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唐明述院士——一本人生的教科書

來源:東南大學校史文化網      2018-03-30
導讀:唐明述,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1929年3月31日出生于四川安岳。1953年畢業于天津大學,1956年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研究生畢業。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水泥和混凝土材料科學,特別是對影響混凝土工程壽命的堿——集料反應進行了長期系統的研究,包括檢測方法、反應過程機理、分類、工程判定、抑制措施以及制定相應標準和預防措施的專家系統等。其課題先后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其他省部級獎。發表中外論文260余篇,著(譯)近10部。曾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及江蘇省勞動模范。

1.png

1960年,剛從南京化工學院研究生班畢業不久的唐明述,參加了**三峽大壩堿——集料反應的研究。后來,雖然三峽大壩遲遲未建,但唐明述從這次研究中看到了堿——集料反應對國民經濟的深遠意義,從此確定了自己終生的研究課題。

一晃40多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唐明述在南京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潛心研究材料科學的理論和工程應用,特別是混凝土工程壽命和安全性,在理論和方法上都獲得創造性成果。創建的砂石堿活性快速鑒定法國際上被稱為“中國法”,已被多國試驗和使用,現已列為我國及法國標準。

2004年10月,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國家的世界著名學者云集北京,參加第十二屆國際堿——集料反應會議。作為會議主席,唐明述得到與會專家的尊重。美國Purdue大學工程材料教授Diamond說:“作為堿——集料反應領域的最主要的學者和研究者,唐教授在世界上聲譽是十分肯定的。他是此領域中國的領導科學家。”加拿大Gillott教授認為,“唐教授的論文對闡明堿——集料反應的本質是一個里程碑,唐教授的研究工作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中國國界。”

歲月彌久 信念彌堅

唐明述對青年學子常說:“不僅要學會做學問,更要學會做人,一定要愛黨,愛國,愛人民,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搞研究,不是為研究而研究,要面向國家的重大需求,要面向國際學術前沿。科學工作者的研究要面向國民經濟的主戰場。”

他自己把這個戰場選在了影響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壽命的混凝土。40多年來,他的足跡踏遍大江南北。每到一地,他都要在各種各樣的混凝土建筑物前轉來轉去,細心觀測這些建筑物的“健康狀況”。經過多年的研究實踐,他終于總結出預防、發現、消除堿——集料反應的一整套理論,成為我國和國際上堿——集料反應研究的著名專家。

他從一個專家的視角清醒地看到,保證重大基礎設施使用期達100年以上,這是一個多么值得重視的領域啊!機場、公路、橋梁、大壩的短壽命不僅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而且重建與維修費更是不堪重負。浪費的不僅僅是資源、能源,更重要的是破壞了環境,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004年我國水泥產量達9.7億噸,占世界的46%。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這種態勢還會保持很長的時間,我國水泥產量有可能占世界的2/3。我國基建工程規模空前,基礎設施無論在世界還是在我國國民經濟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大壩、橋梁、公路、鐵路、港口、隧道、海上海峽工程,地下工程以及工業和民用建筑的使用壽命是最值得予以重視的領域。我國基建工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極大的比重。以江蘇省為例,2004年水泥產量達8000萬噸,超過德、英、法的綜合,人均水泥用量也遠遠超過他們。可以說我國目前的基建規模是古今中外前所未有,舉世矚目。

