creating Enzymes and Self-sufficient Cells for Biosynthesis of the Non-natural Cofactor Nicotinamide Cytosine Dinucleotide”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該工作的第一作者是我所1816組助理研究員王雪穎博士。該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我所創新基金等項目的資助。(文/圖 王雪穎)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2357-z
參考資料
[1] 我所研制出非天然輔酶的合成酶http://www.dicp.ac.cn/xwdt/kyjz/202104/t20210413_5992150.html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