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產物中的大環化合物對靶點的驗證、先導化合物以及藥物的發現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天然產物來源的局限性,目前自然界能夠提供的大環類天然產物仍然十分有限。特別是受制于人工全合成的困難,大環類天然產物的結構多樣性與其活性之間的關系仍然有待更多的研究。
海洋天然產物呋喃西松烷型二萜大環內酯是肉芝軟珊瑚屬的主體代謝產物。研究表明,該類大環分子獨特的呋喃以及多取代烯烴結構模塊與其多功能的生物學活性密切相關,如抗腫瘤、抗菌以及免疫抑制等。盡管此類天然大環化合物有著許多優勢,但軟珊瑚生物基因有限的表達限制了它們的產量來源與結構多樣性。鑒于此,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楊偉波課題組發展了鈀催化惰性碳氫鍵與供體/供體卡賓的烯基化反應,這一方法可以快速、高效地構建多取代呋喃環骨架。
進一步采用仿生模塊化策略,研究團隊快速合成了結構新穎的呋喃大環內酰胺化合物,部分化合物表現出較好的體外抗炎活性。這一策略得以成功實現的關鍵是利用烯-炔-酮來作為供體/供體卡賓的前體,在過渡金屬催化的條件下,實現了供體/供體卡賓參與的惰性Csp3-H鍵活化的偶聯反應。值得注意的是,該方法不僅避免了使用易爆、有毒的重氮化合物,而且還適用于以聯烯酮為卡賓前體的偶聯反應,對于藥物分子的后階段修飾也同樣有效。DFT計算表明,該反應的機理可能涉及形式上的1,4-Pd遷移的過程。經過活性測試,研究團隊發現,利用仿生模塊化策略得到的含呋喃骨架的類西柏烷的大內酰胺類化合物具有顯著的抗炎活性,可以抑制TNF-α,IL-6和IL-1β的產生并阻斷NF-κB活化信號,,其抑制活性及細胞毒性與地塞米松相當。
目前,相關成果已于2月26日于Nature Communication雜志在線發表,上海藥物所楊偉波研究員與香港科技大學林振陽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上海藥物所研究生郝吉平、郭雪瑩與何世君副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項目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上海市科委以及香港研究資助局等項目的資助。
參考資料
[1] Nat Commun:上海藥物所楊偉波課題組合成具有抗炎活性的類天然呋喃大環內酰胺化合物http://www.simm.ac.cn/web/xwzx/kydt/202103/t20210301_5962153.html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