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實驗室向李俊賢請教問題。計紅梅/攝
2011年3月10日,河南洛陽。一位瘦削、精干的老人走進黎明化工研究院大門,到辦公室查看最新科研資料。雖然今天是他的生日,雖然他已經83歲,但對他來說,這一天和平常沒什么不同,工作仍舊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這位至今走路還健步如飛、每天能做二三十個俯臥撐的老科學家,正是我國火箭推進劑的主要創始者和聚氨脂材料的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俊賢。
初次接觸這位平易、隨和的老人時,誰會想到,在他一生中,在事關我國化工材料發展的幾個關鍵時刻,他能夠作出頗具大將之風的抉擇。
自作主張的抉擇:“失敗了就受處分”
1960年6月,32歲的李俊賢被緊急抽調到北京化工研究院五所從事高能推進劑的研究。彼時,正值蘇聯單方面撕毀合同,撤走大量技術專家。
當時學石油化工的李俊賢,并不知道為什么要研制偏二甲肼,只是“模糊地有些概念”。若干年后,李俊賢才知道,原因很簡單:錢學森的布局需要偏二甲肼。
偏二甲肼,火箭推進劑,相當于汽車的汽油。沒有這個關鍵的液體動力源,“兩彈一星”就上不了天。
國家著急。當時化工部的某些領導更傾向于氣相法制備偏二甲肼:畢竟有一定基礎,產率更高,且更易分離。
于是,上級決定,李俊賢所在的北京化工研究院五所利用氣相法制備偏二甲肼,而上海化工研究院則采用液相法。現在看來,這是一個完美的“雙保險”。
對于這個安排,李俊賢當時就沒忍住,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原來,五所曾對偏二甲肼的20多種制備方法作過逐一的研究篩選。李俊賢發現,雖然氣相法經驗積累多,有各種優勢,但致命的問題是會生成固體粉塵,堵塞設備。液相法雖然經驗積累少,產物濃度低,但更具備大量生產所需的技術路線。
出于穩妥考慮,上級部門并沒有答應李俊賢的請求。
現在回憶起來,他理解領導的苦衷:兵行險招,牽一發則動全身。而那時的李俊賢,在要不要用液相法的問題上急需一個抉擇。
為了保險,連著幾個晝夜,他查閱了之前的實驗數據和大量資料,仍認為液相法是最好的選擇,“上海院沒有這方面積累,我能比他們做得快,我能成功”。
不過,自作主張可是當時大忌。“失敗了要受處分。不過我沒多想處分的事情,我心里有把握。”他現在可以輕松回憶當時其實并不輕松的心情。
研究必須保密。于是,上至李俊賢、組長,下至工作人員都一同作了保證:“絕對不能透露出去,先干,悄悄地干。”
即使家離研究院不遠,他和研究組成員星期天也極少回家,一天到晚都在查資料、做實驗,甚至到食堂吃飯也是圍在一起討論技術問題。
半年后,他們建成的中試項目悄然成功,“本來還沒想著馬上說,不過還是被領導知道了,并組織了后續的后處理‘會戰’。最終證明,我們這個是對國家有好處的”。
1966年,李俊賢被調往青海省一個偏僻山溝里,任新組建的黎明化工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籌建偏二甲肼工業化生產裝置。而后幾年陸陸續續、相同模樣的工廠分別在其他地方克隆。
李俊賢和他的同伴,是實實在在的“兩彈一星”幕后英雄。他們忘不了那天: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被長征一號火箭怒吼著帶入太空,而火箭使用的動力源,正是偏二甲肼。
莊嚴的承諾:“延誤工期我負責!”