他深知近年來發達國家在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慘痛教訓。他曾于1986年及2000年兩次赴加拿大考察大壩、橋梁、公路的破壞,損失相當嚴重。以70多歲的高齡仍筆耕不輟,為延長工程壽命、造福人民獻計獻策。他多次撰文呼吁和強調,提高我國基建工程壽命是最大的節約,提高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及其對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環境的重大意義。在當前我國超速發展的基建工程若耐久性不好,壽命不長,其損失之嚴重將使資源、能源不豐富的我國所難以承受。他建議從科學技術和社會措施兩個層面采取有力措施保證我國重大工程壽命達100年以上,節約能源和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他還根據中國的國情,基于科技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材料科學的角度出發,提出利用工業廢渣、礦渣、煤灰粉、硅粉,代替熟料生產水泥,不僅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而且能夠改善混凝土的性能,特別是耐久性。2004年我國煤產量為19.56億噸,預期今后將達到24億噸,則煤灰粉量將達到3億噸。再加上煤矸石,將達到6億噸以上。若能充分利用定將獲得重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考慮到礦物能源——石油和煤儲量的有限性,他建議從現在起倡導從植物中提取燃料。植物是可再生資源,用植物纖維代替合成纖維、用竹筋代替鋼筋,選擇用于適當的混凝土工程之中,將十分有利于可持續發展。

潛心研究 業績輝煌

踏踏實實做學者,認認真真做學問,這是唐明述的行為準則。

“進了學術的門,就要準備好做苦行僧,沒有誰隨便可以成功!”唐明述用自己的言行無言地告誡年輕人要摒棄浮躁,回歸純凈的學術殿堂。幾十年來,他鍥而不舍地苦心鉆研。特別是對影響混凝土工程壽命的堿——集料反應進行了長期的系統的研究,內容包括檢測方法、反應過程機理、分類、工程判定、抑制措施以及制定相應標準和預防措施的專家系統等。1987年,他摘取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當年一等獎空缺)。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工廠燒窯,他還抽空自學法、日、德三門外語。

唐明述認為,學術上一定要重視基礎理論,如果不重視基礎理論的話,沒辦法在國際上站住腳,更不能有所創新。而作為一個基礎研究的科學工作者,耐得住寂寞才能獲得成功。他幾十年如一日,一直從事混凝土堿——集料反應課題,這是包括了地質學上的所有的巖石、沉積巖、火成巖、變質巖在內的砂石材料。水泥本身是一種復雜的多份材料,混凝土也是多相集合體。混凝土工程涉及國家重大的諸如發電站、水電站、飛機場等大型工程,一旦破壞將給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和嚴重的政治后果。本著一顆拳拳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赤誠之心,早在20世紀60年代,他就立下了致力堿——集料反應研究的志向,以達到預防和治愈對水泥混凝土產生破壞作用的“惡性病”。

為了將堿——集料反應的研究不斷推向深入,他整天泡在實驗室內,如癡如醉,專心致志地做實驗。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仍頂著“白專道路”壓力,不改初衷,堅持研究。畢業多年的校友提起他時常說:“唐老師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他鉆研和實干精神,一年幾乎有三百六十天能看到他在實驗室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十年不懈努力,終于在20世紀80年代,他所創建的砂石堿活性快速鑒定法深受國際學術界和工程界的重視,被命名為“中國壓蒸快速法”,被多國試驗和使用,并被我國和法國列為國家標準,已應用于三峽工程和小浪底工程等重大工程領域。20世紀反應新分類法,90年代,他又提出了堿——集料反應新分類法,贏得了國際專家的高度評價。          

鞠躬盡瘁 甘做鋪路石

唐明述常常勉勵青年人在學術上要有創見,以“不取亦取,雖師勿師”,“師法其長,勿學其短”為格言,鼓勵青年教師和學生要“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所培養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師中有的成了國外知名專家,有的成為國內大型工程的技術總負責人,還有的成為南京市副市長、南京工業大學領導,更多的成為了水泥化學方面的專家。材料學院院長許仲梓教授說:“唐老師甘為人梯,把我們年青人推向前臺,在國際學術舞臺上一展中國青年學者的風采。”材料學院黨委書

記祝社民教授深有感觸地說:“正是由于唐院士樂于奉獻、甘做鋪路石,才使得我們的堿——集料反應研究走在國際學術前沿。”

近幾年,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學院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973”計劃項目資助,與唐明述全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正是他的倡導和幫助,材料學院許多中青年教師先后在應用研究成果、為重大工程服務的同時也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項目實施的全過程中,他從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始終積極將年輕科技人員推向前沿,擔當重任,讓年輕人在實踐中鍛煉提高、增長才干。

