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傳賢,無機涂層材料專家。江蘇省海門市人。1959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等離子噴涂涂層材料配方、工藝、性能、結構、應用和相關應用基礎科學的研究。研制成功可供實用的電弧等離子噴涂設備和高溫防熱、耐磨、生物相容、紅外輻射、電介催化等五個涂層系列,在我國國防和民用工業中得到較為廣泛應用,社會、經濟效益較為明顯。10余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自主創新,堅定奉獻科研路
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材料科學事業剛剛起步,急需有人填補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當時,丁傳賢作為復旦大學化學系五年級的一個學生,滿懷報效祖國的理想,欣然響應了這一號召,他提前半年畢業,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所工作,師從我國著名材料學家嚴東生教授和程如光教授。在兩位教授的指導下,丁傳賢與三位年輕人組成了一個小組,進行電弧等離子噴涂設備和涂層材料的研究。當時,由于歐美封鎖,中蘇交惡,幾乎是踏破鐵鞋也沒尋覓到該方面的技術資料,哪怕僅僅是一星半點。丁傳賢團隊憑借著堅定的意志與毅力,不懈探尋,找到一張叫做“等離子噴槍”的簡圖。他們一面啃書本自學,一面虛心地向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博請教,白天連著黑夜,黑夜又連白天,電弧產生的強紫外光就使他們雙眼流淚不止,臉和手的裸露部分不斷被灼傷,并且紅腫和脫皮,在不斷的失敗與奮斗中,整整經歷四個酷暑與寒冬,一臺穩定、清潔、能長期工作的電弧等離子噴涂設備終于在丁傳賢團隊的手中涎生了!
攻關十八載,一朝報國家
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實現了成功首飛的預定目標,為后續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無論是“長征六號”、“長征七號”還是后續即將發射的“長征五號”都離不開其強勁的心臟——液氧煤油發動機。液氧煤油發動機的成功研制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自主掌握液氧煤油高壓補燃火箭發動機核心技術的國家,而這一成就離不開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丁傳賢院士團隊的刻苦攻關。作為液氧煤油發動機技術關鍵之一的泵端動密封機構,承載著高轉速、高壓力、強氧化等苛刻摩擦工況,此前,國內尚無滿足要求的動密封配對摩擦副材料可供選擇,丁傳賢及其研發團隊針對液氧煤油發動機泵端面動密封苛刻的服役工況,潛心研究、刻苦攻關,采用耐磨陶瓷涂層方案,通過涂層材料導熱性能與微結構的設計優化,最終突破了涂層設計、力學性能、抗熱沖擊性能、耐磨性能及制造工藝完善、可控等技術難題,滿足發動機渦輪泵和氧泵端面動密封的技術要求,并向用戶單位提供了密封動環涂層部件,由此確保了總體單位后續試車的順利推進。
丁傳賢院士及其團隊的技術成果在新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上獲得成功應用,這意味著丁傳賢院士及其團隊在十八年里刻苦攻關、攀登高峰的漫長而艱苦的過程終有回報。
陶瓷造骨,造福社會
丁傳賢院士于20世紀70年代在國內率先提出采用等離子噴涂生物陶瓷涂層工藝,用于制造人造骨與人造關節涂層。歷時十余年,其研發項目終獲成功,陶瓷骨被證實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與人體肌肉和骨頭緊密結合并且“和睦相處”。隨著時代發展,我國老年人口增多、因外傷事故等產生的骨與關節損傷增多,與此同時,骨腫瘤發病率和診斷率上升,需要接受假體置換術的患者增加。但是傳統接骨用的不銹鋼不耐腐蝕,與人體不能很好地結合,存在諸多弊端。丁傳賢院士和其團隊研發的等離子噴涂生物陶瓷人造骨及關節技術避免了病人截肢的痛苦、有助于夠確保骨與關節功能、減少醫療費用,正惠及越來越多的患者。
結語
幾十年來,丁傳賢院士與實驗室為伴,潛心科研,此外,他還十分注重人才的培養,他培養了多名高質量、高素質的博士、碩士研究生,他刻苦鉆研的精神正在一代代傳承......
參考資料
[2] 參考資料:腐蝕與防護之友.封面人物 | 丁傳賢院士:潛心科研 鑄就科技強國夢;柳斌.科技創新的開拓者 提攜后學的引路人——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傳賢;中國工程院官網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