推進劑,也是魚雷發射的瓶頸。
1975年7月,以李俊賢為代表的黎明化工研究所工程技術人員開發出了796燃料,使魚雷航程、航速得到明顯提高。然而,實驗室研究雖然取得成功,但工業化研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于是,在1975年11月在昆明召開的魚雷推進劑會議上,使用部門提出先用國內已生產的硝酸異丙酯來研制新一代熱動力魚雷,等796燃料工業化研究成功后,再用796燃料研制新的熱動力魚雷。
“延誤工期我負責!”李俊賢不贊成先研制過渡性的熱動力魚雷,堅持一步到位。就是這次冒著極大風險的擔當,為我國先進魚雷研制節約了寶貴的3年。
這一系列研究,都是在大西北高原上完成的。從1966年被一個電話調往青海算起,李俊賢在青海工作了15年。初上高原,近2500米的海拔讓他和同伴頭痛、惡心,高原反應強烈。
李俊賢和同伴睡在漏風、漏雨的干打壘大通鋪上。有時甚至被雨水淋得難以入睡或凍醒,就索性睜著眼睛思考工作。
常年超負荷工作、吃飯不規律,再加上每天吃熟不透、不易消化的青稞面,他經常胃疼得難以支撐。
1970年,妻子從北京帶著幼兒前來青海工作;過了幾年,受胃病折磨的李俊賢到北京的化工部一邊休養,一邊工作。直至1982年,全家才在洛陽相聚。
軍轉民:開啟中國聚氨酯工業序幕
1979年,在這個載入中國史冊的年份中,李俊賢迎來了自己科研戰略的另一個突破。
彼時,軍工行業因需求減少,國家政策不得不開始大規模調整。“(當時)民品的發展基本上是饑不擇食,碰到什么就干什么,完全處于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軍轉民企業、長安汽車高層這樣形容軍企曾經的迷惘。
黎明化工研究院也面臨同樣的情形:“軍轉民”后何去何從?
那段時間,李俊賢天天帶著咸菜和饅頭,從位于北京和平里的住地往返于國家圖書館、國家專利局之間,“檢索復印有用的資料、專利”。
聚氨酯就是那時進入他視野的。
被稱為“萬能塑料”的聚氨酯,可以變成舒適的轎車座椅、高檔的衣服面料、大廈的保溫材料……那時,它已經在世界上廣為應用,而我國則鮮有產品。
“黎明院有技術上的優勢。”在北京的李俊賢預感到國家將要發生的巨大變化,“汽車工業的國產化勢在必行,是早晚的問題。方向沒錯。”
沒過幾天,黎明化工研究院就收到了李俊賢寄來的資料。
同時,由他提出的“聚氨酯反應注射成型技術開發”課題被列為“七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這也開啟了中國發展聚氨酯工業的序幕。
30多年過去了,李俊賢從沒停止對聚氨酯技術的規劃和指導,黎明院也早已確立了在聚氨酯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共獲得技術成果78項、各種獎勵26項,年銷售額近3億元。
然而,這位聚氨酯材料規劃者和奠基人的名字,卻沒有出現在上述任何一項成果和獎項中。他的名字,都被自己悄悄劃掉了。
從專科生到工程院院士:學習與專注成就事業
1928年3月10日,李俊賢出生在四川省眉山縣農村,并有一雙弟妹。父親患病,家里僅靠母親一人種著幾畝旱地勉強過活。
靠李氏宗祠每年3石稻谷的資助,他得以艱難完成專科學業。畢業那年,正值全國解放,“學工科的,就得去東北”。從此,李俊賢開始了60多年的化工研究。
與很多畢業于重點名校的同事相比,他的基礎并不好,所以總是要比別人拿出更多時間來學習。“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沒幾個專科畢業的。”時至今日,李俊賢覺得自己仍需不斷努力。
在黎明院,他最常去的地方有兩個:實驗室和圖書館。因此,有什么點子想和李俊賢交流,又想“偽造”偶然邂逅的現場,對于那些初來乍到的年輕人來說,圖書館往往是最佳的蹲守地點。
黎明院圖書館收錄著自1907年創刊以來所有的《美國化學文摘》。即使在網絡數據庫發達的今天,也經常有三三兩兩的年輕人查閱這些紙質資料,這幅場景正契合著辦公樓外懸掛的“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標語。
很多人講,這種學習氛圍是傳承自李老等老一輩科學家、一代代黎明院人耳濡目染的結果。
而對工作異于常人的專注,則是他留給胡長誠,這位和他共事50多年老科學家的最深印象。如今,已83歲的李俊賢,除了春節休息3天,幾乎每天都按時上下班。
瀏覽最新的研究成果、給年輕人查查資料,這樣的狀態讓他很舒服,“家里呆著難受,沒事情做,辦公室里就很輕松”。
黎明院里一脈相承的,還有那種淡泊明志的氣質。
現任總工程師王新德是李俊賢學生的學生,自同濟大學畢業后,他一直從事化學推進劑原材料研究。和記者談到日常工作的毒害、出現緊急事故的危險、航天配套工作的默默無聞時,種種委屈曾讓他數度哽咽。
激動過后,王新德告訴《科學時報》記者:黎明院踏實的工作作風是個傳家寶,“李院士總是用親身經歷指導大家伙兒,教會大家在浮躁的社會中把握自己”。
“他就像個將軍,我們都是他的小兵。”黎明人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參考資料
[1] 科學時報,記火箭推進劑拓荒者李俊賢院士:他像將軍,我們是小兵,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5219.shtm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