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D1-A-D2研究示意圖
碗狀分子(Bowl-shapedmolecules)具有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在合成化學、配位化學、超分子化學以及材料化學等方面引起了濃厚的研究興趣。素馨烯(Sumanene)是代表性的碗狀分子,其幾何和電子結構可通過主族元素摻雜π-骨架來加以調控。硫族元素雜化素馨烯(TCSs)是用硫族元素取代素馨烯的三個芐位亞甲基而得到,具有富電子特征。蘭州大學邵向鋒課題組一直致力于TCSs化學方面的研究,他們發展了TCSs的高效合成方案(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535)及區域選擇性化學反應(Angew.Chem. Int. Ed., 2015, 54, 267;Chem. Commun., 2017, 53, 1546;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3470;Chem. Commun., 2018, 54, 10981;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3819.)。
為了拓展TCSs的功能性應用以及發展具有新穎結構和性能的共軛體系,將TCSs與其他功能單元相融合是一條有效途徑。基于該思路,邵向鋒小組與蘭州大學袁呈山小組合作,首次將電子給體四硫富瓦烯(TTF,D1)和TCSs(D2)通過吡嗪單元(A)相結合,形成了若干D1-A-D2型共軛分子(圖1)。他們采用理論計算、穩態和瞬態光譜、光譜電化學等手段詳盡研究了該體系的結構、化學及光物理特征。研究表明,D1和D2對于分子內電荷轉移躍遷(ICT)均有貢獻,使得化合物呈現較寬的ICT吸收(400-700 nm)。在光誘導之下,它們具有兩個壽命不同的電荷分離態CS1(τ = 500 fs)和CS2(τ = 5 ps) ,其中CS2 由CS1通過(D1)+?和D2之間的分子內電荷轉移形成(圖1a)。在酸性條件下,分子中的吡嗪單元被質子化,隨之發生分子內電子轉移,導致D1單元形成自由基正離子,于800-1300 nm(NIR-II區)呈現很強吸收(圖1b,綠色曲線)。在該系列化合物中,吡嗪稠和的TCSs單元作為光敏劑能夠高效地產出1O2,而它們的TTF單元含有富電子的C=C鍵。這一特征使得該系列化合物能夠于50s內發生自敏化光氧化反應,導致TTF單元的中心C=C鍵斷裂(圖1b,紅色曲線),并伴隨著溶液顏色由藍變紅。該工作表明,通過精巧的結構單元融合,能夠拓展TCSs的功能性應用;例如,時間尺度可控的光誘導電荷分離態、質子化誘導電子轉移(NIR-II區染料)、快速的自敏化氧化(可用于溶液中氧氣濃度的檢測、活細胞內以及水凝材料中的氧氣成像檢測)。該論文中關于飛秒瞬態光譜的詳盡研究及其理論解析,對于深入理解D1-A-D2體系的瞬態動力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發表在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DOI: 10.1002/chem.201905732)上,文章第一作者為蘭州大學博士研究生劉磊,通訊作者為邵向鋒教授和袁呈山副教授
參考資料:
[1] 微信公眾號“AdvancedScienceNews”(ID:AdvancedScienceNews)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四硫富瓦烯稠和的雜化分子碗:質子化誘導電子轉移和自敏化氧化,https://mp.weixin.qq.com/s/6vJ1xmWF0w2Vp4vMziTYrg
[2]論文鏈接:https://chemistry-europe.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hem.201905732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