他要求青年學者要具備創新能力,要敢于向權威挑戰,敢于突破學科傳統,敢于突破極限和禁區,敢于突破慣性思維,同時不迷信權威,不隨波逐流。他認為,博士生必需具備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除了需要基本的知識積累和智力訓練外,更需培養和具備在復雜情勢下抓住問題要害、找出解決辦法的能力。為此,他強調導師在研究生學習研究過程中要樂于為學生創造條件,精確把握方向。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德龍教授在南京工業大學讀書時是一個不愿墨守成規的人,在學術上總愛獨出心裁,另辟蹊徑。在做研究生論文時他按自己的想法提出了一個研究方向,但是當時非常仿徨,因為按南京工業大學當年規定研究生開題必須經由一流導師組成的考察組答辯論證后方可進行。在徐德龍鼓起勇氣大膽地闡述了自己的方案后,唐明述肯定他的研究方向說,“科學研究的實質就在于不斷創新,搞學術研究的人如果不敢于向權威挑戰,不敢于超越前人,超越自己,那就絕不會有進步,不能向更深領域拓展”。事后,徐德龍感慨地說;“唐明述院士等人的鼓勵,加速了我在科學道路上奮進的步伐。”

從嚴治學 培育英才

唐明述為國家培養博士生、碩士生30余人,他的治學育人的經驗令人稱道。多年來,唐院士一直堅持給入學新生上好第一堂課。他從做人談到做學問,從做學問談到時代的要求,談到競爭機制下所需的人才素質,再談到青年學子所應擔負的責任。

在講課方面,唐明述既力求反映最新成就,把學生引導到當前科學研究的前沿,又能系統介紹某一學派和重要理論的發展過程、爭論的焦點、當前的觀點、存在的問題以及對今后的展望。這樣,既能使同學們了解科學理論發展的思維過程,又能了解當前的問題和發展方向,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科學研究的熱情。他十分強調身教重于言教,常說:“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只有高度創造力的教師,才有高度創造性的學生。”

唐明述從不因自己的年事已高或繁重的工作,而淡忘對青年學生的教育工作,他總是關心青年學子的成長、成才。無論是科技文化節活動,還是“教授沙龍”教育教學論壇活動,我們總能看見他那儒雅的身影,聽到他那洪亮的聲音;無論是在操場上,還是在報告廳內,我們總能看見他那親切的面孔和長者的慈樣。

唐明述希望同學們一定要記著“懂得珍惜時間、善于利用時間”是取得成功的關鍵條件,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堅決不去網吧作浪費時間的游戲,爭分奪秒為取得優異成績而艱苦奮斗。

唐院士鼓勵學生創新。他說:“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基礎研究的生命在于創新,而創新的本意在于原始性。”他還教導當代的大學生,不僅要學會做學問還要學會做人。當引導學生們讀到領袖和先烈的豪言壯語“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時候,他啟發學生一定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他送學生們兩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10年前,唐明述曾揮毫寫下一首詩《校慶抒懷》:

歲月漫長兮,晴雨互現;

歷經磨煉兮,信念愈堅。

云開霧散兮,快馬加鞭;

業績輝煌兮,大學冠冕。

鞠躬盡瘁兮,培育英才;

人才輩出兮,青勝于藍。

自強不息兮,跨越世紀;

群賢相助兮,遠揚風帆。

同心協力兮,一流在望;

遠景遙望兮,彩霞滿園。

10年后的今天,讀此抒情詩依舊覺得蕩氣回腸,充盈著感染力,字里行間無不透射出一種人格的力量和氣魄。這是一位敦厚親和的長者的寫照,更是一部豐富充實的人生教科書的內涵。


參考資料

[1] 東南大學校史文化網,唐明述——一本人生的教科書,http://ripp.sinopec.com/ripp/redevelop/intellectual_property/expert_perspective/20131022/news_20131022_0008.shtml

[2]《中國工程院院士與金陵鼓樓》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